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笠 吳權喜
東北秧歌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它源自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其他藝術和演唱形式,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 東北秧歌是黑龍江地域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擁有廣泛的受眾人群,參與者眾多。
黨中央在十九大中吹響了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沖鋒號,作為文藝工作者要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讓十九大精神在實際工作中落地生根,并在工作中起到引導作用,推動新時代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對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廣場舞進行有序的引領,使其健康發展。
東北秧歌是流行于中國東北地區的“秧歌調”,是一種邊唱邊舞的藝術形式。東北的秧歌融合了滿族、漢族和其他民族舞蹈的特點,與南方傳統秧歌有所區別。東北秧歌詼諧、豪放、潑辣、幽默,風格獨特,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
筆者在多方走訪和多年的文化扶貧工作中發現,現在的秧歌隊伍中大多數都是老年人,青少年很少參與其中。究其原因是由于其形式陳舊、節奏緩慢、曲目單一,不能與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相吻合,嚴重地束縛了秧歌文化的發展,使之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性和獨特的風格。采取何種創作方法和手段,才能使秧歌文化得以傳承、發展與創新,從而達到與時代并進、豐富廣場文化活動的目的,是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秧歌文化的創新應致力于形式的創新與曲調的變化,從秧歌的兩個基本要素即優秀的傳統曲調和獨特的舞蹈動作入手,關注群眾生活的一舉一動和內心對文化的向往,力求結合實際,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將形式、音樂賦予時代特色。
基于此,課題組多次往返于雙城、五常、呼蘭、尚志、林甸等地考察各地區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民俗音樂文化,開展研究性學習,并從中汲取創作素材。秉承著“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這一理念,針對大秧歌音樂、舞蹈、動作等方面進行創新。根據東北地區人民的現實生活創作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秧歌作品,如《大姑娘美》《花棍秧歌》《紅紅火火秧歌情》《滿族秧歌情》《鼓打花棍秧歌情》《黑土情韻》等,并將新作品帶到群眾中實踐,在反復交流中不斷修改和提高。組織的大型秧歌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認可,展示出大秧歌的強勁活力。
2018 年6 月7 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喜訊為創新秧歌搭建了與群眾生活連接的舞臺。黑龍江省首屆秧歌大賽便借此契機啟動,以文化為靈魂,以運動為載體,在全省范圍掀起了秧歌熱潮。創新秧歌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其獨有的魅力,群眾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廣場秧歌只是提高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良好開端,在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之際,由課題組與林甸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組織、編排的千人秧歌表演《林甸文化心向黨》,充分展示了創新秧歌的魅力。人人激情四溢、精神飽滿,通過廣場秧歌體現出對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現場喜慶、歡樂的氛圍感染了前來旅游、度假的游客,大家紛紛加入到大秧歌表演的隊伍中,歡樂起舞,為祖國祝福。廣場舞與秧歌文化完美的有機結合,使東北秧歌在新時代發揮出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將更加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秧歌在形式和音樂上更富于時代特色,在生活中契合了群眾的需求,因而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秧歌文化在東北人民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音樂與舞蹈動作變了,但是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只有讓秧歌文化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才能使秧歌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