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麗敏
篆刻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存在著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幾千年的印章藝術發展史,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刻印經驗。歷代的篆刻大師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名章印譜,為我們繼承傳統、推動祖國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筆者研習篆刻三十載,現就自己對篆刻臨摹的意義、方法及注意的問題予以淺議。
學習篆刻須從臨摹入門,這對于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臨摹就是臨摹古印,這是由篆刻這門藝術的性質決定的。篆刻是一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有它深湛的傳統性,脫離了傳統就會變質,失去正統。篆刻的基本特點是“古”,它用的是古代的文字篆書。篆書的書寫、字體的正確與否、藝術的變化等都是由它的內部規律決定的,只有經過臨摹古印的基礎訓練,掌握了篆書刻印的基本規律,才能進入創作階段。
前人臨摹的經驗是:先摹后臨,摹臨結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摹”就是在紙上依樣畫葫蘆,又稱描摹法,它是篆刻實踐的開端,是學習印章的第一個步驟。摹的方法就是把選定的印例用一張薄紙覆在上面,然后一絲不茍地照著印樣用毛筆描寫下來。描摹法不僅適用于初學篆刻者,對有一定篆刻功底的人,在學習、繼承某代某家印風,或者進行篆刻研究、創新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臨”是把古印或名家印作為模式,照樣子刻出來。方法是用薄紙把原印摹下,覆在印石刻面上,用水沾濕覆紙,再蓋上一層薄紙,用指甲在上面反復摩擦,直到下面的紙與印石粘住,字跡就反印在石上了。揭去紙后,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補填上去即可。
“臨刻”是學習印章的第二個步驟。由摹寫到摹刻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條簡捷、有效的途徑。與摹相比,臨是刻印真正的實踐,在數量上應多于摹,才能較快地掌握刻的技巧。無論是摹還是臨,都力求形似和神似。明代篆刻家梁千秋臨何震的“俞安期印”一印,已經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
“意摹”是在掌握了臨刻的方法后,進一步的臨刻實踐。篆刻者憑著自己臨摹、臨印時對各個印章的記憶和理解,照原印的樣子臨寫在紙上或直接反寫在石上,然后刻出來。這種方法難度較大,卻是檢驗臨摹效果的好辦法。
古印有奇有正、有拙有巧,建議剛開始臨摹時要從平正的一路入手。具體地說,先學漢印中平直、平正的白文印,在臨摹漢印達到一定程度后再臨摹較復雜的戰國古璽,直到臨摹歷代名家的篆刻作品。邊學習邊實踐,才能逐步加深認識,少走彎路。
漢印歷來被認為是篆刻的典范。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中談及:“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漢代自西漢至東漢,前后共經歷了四百二十余年,西漢初期的印章帶有不少秦印的風格,如“田”字格式的框欄等。但在之后的印章中很快就消失了,形成了漢印的獨特風貌。漢印的主要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結體優美,筆勢方正。在漢印中為了適應印章方直的印體,將小篆的線條由圓轉流暢演變為方整平直,結體由縱長變為平頭方足。如“假司馬印”中的“馬”字,“軍曲侯印”中“軍”字的變化。
2.印章端莊,不求浮華。漢印渾厚、凝重,體現了漢朝深沉、雄大的時代風貌。如“武德長印”“陳褒私印”“軍假侯印”等印均為漢印之常見印式。
3.粗細白文,各具姿態。漢印的細白文筆畫間隙寬敞、字形爽朗,體現了一種秀逸的風姿。滿白文的線條寬厚粗實、體態雄強,別有一番風情。漢印中粗細相間的官印,注重處理筆畫靜與動、輕與重的對比關系。
1.選好印文。不是所有的古印都是好印,必須取其精華,取法乎上。有的印章文字錯誤、無章可循,就不宜學。
2.多動腦筋。要善于分析印文筆畫的特點以及章法、布白的搭配關系,用心領會作者在運刀過程中的技巧。比較分析自己刻的印章與原作的差異,反復總結才能不斷進步。
3.適合自己。選擇適合自己情趣的印例來學,由白文印到朱文印,由中印到大、小印,以取得較快的收效。
4.創新志向。本著“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的創新志向,在臨上下功夫,為創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樣是學漢印,趙之謙與丁敬不同,吳昌碩與趙之謙又不同,黃牧甫與吳昌碩則更不同。他們既能認真學習前人的經驗,又都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