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寧,劉月琴,蘇兆亮,周峰,許化溪
(1.江蘇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室, 江蘇 鎮江 212013;2.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通 226001;3.江蘇大學第四附屬醫院中心實驗室,江蘇 鎮江 212001)
巨噬細胞是一類具有較強可塑性的免疫細胞[1]。在不同的環境下,巨噬細胞可極化為具有不同表型及功能的細胞,主要包括M1型巨噬細胞和M2型巨噬細胞[2]。M1型巨噬細胞可以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如IL-6、IL-12、腫瘤壞死因子(TNF-α)、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具有很強的促炎功能,而M2型巨噬細胞可以分泌多種抑炎因子如IL-4、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TGF-β)等,可促進炎癥消退,具有免疫抑制功能[3]。巨噬細胞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研究表明在癌癥早期,腫瘤發生部位的巨噬細胞大多是M1型巨噬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當疾病惡化,病變部位的巨噬細胞將轉變為M2型巨噬細胞,發揮促進腫瘤增殖、侵襲及轉移的作用。目前,調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2型極化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4]。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類不編碼蛋白且轉錄本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RNA分子[5]。近年來表明,lncRNA可調控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但能否調控巨噬細胞M2型極化尚不清楚[6]。本研究通過干擾巨噬細胞中長鏈基因間非編碼RNA-p21(lincRNA-p21)的表達,分析其對結腸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的影響,為干預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2型極化提供潛在的靶點。
10只6~8周齡C57BL/6品系小鼠,雌性,體重(20±2)g,購于江蘇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編號:NO.201806076)。小鼠CT26結腸癌細胞株及RAW264.7小鼠單核巨噬細胞購于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庫。DMEM和胎牛血清(美國Gibco公司);反轉錄試劑盒、熒光定量試劑盒(日本TaKaRa公司);LipofectamineTM2000(美國Invitrogen公司);lincRNA-p21 siRNA、陰性對照(NC)siRNA(蘇州吉瑪股份有限公司);Annexin-V/PI凋亡檢測試劑盒(杭州聯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ranswell小室(美國Corning公司);0.4 μm共培養小室(美國Millipore公司);正置熒光顯微鏡(日本Nikon公司);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
CT26腫瘤細胞用高糖DMEM培養基(10%胎牛血清)培養,將細胞置于37℃、含5%CO2的恒溫細胞培養箱中培養,當細胞生長良好,達到80%~90%匯合度時進行細胞傳代。收集CT26腫瘤細胞的培養上清液,于4℃、500×g離心5 min;再用0.22 μm濾器進行過濾,-20℃保存。將RAW264.7巨噬細胞接種于24孔板內,當細胞密度至50%~60%時,分為兩組:對照組和CT26腫瘤上清液刺激組。對照組常規培養,CT26上清液刺激組則加入800 μL CT26細胞培養上清液繼續培養48 h。收集細胞,加入1 mL的Trizol裂解細胞,提取RNA。將RNA逆轉錄為cDNA后以β-肌動蛋白為內參,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lincRNA-p21的表達水平。所用引物序列:β-肌動蛋白上游5′-AGCCATGTACGTAGCCATCC-3′,下游5′-GCTGTGGTGGTGAAGCTGTA-3′;IL-4上游5′-CCTCTGTGGGCTGTCTGATTTT-3′,下游5′-GGGCTCACCCAGGACCTT-3′;IL-6上游5′-TAGTCCTTCCTACCCCAATTT-3′,下游5′-TTGGTCCTTAGCCACTCCTTC-3′;IL-10上游5′-CCAA-GCCTTATCGGAAATGA-3′,下游5′-TTTTCACAGGGGAGAAATCG-3′;lincRNA-p21上游5′-CCTGTCCAC-TCGCTTTC-3′,下游5′-GGAACTGGAGACGGAATG-TC-3′。擴增反應條件為95℃預變性5 min;95℃變性10 s;60℃退火30 s;72℃延伸30 s;進行40個擴增循環;72℃再延伸10 min。待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結束后,根據反應測得的Ct值計算2-ΔΔCt值分析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委托公司設計針對小鼠來源的lincRNA-p21的siRNA(si-lincRNA-p21)及陰性對照siRNA(NC)。轉染前1天將狀態良好的RAW264.7轉種到24孔板中37℃、5% CO2培養24 h,使細胞匯合度達到60%~70%。轉染前,配制轉染復合物,同時棄去24孔板中舊的培養液,加入400 μL無血清DMEM培養液。將100 μL的混合液加入到24孔板中,37℃、5% CO2培養6 h。轉染6 h后,更換培養液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繼續培養24~48 h,再進行轉染后的其他檢測。
接種CT26細胞于24孔板中,37℃、5%CO2下培養12 h,將0.4 μm共培養小室置于24孔細胞培養板內,分為兩組,上室分別加入轉染NC siRNA的RAW264.7和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37℃、5% CO2共培養48 h。取出上室,1 mL的PBS清洗下室CT26細胞,收集兩組下室CT26細胞,4℃、2 000 r/min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取100 μL緩沖液重懸細胞沉淀。每管分別加入5 μL Annexin-V-APC抗體和10 μL PI抗體,輕柔混勻,4℃避光染色15 min,最后加入400 μL緩沖液混勻細胞,于1h內上機檢測。根據流式細胞術的結果,(AnnexinV-APC)-/PI+為壞死細胞,(AnnexinV-APC)-/PI-為活細胞,(AnnexinV-FITC)+/PI-為早凋細胞,(AnnexinV+FITC)+/PI+為晚凋細胞,(AnnexinV-FITC)+/PI-和(AnnexinV+FITC)+/PI+的細胞比例即凋亡細胞比例。
在24孔板內接種轉染NC siRNA的RAW264.7和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37℃、5% CO2共培養12 h,棄去培養液,更換800 μL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取Transwell小室置24孔板內,計數CT26細胞,每個小室接種1.5×105個腫瘤細胞,并用200 μL無血清DMEM混勻,使腫瘤細胞均勻分布于上室,于37℃、含5% CO2的恒溫細胞培養箱中培養24 h。培養結束后,取出上室,用棉簽擦除小室內沒有穿過微孔的細胞,再將小室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30 min,結晶紫染色10 min,PBS洗3次,每次10 min,倒置小室待干,顯微鏡觀察并計數穿過微孔的細胞數量。
在24孔細胞培養板下室培養CT26,每孔接種1×105個腫瘤細胞。同時將0.4 μm共培養小室放置于24孔細胞培養板,將1×105個轉染后的RAW264.7均勻分布于上室,將細胞置于37℃、5% CO2的恒溫細胞培養箱中培養48 h。共培養結束后,取出上室,用PBS緩沖液清洗下室腫瘤細胞后,更換下室培養液為無血清的DMEM培養液,并用小號槍頭于24孔板中輕輕劃出一道橫線。將24孔細胞培養板置于倒置顯微鏡下拍照,記錄劃痕寬度及面積,再將細胞置于37℃、5% CO2的恒溫細胞培養箱中繼續培養36 h。培養結束后,用PBS緩沖液清洗下室腫瘤細胞3次,將24孔細胞培養板置于倒置顯微鏡下拍照,記錄劃痕寬度。
培養CT26腫瘤細胞,當細胞生長良好時,收集細胞并計數。選取12只C57BL/6小鼠,隨機分為2組(n=6),用酒精棉球對其背部皮膚進行消毒,用鑷子輕輕夾起其背部一側皮膚,用1 mL注射器吸取含1×106個CT26腫瘤細胞的PBS緩沖液100 μL,注射入小鼠皮下。1×106個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注射于實驗組小鼠的荷瘤部位,每周1次,連續4周。對照組小鼠荷瘤部位注射1×106個轉染NC siRNA的RAW264.7。待可觸及小鼠皮瘤腫塊時,每隔3天用游標卡尺測量小鼠腫瘤塊的長徑及寬徑。根據公式V= 1/2×a×b2(a為長徑,b為短徑,單位為mm)計算小鼠腫瘤塊的體積。4周后處死小鼠,剝取其皮下腫瘤組織,用電子分析天平測量小鼠瘤塊質量。
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樣本間均數差異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表明,與常規培養的RAW264.7(對照組)相比,CT26腫瘤上清液刺激的RAW264.7 IL-6表達明顯下調(t=8.829,P<0.01);而IL-4(t=10.030,P<0.01)和IL-10的表達上調(t=8.405,P<0.01),見圖1。結果提示,CT26腫瘤上清液刺激巨噬細胞后可促進巨噬細胞向抑炎的M2型極化。

圖1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巨噬細胞IL-6、IL-4及IL-10的表達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表明,與對照組相比,CT26腫瘤上清液刺激的RAW264.7 lincRNA-p21表達明顯上調(t=5.736,P<0.01)。而轉染si-lincRNA-p21后,則lincRNA-p21的表達下調(t=7.745,P<0.01),見圖2。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表明,與NC組相比,CT26腫瘤上清液刺激的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 IL-6表達明顯上調(t=8.341,P<0.01);而IL-4(t=5.750,P<0.01)和IL-10的表達下調(t=6.493,P<0.01),見圖3。結果顯示抑制巨噬細胞lincRNA-p21的表達可促進巨噬細胞向促炎的M1型極化。

圖2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lincRNA-p21的表達

圖3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轉染后巨噬細胞IL-6、IL-4及IL-10的表達
Transwell小室和劃痕實驗結果顯示,與NC組相比,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與CT26共培養后,其遷移能力減弱(t= 3.384,P<0.05),見圖4、圖5。流式細胞分析表明,與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共培養后,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CT26細胞凋亡率總和增加(t= 4.608,P<0.01),見圖6。

圖4 Transwell檢測CT26的遷移能力(結晶紫染色×100)

圖5 劃痕實驗檢測CT26的遷移能力
與NC組相比,注射轉染si-lincRNA-p21的RAW264.7的小鼠,第19、22和25天腫瘤體積明顯減小(t分別為2.877、3.205、3.421,P<0.05)。4周后,腫瘤重量也明顯減少(t= 3.151,P<0.05),見圖7。

圖6 流式細胞術檢測CT26的凋亡

*:P<0.05,與NC組相比
腫瘤微環境包括腫瘤細胞、基質細胞、免疫細胞及細胞外基質中的非細胞成分,其中巨噬細胞不僅參與固有免疫應答,還可通過抗原提呈作用介導特異性免疫應答[7]。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癌癥的中后期,巨噬細胞在腫瘤微環境的馴化下,可極化為與M2型巨噬細胞類似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其抗原提呈能力減弱,進而發揮免疫抑制功能,促進腫瘤的發展及轉移[8]。同時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還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抑制T細胞的活性進而影響其發揮抗腫瘤免疫。此外,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還分泌多種趨化因子,募集更多的巨噬細胞到達腫瘤部位促進腫瘤發展[9]。有研究表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數量與結腸癌的預后相關,減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數量可抑制腫瘤的發展及轉移[10]。
LncRNA作為一類不編碼蛋白質且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RNA分子,一直被認為是轉錄組的“噪音”,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lncRNA具有許多生物學功能,可以調控細胞的分化和發育[11]。關于lncRNA調控巨噬細胞分化仍不明確。我們先期的研究發現,經結腸癌細胞CT26培養上清液刺激,巨噬細胞可高表達lincRNA-p21,由此推測lincRNA-p21可調控巨噬細胞向M2型轉化。有文獻報道,lincRNA-p21位于調節細胞周期的p21基因的上游,可調控細胞增殖、凋亡和DNA損傷,是p53的轉錄靶標[12]。同時lincRNA-p21也可通過募集不均一核糖核蛋白K至p21啟動子處,調控p21的表達[13]。但是關于lincRNA-p21調控巨噬細胞分化還鮮見報道。本研究發現,抑制巨噬細胞中lincRNA-p21的表達后,再與結腸癌細胞共培養可促進結腸癌細胞的凋亡,同時也可抑制結腸癌細胞的遷移能力。動物實驗的結果也顯示,抑制巨噬細胞lincRNA-p21的表達可有效延緩荷瘤小鼠腫瘤的生長。
綜上,本研究發現lincRNA-p21具有潛在調控巨噬細胞分化的功能,抑制其表達,可促進巨噬細胞發揮抗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但lincRNA-p21調控巨噬細胞發生極化和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機制尚不明確,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