張小英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第二中學,福建順昌 353200)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從未被征服的民族。這一切都源于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不斷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的國家,為本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為國家發展承擔責任。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碰撞在一起,讓很多人迷失了方向。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成為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所以培育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奮斗意識,對他們的生涯規劃,是十分重要的。
從屈原哀楚投江到蘇武牧羊節不辱,從岳飛精忠報國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中國歷史上演著一次次令人感動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就是讓一個人從靈魂深處與祖國融為一體,為了國家利益付出自己的一切。正如林則徐所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培養家國情懷是培養優秀人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當今社會,利己主義之風盛行,很多人只追求個人利益,而不考慮他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得失。很大程度上,這都是家國情懷缺失導致追求個人私利之風盛行。培養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培養家國情懷的前提下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學歷史教學培育家國情懷,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的。
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可以領略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風俗習慣。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很多人崇尚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以大肆消費來獲得一時的快樂,而忽略從傳統風俗習慣中汲取精神的滋養,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屑一顧。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對傳統風俗習慣的繼承和發揚,學生就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生活中杜絕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心態。
現今社會拜金主義盛行,很多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制造假冒偽劣產品、錢權交易、情色交易等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背棄了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傳統道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認為道德是迂腐的、不切實際的,利益才是最實際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讓他們廣泛閱讀傳統經典書籍,從濃厚的道德氛圍中接受熏陶,從而在利益面前注重道德約束,做一個有底線、有堅守、對利益取之有道的人。
當今社會娛樂至死風氣讓很多嚴肅的、偉大的歷史人物登上了娛樂的舞臺,成為他人口中的笑料。有的影視作品為了吸引觀眾,故意將偉大歷史人物的原本形象進行扭曲。或者很多人純粹站在利益的角度,肆意地錯誤解讀歷史人物,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出現偏差。例如,劉備和關羽原本是情同手足的最佳例證,但現在的一些觀點卻認為,劉備是畏懼關羽勢力壯大而在荊州受攻擊時故意對關羽坐視不理,導致關羽被殺害。這樣的解讀嚴重損害了人們的忠孝仁義觀念,歪曲了劉備和關羽之間濃厚的兄弟之情,將極大地影響學生日后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只知道私利,而忽視合作與奉獻。所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繼承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發展。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抉擇的關鍵時期,只有將個人選擇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今天,職業類型多種多樣,很多職業都充滿了利益誘惑。只有真正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事業,才是中學生應該選擇并為之奮斗的目標。
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懷,讓中學生學習偉大的革命歷程,深刻了解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任務與要求,才能讓中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作出有價值的選擇。
培養家國情懷,能夠讓中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中學生只有深刻了解革命歷程,把握時代潮流,才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作出人民需要、時代需要的重要貢獻。在革命歷程中,有很多偉大的革命前輩將自己的生命融入革命的勝利與新中國的建設過程中。邱少云、黃繼光等,為了戰爭勝利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雷鋒、焦裕祿、楊善洲等,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辛勤付出。他們的人生選擇,是在對共產主義事業的高度堅信與熱愛中作出的抉擇。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各種機遇與挑戰的把握、應對,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秀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才能作出有益于時代、有益于人民的最佳選擇。所以,中學歷史教學培育家國情懷,對于中學生把握時代潮流、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奮斗目標,并作出正確的抉擇,有著重要的意義。
家國情懷是愛國主義的內在精神動力,只有將家國情懷付諸實踐,才是達到中學教育的目的。中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承擔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任。在成長階段,中學生難免因為一些挫折與失敗而自暴自棄、一蹶不振,或者在面對利益誘惑時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心理。中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要承擔家庭與社會的重任,只有弘揚愛國事跡,增強責任擔當 ,才能讓他們永遠充滿奮斗的精神、拼搏的活力[1]。
中學生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他們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找尋興趣與特長,并結合個人狀況選擇人生道路。在社會冷漠化嚴重的今天,中學生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高尚的道德風尚,建設和諧社會。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育家國情懷,能夠讓學生學習當代很多先進人物的偉大事跡,從中獲得振奮與啟發。例如,很多學生學業有成,追求大城市的奢華生活與優厚待遇,但相對偏遠落后的鄉村依然需要很多人去建設。通過學習最美鄉村教師、大學生村官的事跡,能夠讓學生擺脫名利的束縛,將自己的青春播撒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中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容易對不同的職業有所挑剔,一味地追求體面的工作,甚至對待遇較低的職業產生歧視心理。中學歷史教學中培育家國情懷,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任何職業都是為國家作貢獻,都是通過辛勤勞動在創造重要的價值。
綜上所述,中學歷史教學中培育家國情懷,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國情懷的內涵是豐富的,對人的塑造作用是深遠的。家國情懷的培育,能夠讓中學生真正熱愛自己的國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培育家國情懷,能夠讓中學生把握時代潮流,明確時代發展的真正需要,進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