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諾拉煙霧事件與美國現代環境政治初興*

2020-03-02 04:24:08趙輝兵
經濟社會史評論 2020年2期
關鍵詞:環境

楊 潔 趙輝兵

美國現代環境政治是指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政治理論和政策,它是進步時代資源保護主義與自然保護主義的延伸,主要關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的歷史,包括三個部分:研究與環境有關的政治理論和思想;考察政黨和環境運動;分析國際、國家和地方各級影響環境的公共決策和執行程度。①詳情參閱Neil Carter, The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t: Ideas, Activism,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嚴重的環境危機是導致現代環境政治興起的主要原因。環境問題自19世紀末的“資源保護主義(Conservation)與自然保護主義(Preservation)之爭”進入公眾視野,當時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防治等歸州縣管制,直到1949年“多諾拉(Donora)煙霧”這一大規模的公害事件爆發后,聯邦政府開始著手全國性環境立法。多諾拉煙霧事件是20世紀美國環境史上一個顯著的轉折點,引起了美國疾病學家、科學家、法學家和公眾史學家的廣泛關注。概言之,主要有以下三個維度的研究: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探求空氣污染與疾病的關系;從環境政策的角度考察環境污染與州、聯邦法律制度確立與變革的關系;從公眾史學的角度詳述多諾拉煙霧博物館的歷史功用。

國內史學界對于美國空氣污染問題的研究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空氣污染治理①參見劉向陽:《清潔空氣的博弈:環境政治史視角下20世紀美國的空氣污染治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年;滕海鍵:《美國環境政策與環保立法研究:以環境政治史為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孫群郎:《美國大都市區的空間蔓延與空氣污染治理》,《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6期。,對1948年多諾拉煙霧事件的關注并不多。依據原始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筆者擬從二戰后至1970年代現代環境政治興起的歷史語境中,重新梳理1948年多諾拉煙霧事件,通過追溯濃霧的形成過程與形成原因,分析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關系,考察環保政策和環境立法的歷史軌跡,探索環境污染的治理路徑。

一、霧與死亡:多諾拉的煙霧之災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南邊的一個小鎮,位于孟農加希拉河(the Monongahela River)河灣內側,河流兩岸是高120米的山脈,兩山之間是狹長的平原,風景優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多諾拉成為鋼鐵、硫酸、冶鋅等重型化工廠的聚集地。②梅雪芹:《和平之景:人類社會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29頁。此地的鋅廠是由美國鋼鐵公司的子公司——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American Steel & Wire Company)于1915年為補充戰時軍需而建造的,占地約40英畝,毗鄰孟農加希拉河。由于生產以天然氣和煙煤為燃料,故而產生大量含硫煙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這些氣體匯聚在山谷的大氣中,造成該鎮空氣污染嚴重。在工業化早期,對許多城市居民來說,煙霧意味著進步和就業,而晴朗的天空意味著經濟蕭條和失業。③大衛·斯特拉德林:《煙囪與進步人士:美國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工程師和空氣污染(1881—1951)》,裴廣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22頁。“這是一個骯臟的小鎮,”多諾拉的居民查爾斯·斯泰西(Charles Stacey)說,“但也是一個繁榮的小鎮。”④Liam Baranauskas, “The Historically Hazy Story of Donora’s Deadly Smog”,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donora-smog-1948, 2020-01-20.

事實證明,多諾拉的山谷位置不適合消散冶煉廠釋放的大氣污染物。當地的大氣狀況為作家托馬斯·貝爾(Thomas Bell)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題材。貝爾曾在鋅廠工作,他在小說《遠離熔爐》(Out Of This Furnace)中描述了匹茲堡附近的移民生活:剛裝上電的冶鋅廠,布滿了成千上萬的小火苗,黃的、藍的、綠的,山谷里充斥著煙霧,又酸又毒,比任何一家鋼廠噴發出來的氣體還要糟糕;它滲透到每一個地方,在韋伯斯特(Webster)的街道上行駛的汽車必須要開前照燈。⑤Thomas Bell, Out Of This Furnace,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6, pp.356-357.

貝爾的描述并不夸張。他的創作始于1941年,可以說那是多諾拉煙霧事件爆發的前兆。1948年10月下旬,一場大霧籠罩著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惡劣的天氣導致交通擁堵,眾多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被送往醫院接受輸氧治療。此前,匹茲堡市業已實施了多項控制煙霧法(smoke control laws),并責令有關企業減少煙煤燃料的用量,因此安然度過了此次大霧。但是,在匹茲堡東南部30公里處,鋼鐵小鎮多諾拉及其下風處的韋伯斯特市情況則較為嚴重。①Lynne Page Snyder, “The Death-Dealing Smog over Donora, Pennsylvania: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1948-194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8, No.1, 1994, p.117.

在多諾拉,春秋季節往往煙霧彌漫,天空被煙煤熏黑是一種司空見慣之事,故而多諾拉人幾乎沒有注意到1948年10月26日的煙霧,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到來的萬圣節高中生足球比賽。然而,由于不尋常的逆溫現象,大風不能吹散空氣中的污染物,從而使得這次濃厚、刺鼻的煙霧比往常滯留的時間更長,情況更糟糕。著名醫學作家伯頓·羅切(Berton Roueché)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描述:“1948年10月26日,星期二的早晨,大霧封鎖了多諾拉。天氣陰冷多云,周邊一片死寂,煙霧不斷堆積,這樣的情狀持續了兩天。到星期四,煙霧粘稠成了一團。當天下午,可見度很低,只能看到街對面,除了煙囪外,其余都看不見。空氣中開始有一種令人作嘔的味道,那是一股又苦又甜的二氧化硫氣味。幾乎每個人都在議論這件事,但沒人太過在意。二氧化硫是一種燃燒煤炭和溶解礦石釋放出的刺鼻氣體,它的氣味經常飄散在多諾拉小鎮上,而這一次似乎比往常更為濃烈。”②Berton Roueché, “The Fog”, The New Yorker, September 30, 1950, p.35.

大霧繚繞多諾拉小鎮的那五天,究竟有多少人因此患病?事實上,在煙霧發生的第一天,沒有人死亡,只有1人入院;到第三天,有4人入院,開始有人死于有毒的、不流動而污濁的空氣。③“Obituaries”, Herald American (Donora), October 27, 1948.據韋伯斯特市居民致賓夕法尼亞州州長詹姆斯·達夫(James H.Duff)的信中說:1948年10月30日和31日,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附近的大氣狀況導致19人在24小時內死亡。其中2例為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其他17人已知患有慢性心臟病或哮喘。他們的年齡都在52~85歲之間。此外,該地區約500名居民出現呼吸系統問題的癥狀。到11月1日雨水驅散煙霧時,當地醫院已經堆滿了死難者,社區中心也成了臨時的停尸所。④Gabe Schroeder, “Just Plain Murder: Public Debate and Corporate Diplomacy in Donora’s Fight for Clean Air”,History Teacher, Vol.45, No.1, 2011, p.94.之后多諾拉召開了一系列緊急會議。衛生委員會(Board of Health)在第一次會議上報告,大約14 000人中有近6 000人患病,20人死于窒息。⑤“Causes of Deaths Sought As Smog Lifts At Donora”, Pittsburgh Post Gazette, November 2, 1948.

多諾拉煙霧事件發生之后,許多媒體紛紛跟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生活》(Life)等全國性報刊都以頭條新聞報道了這一事件。盡管它們對煙霧事件的描述或多或少有些夸張,但卻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促使社會各界尋求煙霧致死原因,并刺激了州及聯邦層面的立法行動。

二、霧的認知:責任辯論和健康影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人們對煙霧(smog)①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煙霧”(smog)源于“煙塵”(smoke)和自然之“霧”(fog),它通常被用來描述籠罩在城市上空由汽車排放或工業生產而形成的陰霾。該詞可能最早于1905年由德·沃克斯(H.A.Des Voeux)創造,用來描述英國許多城鎮的大氣狀況。詳見https://www.britannica.com/print/article/550008,2020-01-20.的態度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從工業革命早期的贊同、支持,轉變為進步主義時期的反對,但是“反對”僅出于城市美化的角度,20世紀初的城市居民尚未重視煙霧對健康的威脅。②大衛·斯特拉德林:《煙囪與進步人士:美國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工程師和空氣污染(1881—1951)》,第32頁。其實在多諾拉煙霧事件爆發前,曾有過霧氣致死的先例。1930年,在比利時的馬斯河谷(Meuse Valley),一場硫磺煙霧導致60余人死亡。和多諾拉一樣,金屬加工廠和冶煉廠遍布馬斯河谷,當地人大多依靠這些工廠養家糊口。事故發生后,比利時政府、杰出的科學家、行業律師們都在爭論“這是反常的大氣現象,還是由噴吐煙霧的冶煉廠導致的?”盡管尸檢結果顯示氟化物中毒是由含鋅煙霧引起的,但化工廠的公關人員成功地將責任歸咎于自然天氣,從而達到了息事寧人的目的。

馬斯河谷事件沒有給世人敲響警鐘。多諾拉煙霧事件發生后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向公眾解釋這一災害事件?如何進行災難責任認定?當時,關于多諾拉霧氣的成因出現了多種解釋。

首先,許多報刊發文指責鋅廠導致空氣污染和災禍。1948年11月1日,美國衛生委員會成員威廉·榮格斯醫生(Dr.William Rongaus)在《紐約時報》譴責說,這場由鋅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是“純粹的謀殺”,鄰近城鎮雖然空氣污染嚴重,但沒有造成類似的悲劇。③“20 Dead In Smog”,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 1948.鋅廠經理們堅稱,工廠自1915年以來從沒有發生過事故。時任美國衛生委員會主席、小鎮原住民查爾斯·斯泰西(Charles Stacey)指出,三十年來若非現代化發展需要,這家鋅廠早就該停產了。④Lynne Page Snyder, “The Death-Dealing Smog over Donora, Pennsylvania: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1948-194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8, No.1, 1994, p.122.對立的觀點很快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與工廠有聯系的公共衛生研究員詹姆斯·湯森德(James Townsend)說,這是反常的天氣狀況,不是工廠的過錯。但他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附近的匹茲堡也經歷了同樣的大霧天氣,卻沒有造成人員傷亡。⑤Gabe Schroeder, “Just Plain Murder: Public Debate and Corporate Diplomacy in Donora’s Fight for Clean Air”,History Teacher, Vol.45, No.1, 2011, p.94.其他科學家,如匹茲堡煙霧控制局(Pittsburgh’s Smoke-control Bureau)的首席化學家,認為煙霧是由家庭和商場暖氣爐、機車發動機以及工廠運作過程中排放的廢氣等諸多來源積聚而成。⑥Lynne Page Snyder, “The Death-Dealing Smog over Donora, Pennsylvania: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1948-194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8, No.1, 1994, p.122.

起初聯邦政府的公共衛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拒絕了多諾拉提出的關于調查煙霧成因的請求,其工業衛生司副司長(Deputy Head of Industrial Hygiene)約翰·布羅姆菲爾德(John J.Blumfield)將此次煙霧描述為“一次性的大氣反常現象”,是因逼仄山谷中大氣污染物稀釋受到阻礙造成的。①Tony Smith, “Atmospheric Freak Blamed by Chemist for Smog Tragedy,” Pittsburgh Post Gazette, November 3,1948.鄧肯·霍拉迪(Duncan Holady)博士代表工業衛生司并協助湯森德博士工作,他們對煙霧消散后幾天的空氣進行了采樣,然后表示沒有證據證實是鋅廠的罪責,該廠可能會恢復滿負荷運轉。之后,鋅廠廠長邁克爾·尼爾(Michael Neale)表明態度:“我們對這次災難深感悲痛并關閉了工廠,以此證明我們愿意配合調查。但今天的報道清楚地表明,工廠不會造成進一步的危害,600名員工將重返工作崗位。”②“Donora Zinc Works to Resume Operations Monday”, Herald American (Donora), November 5, 1948.

由于不滿聯邦政府的回應,多諾拉鎮議會(Donora Borough Council)和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nited Steelworkers)決定自行調查。他們采納了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Medical School)知名內科醫生克拉倫斯·米爾斯(Clarence Mills)的提議。米爾斯稱,對空氣進行采樣是徒勞無功的,一項影響健康的調查將為頒布針對鋅廠的法令或索賠補償金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③Lynne Page Snyder, “The Death-Dealing Smog over Donora, Pennsylvania: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1948-194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8, No.1, 1994, p.123.

11月9日,鋅廠有限地恢復生產,州政府承諾對空氣質量進行監測,以防止煙霧事件再次爆發。受米爾斯觀點的影響,人們不信任空氣采樣的結果,仍普遍認為鋅廠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致命煙霧。在鋅廠恢復運營的當天,基金會工程師韋斯利·赫明恩(Wesley Hemeon)向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的經理們提議,要求美國公共衛生署進行一項健康影響調查。這項調查將澄清此次災難的具體情況,同時讓公眾相信該公司的立場,即鋅廠不是造成煙霧致死的罪魁禍首。此外,赫明恩還建議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籌建一個工業衛生項目,以控制工廠排放的空氣污染物,“確保工廠的經營者再也不會被懷疑對多諾拉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疾病負有責任”。④Wesley C.L.Hemeon and John McMahon, “Final Report On The Donora Smog To American Steel and Wire Company”,August 19, 1949, in Robert A.Kehoe Archival Collection, Box 50 / Folder 2.

11月17日,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正式否認對煙霧事件負有責任。⑤“Denies Smog Zinc Blam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7, 1948.與此同時,該公司宣布計劃調查煙霧,并準備進行法庭辯護。這個調查交給了辛辛那提大學的凱特林實驗室(Cincinnati’s Kettering Laboratory)應用生理學的一個團隊負責,由羅伯特·基歐(Robert Kehoe)博士指導。

為此,基歐和凱特林實驗室與美國公共衛生署進行了非官方的專業合作,并提供了支持氣候和地形導致煙霧事件的實驗方法。基歐是一位具有開創性的毒理學家(toxicologist),他因贊同使用四乙基鉛汽作為油添加劑而受到企業歡迎。他提出了一個關于“污染物的生理影響”的因果理論,將對鉛毒性的批評定性為充滿不確定性,有助于駁回企業承擔法律責任。根據基歐的說法,污染物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在前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中更是如此;只有持續、高度集中的照射才能對人體內部所維持的物質平衡造成永久傷害。①Robert A.Kehoe, “Industrial Lead Poisoning”, in Frank Patty ed., Industrial Hygiene and Toxicology, New York:Interscience Publishers, 1949.

盡管他們各自對煙霧進行了探究,但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議會、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以及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最終都要求美國公共衛生署進行調查。在11月中旬的年會上,美國公共衛生署宣布取消早先的政策,其工業衛生部門將在多諾拉和韋伯斯特進行第一次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影響的全面調查。至此,工業空氣污染與公共健康的關系才被重視起來。這項調查是一個開發新項目、調整工業衛生實施措施的機會,以便應對二戰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和人口極速增長情況下,迫在眉睫的空氣污染問題。②Lynne Page Snyder, “The Death-Dealing Smog over Donora, Pennsylvania: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1948-194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8, No.1, 1994, p.125.

公共衛生署的環境調查處進行了廣泛調研,包括逐戶調查、尸檢、獸醫調查、建立空氣污染監測站以及天氣狀況分析,于1949年10月中旬發布了初步報告(從未發表過最終報告),認為多諾拉煙霧主要是由以下三種因素引起的:第一是美國鋼鐵與金屬公司和鋅廠排放的污染物,這些工廠經常散發出滾滾濃煙,尤其是鋅廠因其排放氟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多種硫化合物和含有重金屬的細顆粒物質而被確定為主要污染源。此外報告還指出,大量交通廢氣以及居民使用燃煤爐也對污染具有影響。第二是不尋常的逆溫天氣。第三是多諾拉獨特的地理位置延長了空氣中污染物的滯留時間。③Elizabeth T.Jacobs, Jefferey L.Burgess, Mark B.Abbott, “The Donora Smog Revisited: 70 Years After the Event That Inspired the Clean Air Ac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108, No.2, 2018, p.86.這份報告展示的多重因素有效地避免了鋅廠成為此次煙霧災難的唯一責任主體。

綜上所述,從醫生和實驗室的研究調查,到美國公共衛生署的調查報告,雖然形式各異,對多諾拉煙霧事件的解釋分析也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共同說明一點,即多諾拉煙霧是因人類工業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災害,是工廠排放有毒氣體和反常氣候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場災禍清楚地表明,在工業文明的生產和生活狀態下,當某地區人為排放的廢氣累積到一定的閾值,并超過該地區居民所能承受的限度,一旦天氣反常,如逆溫或大霧空氣流動不暢時,自然會產生煙霧致死的災難。④梅雪芹、徐暢:《“霧氣何能致人于死”——1930 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成災問題探究》,《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2期,第67頁。確定1948年10月多諾拉煙霧事件的成因,是一個復雜且爭論激烈的過程,但該事件最終提高了民眾對工業污染危害性的認識,并促進了聯邦政府圍繞環保問題的一系列立法活動。

三、霧與政治:環境立法和生態意識

針對美國公共衛生署發布的這份報告,米爾斯醫生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他指出,報告忽略了鋅廠方圓一英里內幾乎寸草無生這一事實。對此,他希望多諾拉的悲劇能夠成為一堂展示空氣污染危險性的實物教學課,使工廠充分認識到排放大量有毒物是有害的,喚醒世界各地的人們直面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危害。20位遇難者承受了短暫的痛苦,但因此患病的6 000多人中有許多將在余生面臨持續的呼吸困難。因此,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更大——長期暴露即便不能致死也會持續損害呼吸系統。①Clarence A.Mills, “The Donora Episode”, Science, Vol.111, No.1, 1950, p.68.多諾拉煙霧事件真正要向民眾說明的是,終日暴露于低濃度的無色無味的污染物中,能夠摧毀成千上萬人的健康。②Devra Davis, When Smoke Ran Like Water: Tales Of Environmental Deception And The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p.72.

這一災難事件讓美國民眾意識到空氣污染的危害——從煙霧影響市容市貌的美學問題,轉移到影響人體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并促使地方、州和聯邦政府采取政治行動控制有害氣體。在政策方面,多諾拉煙霧事件促成了1949年聯邦層面的第一批立法提案。對多諾拉事件的聯邦調查標志著聯邦政策的轉折,它明確了環保項目的重點由基于資源研究轉向以公共健康為重點的研究,并成為決策的基礎。這種轉變使制造商面臨比之前更為嚴格的健康標準,進而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州立法機關對空氣污染法規的重視,并于1949年在賓夕法尼亞州設立了空氣污染管控部門。1950年,哈里·杜魯門總統表示,政府和工業應該聯合起來應對致命的煙霧問題。內政部長奧斯卡·查普曼(Oscar Chapman)主持了第一次全國空氣污染會議(the nation’s first air pollution conference)。此次會議雖然沒有頒布強制性的法令,但為之后的環境立法做了鋪墊。③Karl Boyd Brooks, The Environmental Legacy of Harry S.Truman, Kirksville: Trum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53.

1952年12月,在多諾拉煙霧事件發生四年之后,更大范圍的環境公害事件發生了,一場奇怪而濃密的大霧籠罩了英國倫敦。由于天氣異常寒冷,居民和企業大量燒煤取暖,加之反氣旋和無風的氣候條件,燃燒煙煤而排放的污染物無法消散,形成濃霧,一周之內就造成4 000多人死亡。倫敦的霧霾事件引起美國的關注,加之先前的多諾拉煙霧事件,共同促使美國聯邦政府對空氣法規做了重要完善。1955年7月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涉及空氣污染的法律《空氣污染控制法》(Air Pollution Control Act of 1955)。由于缺乏煙霧對人體造成持久傷害的確鑿證據,國會只象征性地涉及了煙霧問題。該法僅承認空氣污染是一個問題,授權衛生、教育和福利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通過研究、培訓和技術援助,協助各州的空氣污染控制機構①Arthur C.Stern, Emeritus Professor,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Association, Vol.32, No.1, 1982, p.49.,依然保留了“州和地方政府控制空氣污染的主要責任和權利”②Public Law 84–159, 69 Stat.322, 1955.,此時公眾還沒有意識到清潔空氣是全國性行動。

多諾拉的鋅廠最終在1957年關閉,聯邦政府控制空氣污染的措施也在此后真正展開。1960年,一項關于多諾拉民眾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隨訪研究發現,在1948年煙霧爆發期間,患有急性疾病的人隨后顯示出比其他居民更高的死亡率和患病率。這表明長期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有著長遠影響。③Antonio Ciocco, Donovan J.Thompson, “A Follow-up of Donora 10 Years After: Methodology and Findings”,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51, No.2, 1961, pp.163-164.1962年,生于匹茲堡的環保主義作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記錄了濫用農藥造成的環境影響,警示殺蟲劑的潛在危害,論及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與迫害必將危害到人類自身。該書廣泛傳播使得由多諾拉事件激發的、尚未成熟的民眾環保意識得以強化,進而轉變為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改革運動,由此拉開了美國現代環境政治的帷幕,美國進入了環境公害治理的新時代。

由于國會認識到,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和幸福的危害、對農作物和牲畜的傷害、對財產的損害以及對空中和地面運輸的危害,第一部行之有效地控制空氣污染的聯邦立法于1963年頒布。《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 of 1963)旨在美國公共衛生署內建立一個聯邦項目,授權其研究監測和控制空氣污染的技術。這意味著空氣污染的治理方式,由聯邦輔助和支持州或地方政府治理,向以聯邦為主導轉變。④尹志軍:《美國環境法史論》,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第177頁。具體來說,該法擴大了技術研究和援助項目,并向各州提供贈款,以發展其空氣污染控制計劃;指導制定了空氣質量標準,確定污染物不得超過影響健康的水平;各州可以利用這些標準來規范空氣污染源。聯邦授權衛生、教育和福利部更多權力,令其部長召集州和地方會議來處理州際空氣污染問題。⑤Edmund S.Muskie, “The Clean Air Act: A Commitment to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al Forum, Vol.7, No.1,1990, p.13.

作為對1963年法案的修訂法案,國會又于1965年通過《機動車空氣污染控制法》(Motor Vehicle Air Pollution Control Act of 1965),該法授權聯邦政府制定控制汽車污染物排放的必要標準。⑥Public Law 89–272, 79 Stat.992, 1965.至1967年,公眾仍普遍認為,地方和州對此所做的努力不夠。隨著空氣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聯邦政府通過了第二項修正(法)案,即1967年的《空氣質量法》⑦Public Law 90–148, 81 Stat.485, 1967.(Air Quality Act of 1967),該法規定了控制空氣污染的四個步驟:建立氣候地區和空氣質量控制區、提交“空氣質量基準”及“控制技術”報告、各州在空氣質量區域內采用周圍空氣標準、各州發展計劃以執行周圍空氣標準。這就為1970年制定全美統一的國家空氣質量標準奠定了基礎。①尹志軍:《美國環境法史論》,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第180頁。同年,受新頒布的政策影響,在工人罷工的情況下,多諾拉鋼廠關閉。

清潔空氣的責任由各州歸至聯邦,1970年,尼克松政府正式簽署了《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 of 1970),并設立了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此后,美國環境保護署聯合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更為嚴格的環境立法。環境保護署在12個月內制定并發布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NAAQS),明確了空氣中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鉛和煙塵顆粒物含量的標準。②Public Law 91–604, 84 Stat.1676, 1970.根據標準,空氣中二氧化硫的一級24h濃度限制不得超過每立方米400微克。而在多諾拉事件發生時,二氧化硫24h濃度約在每立方米1 500至5 500微克左右,遠遠超過了事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③Erin Peterman, “A Cloud With a Silver Lining: The Killer Smog in Donora, 1948”, https://pabook.libraries.psu.edu/literary-cultural-heritage-map-pa/feature-articles/cloud-silver-lining-killer-smog-donora-1948, 2020-01-20.

1970年代初,伴隨新的、更嚴厲的全國性空氣污染控制政策的出臺,聯邦政府承諾要介入并解決環境問題,一場新興的、激進的全國環保運動拾起了生態學的話語。1970年4月22日,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發起了一場全美范圍內,以環境保護為主旨的群眾性游行運動,號召學生們為環境事業而奮斗,反對環境惡化。這一草根行動受到國會的重視,相應的立法機構也到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迫切性,所以這一天被定為“地球日”(Earth Day)。1970年的地球日,既是過去十年環保運動的結果,也是一個新的行動號召。這十年間生態學的興起反映了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④Samuel P.Hays, Beauty, Health, and Permanenc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5-1985,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55.

美國全國性的清潔空氣運動,由1948年多諾拉煙霧事件所激發,繼而催生了地方及聯邦以法律控制工廠煙霧的排放量,最終在1970年國家頒布《清潔空氣法》,制定環境法規和提升生態意識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

結 語

1995年,17歲的多諾拉居民賈斯汀·肖利(Justin Shawley)對多諾拉煙霧事件進行了探索,并成功地得到國家歷史博物館委員會(State Historical and Museum Commission)的批準,在多諾拉公共圖書館放置一個紀念標志,上面記載“這一環境災難將全國的注意力匯聚于空氣污染上,主要的聯邦清潔空氣法成為其遺產”。同年10月,加州民主黨眾議員彼得·戴利(Peter J.Daley)提出了一項紀念多諾拉事件50周年的議案,獲得一致通過。戴利認為,應從國家層面承認這一不幸事件并悼念受害者。1998年是多諾拉煙霧事件發生50周年,為表紀念,多諾拉當地居民、賓夕法尼亞州及聯邦官員,在多諾拉的天主教堂舉行了一場儀式,以紀念逝者,并承認他們的犧牲激發了民眾改善空氣質量的意識。①David Templeton, “Cleaner Air is Legacy Left by Donora’s Killer 1948 Smog”, Pittsburgh Post-Gazette, October 29,1998.2008年,在多諾拉煙霧事件爆發60周年之際,由多諾拉歷史協會(Donora Historical Society)牽頭建立了一座多諾拉煙霧博物館(Donora Smog Museum),該博物館的標語是“清潔空氣從這里開始”(Clean Air Started Here)。

多諾拉煙霧事件是在戰后人口增長與經濟過度發展中,忽略環境問題的典型案例。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場災難喚起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再一味地為獲取就業機會而罔顧惡劣的環境狀況。對于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來說,該事件促使他們逐步明確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的危害。對于聯邦政府來說,這場事故促成美國公共衛生署介入調查并頒布《清潔空氣法》等一系列新的環境政策。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現在: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這正是因為自然界幾乎還沒有被歷史的進程所改變。”②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頁。即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多諾拉煙霧事件正是反常天氣和人為共同造成的災難。美國人的環境觀念,從征服和控制自然到親近和保護自然,至羅斯福的環境新政對自然資源的功利主義保護,再至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是一個歷史的巨大進步。如今,污染問題仍舊嚴峻,許多地區仍有可能再次爆發大規模的公害事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他們正在面臨快速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環境問題。因此,重拾1948年多諾拉煙霧事件的過程,進一步探討工業化對環境污染及人體健康危害之間的普遍聯系,可為當下的預防和治理提供歷史借鑒。

猜你喜歡
環境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與保護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高等院校環境類公選課的實踐和探討
掌握“三個三” 兜底環境信訪百分百
我國環境會計初探
中國商論(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操操操综合网| 久久免费看片|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国产|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色婷婷啪啪|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国产91色在线|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97综合久久| 国产综合网站|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午夜综合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中文成人在线| 看国产毛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精品性|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浪潮Av|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91色在线|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久久福利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538精品在线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女人在线|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看片|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免费三区| 国产精品.com|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