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集團神朔鐵路分公司河西運輸段,陜西 榆林 719300)
道岔是鐵路設備中結構最繁雜、養護任務最艱巨的部件。1996年我國研制出新型提速道岔,在運營中進行多次優化設計,隨著運營時間發展,國內常見的故障大多因工電結合部病害引起,要提高道岔的運用質量,重點是工電密切配合,綜合整治道岔結合部病害。我國長期對道岔區段維修工電分開,雙方對能達到的技術指標不明確,忽略了對方的技術要求,造成設備治理效果不佳。工電結合部主要有轉轍機轉換不到位、基本軌肥邊等病害,尖軌版動力過大及與基本軌不密貼是工程結合部病害的集中體現,出現轉轍機無法正常閉鎖等現象,轉轍機表示錯誤會導致列車駛入占用區間,發生列車脫軌等嚴重事故,嚴重影響正常生產運輸。急需對尖軌版動力進行研究,為整治尖軌扳動力同操作依據。
尖軌爬行超標、軌枕位置竄動,導致閉鎖設備安裝不方正,桿件受力別勁。基本軌軌撐失效、扣件扣押不良,導致翼軌垂直調動、引起閉鎖鐵等磨損。滑床臺與尖軌接觸部因心軌跳動敲擊磨損。滑床臺空吊,影響連接的電務產品使用[1]。安裝內鎖閉道岔尖軌時,處于拉伸應力作用下,方鋼銷軸為橢圓狀受過車振動影響,導致轉換不到位。外鎖鎖閉框與軌型等相關,心軌鎖鉤易裝反,導致增加轉換阻力,鎖閉鐵易疲勞斷裂。分動外鎖閉道岔轉轍機鎖閉桿由于尖軌爬行產生張口,影響設備密封性能。工務道岔維護時,電務未跟進檢查,引起道岔故障。可動心道岔翼軌底部尺寸偏差過大,影響心軌與翼軌密貼,由于干涉無法調密貼,縮短鎖鉤的使用壽命。新安裝轉換設備密貼不良。頂鐵與基本軌縫隙過小,在尖軌引點后頂鐵與基本軌縫隙偏差過大。由于列車車輪對曲尖軌側向擠壓,通過頂鐵杠桿效應,使閉鎖機構受力交變沖擊,導致擠切削疲勞折斷,內所比道岔頂鐵間隙調整不當對牽引點抗力大于設定擠脫力導致動作桿擠脫。
當前工電結合部道岔整治的組織問題主要包括牽頭作用不到位,聯合整治主體意識不強,部分車務段缺乏大局意識。工電務車間各自為政,不能做到聯合調查制定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未形成默契,導致不能徹底消除道岔病害。未及時組織道岔整體協調會,部分電務車間對路局車工電聯合整道岔文件宣傳不到位。路局車工電聯合整治道岔歷辦法規定工務車站批核,召開道岔聯合協調會,組織相關車務針對驗收中存在的問題召開小組會議,但檢查段工作記錄中電務段為組織協調會記錄。個別現場車間班組不知道車用電聯合整道岔,檢查各車間驗收記錄簡單,現場車間存在驗收不認真的問題。
道岔防跳限位器與斥離軌縫隙小導致尖軌轉換不到位,過大時斥離尖軌不受約束。因尖軌軌向不良,道岔防跳限位器失效,帶動鎖鉤移動,導致閉鎖鉤凹槽部長期振動磨損,產生脫鉤傾向。道岔虛開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合理的解決方法是工電配合。通過調整尖歸根段扣壓,滿足道岔不反彈要求,使防跳限位器牽引點開口符合標準。電務通過調整牽引點開口使尖軌平順。道岔未虛開下開口過大,通過增加開程片可減小開口,但僅通過電務添加開程片會導致虛開口擴大。牽引點密貼調整過松導致鎖閉機構磨損,在輪緣擠壓尖軌時,造成尖軌移動,使閉鎖桿缺口碰撞轉轍機鎖閉柱,裝置桿沖擊受力易疲勞折斷。密貼段牽引點處應按規定要求進行不鎖閉實驗,尖軌尖端至第1牽引點范圍內縫隙不大于0.5 mm。牽引點密貼過緊,心軌伸縮能力不足影響轉換,應進行道岔鎖閉實驗,按2 mm要求進行實驗,外鎖閉道以現場常用60 kg/m鋼軌18號可動心軌單開道岔進行分析,按照現場心軌向前竄動分為10 mm、30 mm計算,分析對牽引點厚度值的影響。轍叉角度隨叉道號碼減小加大,心軌向前爬行是與翼軌增加密貼調整片,心軌牽引點轉換連接部分在轍叉中間,密貼變化量為計算值的一半。外鎖閉道岔尖軌第一牽引點按1 mm進行實驗[2]。18號以上號碼心軌牽引點按1 mm進行實驗,18號以下號碼道岔心軌按2 mm進行實驗,大量的客專18號心軌第2牽引點非密貼段,但心軌爬行結果與分析一致,現場發生多次道岔卡組不能轉換故障。建議在心軌第2牽引點附近頂鐵與心軌間進行2 mm鎖閉實驗,考慮道岔實際狀態,維修單位應結合管道內道岔情況確定實驗方法。標示桿缺口與道岔狀態有關,現場存在尖軌爬行卡缺口故障,工務應加強道岔維護,電務部調整閉鎖桿缺口時考慮尖軌爬行,標示桿受溫度伸縮因素,檢查拉入位置動作桿伸出頭部處缺口,注意其變化規律缺口值隨溫度升高,僅考慮標示桿受溫度變化,導致缺口變化量為△=L×K×△t,安裝裝置線性膨脹系數為1.2×10-5/℃,道岔缺口應在季節轉換時進行適應性調整,考慮氣溫條件防止導致轉換卡缺口。
工電雙方應主動聯系,工務岔區施工電務要積極配合。工務有道岔大修任務時,應確認道岔技術標準是否滿足要求,道岔工電聯合應針對重點線路道岔狀態,聯合調查做好人員技術準備。集中優勢資源加大整治,將關鍵道岔慣性病害列入路局計劃,路局牽頭組織專家聯合整治,大幅減少道岔故障,保障鐵路運輸安全。
公務道岔鋪設要符合道岔技術要求,道岔各部軌距開程應符合標準,尖軌相對爬行不應超過20 mm,防跳限位器與斥離軌底部間距不超過3 mm。道岔轉換阻力不得大于轉轍機牽引力,道岔轉轍機部軌枕間距符合標準,避免影響道岔方正,基本軌橫移不得導致道岔的4 mm鎖閉,尖軌無影響道岔轉換,甩開道岔桿件,人工波動心軌,刨切部分應與翼軌密貼,尖軌尖端至第一牽引點縫隙不大于0.5 mm。尖軌底部與滑床臺間隙符合要求,測斜等影響道岔轉換的劃痕等。
轉轍機安裝方正,閉鎖框安裝孔兩側留間隙,閉鎖桿不張口。道岔開口均勻,轉換設備安裝水平符合《維修規定》要求。缺口調整應符合外鎖閉道岔(2±0.5) mm,內鎖閉道岔第1牽引點(1.5±0.5) mm,調整考慮季節性氣溫變化桿件伸縮等因素影響。加強對開閉器接點壓力調整,防止絕緣件擊穿影響表示。分動道岔防跳限位器應調整良好,外鎖閉道岔鎖閉桿可調限位塊與鎖閉框之淺[3]。
對照安裝圖冊檢查核對使用零部件,心軌的鎖閉鐵易與鎖閉鉤混用,防止鎖閉鉤與尖軌底部干涉造成銷軸折斷,檢查尖軌鎖閉鉤與尖軌底部有無縫隙,如發現有干涉痕跡應查明原因更換銷軸。合理調整道岔密貼狀態心軌密貼段牽引點區段不應有弓背,第一牽引點有4 mm間隙不得鎖閉,其余牽引點6 mm以上不得鎖閉。為防止翼軌串動導致尖軌伸縮,對道岔進行閉鎖實驗,注意不在密貼段的牽引點。
功率曲線是分析道岔狀況的主要手段,轉換設備安裝于不同位置,應用轉換設備功率檢測,結合安裝條件,設定標準曲線監測,達到一定限值及時組織分析整治,充分發揮現代化監測手段作用,減少人力投入。換時間與道岔電壓等因素有一定關系,在產品設計要求指標內,不需專門處理,如超時排除外部因素,分析存在的隱患,設定合理偏離值,提高維修的針對性。微機監測系統在線檢測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大部分監測系統缺乏實時故障分析功能,需設專人值守。為發揮系統作用,需在使用中積累經驗,實現自動提示,提高設備可靠性。
通過采用新技術,提高轉換設備智能化水平,實現在線監測預報功能,為實現預防修的方式提供科學的意見,隨著設備維修水平提高,工電聯合整治,提高轉換設備技術水平,滿足鐵路運輸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