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鍵
(寧德屏古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寧德 352200)
在破碎、軟弱圍巖地段修建隧道,除了增大支護結構的厚度及強度, 對圍巖進行注漿加固也是一種十分有效輔助施工手段[1,2]。注漿不僅可以改變圍巖的力學性能,提高圍巖的力學參數,減小其滲透系數,提高自身的穩定能力,同時施工工藝簡單,施工作業空間要求較小,參數可以隨時調整。此外,對于出現嚴重滲漏、襯砌開裂的隧道,如果拆除二襯返工, 除了拖延工期, 還可能造成次生病害;在二襯表面進行黏鋼加固,會一定程度的影響隧道的外觀;而襯砌背后注漿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為了定量分析注漿加固對圍巖和隧道的影響, 本文以某兩車道隧道局部存在二次襯砌厚度不足這一事實為例, 利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二維數值計算模型, 對比注漿加固前后圍巖與支撐結構應力及位移變化情況,得出其加固效率,得到的結論可為隧道病害治理提供借鑒意義。
某隧道YK229+020(±5m)段落位于進口Ⅴ級圍巖淺埋段,采用ZDK-1 型復合支護,二次襯砌厚度為55cm,配筋為每延米對稱配筋單側5φ25(24.54cm2)。 地形基本無偏壓,覆蓋層較薄,為坡積粘土及殘積粘性土。 二襯內輪廓采用隧道激光斷面儀檢測,厚度參照雷達檢測取值,計算采用厚度如表1 所示。
在考慮注漿加固效果時,采用地層-結構分析法[3]能更好反映圍巖與隧道結構協調變形情況, 很好顯示隧道結構和圍巖共同受力與變形。 模型邊界尺寸取隧道直徑5 倍,采用實體二維平面應變模型。圍巖用Mohr-Coulomb模型,采用4 節點的平面應變單元;二次襯砌用線彈性模型, 采用兩節點的線性梁單元。 由于分析對象為二次襯砌,為了建模方便又不失正確性,通過直接提高洞身圍巖參數的方法模擬初期支護對圍巖的加固效果。 該計算模型僅考慮圍巖和襯砌自重。 圍巖及注漿加固具體的物理計算參數(根據地質勘察資料和規范確定)見表2。

表1 二襯厚度表/cm

表2 計算參數
在同一埋深(h=25m)條件下,計算工況分加固圈0m(也即未加固),1m、3m,5m 和7m 五個工況。 加固圈為5m的模型示例如圖1 所示, 加固圈內以提高圍巖參數來模擬注漿加固效果。

圖1 注漿加固模型示例
圖2 是未加固和加固5m 兩種計算工況的襯砌軸力ESF1(單位kN,下同)和彎矩SM1(單位kN·m,下同)計算結果示意圖。
從軸力圖可知:(1)襯砌處于受壓狀態,且在拱腰部位軸力值較大;(2)隨著加固范圍的增大,拱腰和仰供部位軸力值逐漸降低。從彎矩圖可知:(1)負彎矩最大值出現在拱腳部位,拱腳部位受壓;(2)仰拱部位則分布正彎矩,表明仰拱受拉,這是因為仰拱向上隆起導致受拉;(3)彎矩值隨著加固范圍的增大,而逐步減小。

圖2 5m 注漿加固前后襯砌軸力和彎矩等值云圖
圖3 為未加固和加固5m 計算工況的圍巖和相應襯砌的Mises 應力(單位kPa,下同)云圖示意圖。 從圖中可知,加固后圍巖自身應力增加,反觀襯砌的應力減小。 這主要是由于圍巖強度增加,自身承載力增加,增加了自身穩定性, 隧道由于開挖而產生的釋放應力由于圍巖強度增加而承擔能力增加。 換言之,注漿加固后圍巖越穩固,支護結構受力越小,隧道越安全。這也與圍巖級別對隧道的影響得到的結論一致。

圖3 5m 注漿圈加固前后Mises 應力等值云
本文采用公式(1)計算注漿加固效率:

式中: ΔD——表示注漿前隧道位移值,mm;
ΔD*——表示注漿加固后隧道位移值,mm;
λ——表示加固效率。
表3 是五個工況下位移的計算結果, 其中水平位移為兩側拱腰部位的水平位移值之和(下同)。括號內數值是采用公式(1)計算出的加固效率,其與加固范圍大小的關系曲線如圖4 所示。

表3 五個計算工況位移值與加固效率比較

圖4 加固效率與加固范圍關系曲線
從圖4 可知, 抵抗水平位移的加固效率隨著加固范圍增大而增加, 且抵抗水平位移的加固效率大于同條件下的豎向位移的加固效率。 抵抗拱頂沉降和仰拱隆起的加固效率在5m 范圍內,隨著加固范圍增大而增大,但大于5m 后,加固效率反而減小。 分析計算過程,可認為主要由于注漿的泊松比大于圍巖的泊松比所引起。 根據計算結果結合工程實踐, 建議注漿加固范圍不宜超過5m,以4m 為最佳注漿范圍。
為了分析埋深對注漿加固的影響, 本文取隧道埋深取0m、10m,20m,30m 和40m 四個工況,同時考慮注漿范圍一般為3~8m,因此計算表4 所示的28 種工況。

表4 不同埋深與注漿厚度的組合工況
圖5 是加固范圍為5m、 埋深10m 和40m 兩種工況的襯砌軸力ESF1 和彎矩SM1 等值云圖。 從圖中可知,軸力和彎矩分布規律一致, 也即埋深對軸力和彎矩分布規律影響不大;但隨著埋深增加,軸力和彎矩值增大。

圖5 襯砌軸力和彎矩等值云圖
圖6 是軸力和彎矩最大值隨隧道埋深變化的規律。可知, 隧道埋深與拱墻部位的軸力和彎矩值基本呈線性關系,且從直線的斜率可知,埋深對仰拱部位的軸力影響大于對拱腰部位的影響。

圖6 加固后內力隧道埋深關系曲線
圖7 是埋深10m 和40m 兩種工況圍巖的Mises 應力云圖。 可知加固范圍一致, 也即在其它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隧道埋深越深,圍巖應力越大,襯砌承載的作用力也越大,也即對支護結構的要求越高。

圖7 圍巖Mises 應力等值云(單位:kPa)
根據計算結果,提取出28 種工況的水平位移、拱頂沉降和仰拱隆起值,同時根據公式(1)計算加固效率,并分別繪制了水平位移、 拱頂沉降和仰拱隆起相應的加固效率與隧道埋深的關系曲線,如圖8 所示。

圖8 不同部位位移的加固效率與隧道埋深關系曲線
從圖8 可知, 水平位移的加固效率隨埋深增加而增大,分布規律一致,即表明注漿加固范圍對分布規律不產生影響;隧道埋深小于20m 時,加固范圍對加固效率幅度變化影響較大,而當大于20m 時,影響減小;埋深越大,同一埋深條件下,加固效率最大;從曲線發展趨勢可知,當埋深達到一定值后,不同的加固范圍的加固效率趨于一致,也即加固厚度對加固效率基本不產生影響。
本文主要討論了加固范圍及埋深對隧道和襯砌影響規律。 可得到如下結論:
(1)隨著加固范圍增大,彎矩和軸力值均減小,且軸力值趨于均勻分布;
(2)注漿加固對凈空收斂的影響大于對豎向位移的影響;且隨著加固范圍增大,加固效率增大,但逐漸減緩,最終趨于穩定,也即加固范圍增大到一定值后,再增大加固范圍,加固效率不變;
(3)埋深對仰拱部位的軸力影響大于對拱腰部位的影響;埋深越大,同一埋深條件下,加固效率最大;當埋深達到一定值后,不同的加固范圍的加固效率趨于一致,也即加固厚度對加固效率基本不產生影響。以此,建議對于軟弱破碎圍巖,當采用注漿加固的措施時,建議加固厚度以不超過5m 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