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力 鄆城雙成雙語實驗學校
物象的形體特征決定了色塊的大小。在作畫過程中,繪畫者需要用線去描繪事物的形象及分割畫面,通過線的方圓、曲直、斷續等變化來體現色塊的形態。在畫面中,因物體所處空間位置的不同,塊面的大小與方向構成了物象的不同體勢[1]。
以圖1 為例,在風景創作中,果實是畫面的主體,但筆者并沒有刻意描繪單個柿子,而是根據空間布局改變了果實的大小形態,這樣就形成了豐富的層次和秩序感。成片果實形狀組合成多個三角形,具有律動感和空間感,而完整的圓形使果實的個體凸顯出來,做到了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色塊不是概念性的馬賽克圖案,其充滿著形式和運動,是為表現物象的形態服務的,更需要創作者自己的意志去統領畫面的各個部分。
實景中的柿子密密麻麻地掛在枝子上,顯得雜亂而無序。為了突出果實在枝子上往下墜的感覺,筆者夸大了柿子的形狀特征。樹干起著支撐畫面和串連柿子的作用,有著曲直、粗細的微妙轉折變化。運用寫實再現的手法描繪枝干,榮易使樹枝產生刻板印象。用不同方向的色塊平涂于主干上,形成一種折錯的畫面效果,擺脫了樹干柱形的體積變化,表現出樹干本身虬勁的動勢。
地勢的起伏緩平形成了多層次的空間,多個不規則的方形構成了畫面的近景和遠景。畫幅下面的較小色塊把枝干支撐柱,也起到了收住畫面的作用。天空的面積占了畫面的三分之一,若把天空處理成一大色塊未免顯得單調,帶有方向性的、模糊的虛線體現出大氣的流動感。

圖1
不同色相的色塊組合在一起形成色調感。在風景創作中,畫者以黃綠、紅紫兩對互補色為主,同時用了少量的藍、黑、褐色。當人們看到一種色相時,在它的周圍需要一種互補色來取得視覺平衡,互補色可產生明亮的畫面效果。描繪柿子顏色的主體部分是純度較高的橙紅色,其中有重紅色和亮黃色的柿子穿插其中形成明暗、虛實的對比變化,淡紅色的果實豐富了果實的整體動勢。
為了突出柿子的真實感,畫者從畫面色彩結構出發,將高純度的色彩安置在畫幅的中心及主體部分,用刮刀調出很厚的顏料抹出果實的形體,保持了顏料的稠厚度和色彩的飽和度。而暗部的柿子用粗礪的筆觸表示光斑的變化,造成毛、光、順、逆的對比關系。
土地的色相概括為黃棕味、黃綠的植被,與遠山的藍紫產生和諧統一的對比。地面長滿了植被,兼雜棕灰、褐綠、紅紫多種色彩傾向。而在畫面的處理上,筆者主要采用黃綠色塊的調子,色調顯得單純而明快。
繪畫作品間接地反映了作者對客觀物象的認知和感受。后印象派大師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示,反對自然主義,不滿足于僅對客觀事物進行描摹,而是進一步探討藝術表現的本質,他們的共同特征是強調主觀感受的再創造和追求藝術真實的觀念,開拓了新的表現領域和表現手法。例如,凡·高的畫作中,運動和形式是他表現的主要元素。
在風景創作中,畫者并沒有按照實景本來的樣子去刻畫對象,為了加強柿子的流動感,主觀夸大了柿子的形體特征。例如,在果實的疏密安排上,前面主要部分的柿子排列較密,周圍的部分相對較疏,形成松緊的節奏感,柿子重疊著、相互擠撞著形成組合。
色塊作為幾何的結構是一種方法,但實際上,它只是一種觀念之過渡,或許其是達到感覺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唯一,也不是絕對。色塊的輪廓線不能刻意去描摹,在作畫過程中筆觸留下的不規則折線,能使物體的形狀顯得生動、真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