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陳林 熊景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當前,我們正處于脫貧攻堅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交匯期,因此,本文以銅仁市為視角,探索脫貧攻堅驅動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路徑與對策,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后發趕超之路。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它們分別立足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互支撐、協調推進。精準脫貧是我國當前減貧的主要任務和基本形式,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鄉村振興包含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等內涵,是精準脫貧所要重視的內容。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疊性、連續性和承接性特點,只有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鄉村振興才有堅實的物質條件。
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脫貧攻堅最直接的目標和任務。各地根據脫貧攻堅任務,結合啟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機銜接,奠定鄉村振興的制度和物質基礎。因此,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異地搬遷扶貧和生態補償脫貧等,既要考慮短期脫貧目標的需要,也要考慮各自的資源、技術和市場條件,提高脫貧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隨著土地政策突破、土地與農民松綁、社保體系完善,形成新的鄉村財富結構。是鄉村振興要考慮的治理內容。脫貧攻堅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也是對鄉村振興基礎振興的重要內容。
銅仁是武陵山片區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自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來,取得了突出成效。據2018年統計,銅仁市有2154個村,總戶數849000戶,總人數335104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74157戶,人數609950人。近幾年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貧困人口下降到2018年的31.2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38%。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2%。一是農村基礎設施較大改善。農村安全飲水覆蓋面逐漸提高,農村用電基本保障,2561個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4G移動網覆蓋所有行政村,危房改造2018年實施完畢;二是農村優勢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優勢特色產業實現廣覆蓋,全市生態茶、蔬果、油茶等綠色生態產業基地規模均超過100萬畝;三是鄉村更加美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4.03%,穩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7個,佛頂山成功申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阡、印江、江口納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四是農村居民生活更加殷實。
一是農業從過去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一般農產品供過于求與生態綠色產品供不應求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綠色農業產品供給質量亟待提高;二是農民駕馭市場風險的能力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培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力度亟須加強;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質量不高、人居環境改善不足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發展的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四是主要的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的機制亟待健全;五是鄉村組織振興任重道遠,鄉村文化與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亟待強化。歸結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個不平衡”“三個不充分”。“三個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民收入狀況不平衡,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和公共服務水平不平衡,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三個不充分”:農業產業發展不充分,農村資源要素利用不充分,農業投入渠道和農民增收渠道不充分。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基礎設施的改善,既是解決絕對貧困的抓手,又是解決相對貧困的要求。一是抓好“組組通”建設。重點提升鄉村公路的覆蓋率和質量,構建縣鄉村循環交通體系,推行集約化鄉村客運,重點解決尚未覆蓋的農戶交通瓶頸問題。推行建管養運一體化路長制,提高鄉村道路的生命周期和使用效率。二是抓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重點提升村莊功能,全面提升鄉村群眾生活品質。要不斷完善各種政策,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重點解決搬遷戶愿意搬、住得下,留得住問題,要鞏固和擴大易地扶貧搬遷成果,進一步做到功能配套、環境優美、就近就業創業。三是抓好產業扶貧平臺建設。重點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構建“銷供產”體系,促進“黔貨”“銅貨”出山。開展“農村電商+”“O2O商模”等銷供產優質服務,建立和完善農超對接、產銷對接機制,將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著力培育打造生態綠色農產品品牌,以發展有機農產品為重點,推進一村一特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支撐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四是抓好“三保障”民生事項。重點做到九年義務教育學齡段建檔立卡生不得輟學;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都要繳納農村新農保并享受“三重醫療保障”和兜底救助;貧困戶是危房的必須危改且改后實現安全住房。要推進開展“三個一”活動,即“建設一所好學校、建設一所好衛生室、建設一幢好房子”,不斷增強鄉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是要不斷提高鄉村的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配套設施、生態環保、鄉村文化和基層治理全方位建設。一是實施生產生活配套設施提升工程。要實現人飲安全、路燈、硬化聯戶路、有線電視、寬帶網絡、污排系統等“六通”目標;實現山村幼兒園(學校)、衛生院(衛生室)、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農產品交易市場、群眾廣場(生態公園)、車站(停車場)、敬老院、居民服務中心、垃圾池、公廁等“十有”目標。要將相應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向農業園區、家庭農場、農業公園等相對聚集的區域延伸與拓展。二是實施農村生態環保提升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低碳產業,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舉措之一。要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要在創建國家生態示范省的背景下,充分發揮生態綠色戰略資源,凸顯貴州綠色的底色,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重點實施綠色工程,治理貴州的石漠化,逐步修復生態系統,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同時還要啟動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工程,興起一場有機農業革命。加大農業生態系統的恢復,建立綠色農產品的供給體系和農產品檢測體系,加大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力度和農業品牌的打造。三是實施鄉村文明提升工程。加大農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刻不容緩,不斷強化良好家風、家訓教育,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大傳統村落和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挖掘和保護鄉韻鄉愁,振興農耕文明,提升鄉村文明程度。發揮村規民約引領風尚、約束行為、移風易俗等作用,革除鄉村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探索村級環衛保潔常態化機制。宣傳黨的政策好、宣傳人居環境好、宣傳社會風氣好、宣傳干群關系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營造良好氛圍。四是實施鄉村治理提升工程。探索以村級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多元參與“共建、共商、共治、共享”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將村組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能人、春暉使者等有生力量聚合到鄉村振興大舞臺上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抓好村務公開,將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還給老百姓,讓基層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升農村民主管理水平。構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形成治理有序、發展加快、和諧穩定的良好社會環境。
脫貧攻堅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必須改變觀念,推動融合,拓展空間。一是要推進城鄉等值融合觀念,推動鄉村均衡發展。二是要推進“六次”產業的融合,來一場農村產業革命。要開辟產業銜接的新空間,以現代農業園區等為載體,提升鄉村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運動養生價值,鼓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技術集成、商業模式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更好地面向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圍繞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與農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有機銜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三是要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融合,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城鄉最大的差別在于衛生間和廚房。要認真落實好國家三年人居環境改造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強化鄉村道路、農田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到與鄉村布局、新村建設和產業的統籌協調,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加快建立健全與城鄉人口變化規律相適應的城鄉公共財政分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加快農村教育、文化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無差異、繳費和待遇標準多層次、保險關系無障礙轉接的基本養老、醫療保險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融合,保障鄉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和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改善。四是要推進人居環境和生態治理的融合,改善鄉村居民的生存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既直接反映鄉村文明程度,也是幸福美麗新村的外在表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環境治理落實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通過大力推行農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幸福美麗新村提檔升級、加快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體系和生態保護體制機制等路徑,建設綠色低碳、高效集約、創業創新的生產空間,宜居舒適、平安健康、幸福和諧的生活空間,天藍水清、山綠地凈、城秀鄉美的生態空間,讓農村居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五是要推進職業教育與職業農民的融合,提升鄉村居民的綜合素質。要構建打破鄉村的人力資源要素單向流向城市的體制機制,加大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投入,不斷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智力支撐,為到本世紀中葉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推進的解決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的發展戰略,也是短期與長期戰略的鏈接,它們相容相促、共融共生。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胸懷鄉村,鄉村隊伍傾心努力,農民踴躍參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的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