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技術與市場》編輯部,四川 成都 610016)
近年來,以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紙媒受到巨大沖擊,其市場空間和盈利空間被大大擠壓,前景堪憂。新媒體具有強大的優勢,比如傳播速度極快、傳播方式花樣繁多、傳播內容豐富多彩等。可以說,新媒體對大眾紙質媒體形成了碾壓之勢。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紙媒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過著優越的日子,占據主流的地位。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閱讀層面不再局限于幾張主流報紙和幾本潮流期刊,而是被極大地拓寬;加上通過新媒體,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受眾能第一時間掌握即時發生的新聞和事件。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智能手機,有多種新聞類網站以及APP等產品,獲取信息方便快捷,還不占地方。
不難想象,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各類報紙、期刊等發行量開始急劇下滑,讀者銳減,有些刊物和報紙面臨生存危機,甚至停刊。新媒體的出現更搶占了紙質媒體的廣告。新媒體廣告的方式多樣,并且靈活,價格也較紙質媒體具有優勢;而紙質媒體的廣告方式單一,發布時間也趕不上新媒體的速度,價格更是毫無競爭力,因此紙質媒體廣告減少是必然的。
廣告減少,紙質媒體收入也相繼減少,紙質媒體發展陷入困境,行業影響力也隨之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紙質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也開始轉型或者跳槽,向新媒體市場發展,導致紙媒的發展后繼乏人。
同其他紙媒一樣,科技期刊無疑也受到新媒體不小的沖擊,新媒體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和途徑對科技期刊形成合圍之勢。但是鑒于科技期刊的獨特性,如專業性、行業性以及受眾人群特殊等因素影響,傳統科技期刊的陣地相對穩固,受到的實質性影響較小,生存空間未受到太大擠壓。
傳統科技期刊具有新媒體不具有的優勢,其中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其具有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和專業性。作者和讀者都是行業內的專業科技人員,他們很看重傳統科技期刊在行業內的地位和學術權威性,因此,科技期刊的受眾群基本未受影響,也沒有明顯的下降。
此外,新媒體在快速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無法對信息進行深度剖析,傳播的信息蕪雜,不完善,沒有深度是目前新媒體發展中的明顯劣勢。而傳統的科技期刊恰恰在這一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雖然傳統科技期刊傳播信息的速度較慢,但是其論文追求深度和厚度,可以讓讀者得到更深入的閱讀體驗,這是新媒體無法做到的。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優勢,使傳統科技期刊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依然頑強地生存和發展著。但是,這并不是傳統科技期刊固步自封的理由,傳統科技期刊應該借勢而上,抓住機會,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展和壯大自身的實力,同時找準自己的優勢和定位,與時俱進。
要發展壯大自身實力,除了看到自己的優勢,更要認識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取長補短。毋庸置疑,傳統的科技期刊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觀念老化、人員老化、期刊內容老化的問題。編輯人員也相對缺乏創新意識和改革的勇氣。
在當前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依托單一媒體方式進行學術信息傳播的傳統紙質期刊已無法適應目前競爭激烈的媒體生態圈。很多科技期刊在將數據發給萬方、知網等數據庫后,就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數字化出版和新媒體傳播,而沒有想到(可能也沒有能力)對期刊的內容進行再次加工和編輯,對內容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傳播。很多編輯人員固守原有的工作模式,每天按部就班地編輯出版,無視目前數字化和互聯網帶來的出版傳播方式的巨變。
科技期刊主管和主辦單位眾多,國家對期刊管理的政策也相對滯后。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以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都需要新的期刊體制的支持,在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科技期刊不可能獨辟蹊徑,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發展。
由于內容的限制,科技期刊不可能吸引大規模的投資,同時這也是國家政策不允許的。而學術期刊向新媒體轉型以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都需要專項資金的支持,但科技期刊的公益性質使其不可能成為賺取巨額利潤的產業。這也導致了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有心無力。
目前,傳統的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的問題,核心編輯人員大多是45~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他們絕大部分對于互聯網和新媒體,不管是從觀念和技術,還是從模式和平臺上都有難以克服的障礙和抵制思想。而且,多數期刊的新媒體運營人員是由編輯兼任,沒有專門人員進行運作,落后于新聞傳播領域的運營模式。
新媒體來勢洶洶,傳統的科技期刊既面對挑戰,也充滿機遇。新媒體為傳統科技期刊帶來了新的表現方式和傳播方式,因此科技期刊要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可以通過調整部門結構,達到與新媒體融合的目的。比如設置獨立的媒體融合部門,該部門與傳統的部門進行線上和線下的配合,內容與形式相互支撐,增強傳統科技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應拓寬信息傳播渠道,擴大影響力。可以創建專門的網站,在網站上同步實現期刊內容的傳播與網絡信息的傳播,這樣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速度。同時,還可以構建手機客戶端,用戶通過登錄客戶端,可以獲取科技期刊的核心內容,解決了期刊受時間及空間限制這一困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受眾。此外,科技期刊還可以借助微信這一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精心挑選一些內容進行刊登,以此來吸引微信群體的關注。
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科技期刊應揚長避短,堅持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專業性,以此來吸引受眾群體。科技期刊要對讀者的需求進行細化分析,抓住讀者的關注點,對版面以及包裝方式進行創新,不斷創造高品質、專業化和差異化的內容,以“質”取勝,堅持內容為王。
新媒體的顯著優勢在于讀者能夠對信息進行交流和評價,這一點的確是傳統的科技期刊難以做到的。但也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傳統的科技期刊可以在很多方面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來吸引讀者。比如可以建立公眾交流互動平臺,通過開通微信、微博、論壇等形式,拉近雙方的距離;同時還可以構建讀者群,定期舉辦論壇或者互動的活動,邀請讀者留下自己對期刊的要求和建議等,期刊針對這些建議進行分析和改進,可以為傳統科技期刊的快速發展注入生命力。
新媒體的不斷涌現,改變了媒體服務與傳播的方式,媒體與受眾的聯系越來越親近和密集,這勢必帶來傳統編輯模式的深度改變和革新。對于科技期刊的編輯而言,如何應對新的媒體環境,的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據調查,新媒體時代,大眾對于手機和電腦等終端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強。由于傳播速度加快,導致受眾偏好于“即食化”的淺層閱讀,但在深度閱讀方面,讀者的要求并未降低,反而會變得更高。科技期刊專業性和全面性的特點,注定了行業對于科技期刊編輯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編輯作為內容的制造者與發布者,必然受到媒介方式改變的影響,而新媒體使得科技期刊在觀念上、工作方式上都將發生重大轉變。因此,期刊編輯必須在完善基本功的基礎上,提升順應新媒體環境的能力。期刊編輯除了必須熟悉內容,了解出版知識,還必須掌握新的技術,同時還應具備市場營銷和管理等能力。因此,成為復合型的期刊編輯,才是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其轉變路徑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
過去,期刊編輯主要側重于版式設計以及圖文的規范性,而在新媒體時代,期刊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內容的升級,此時,期刊編輯的工作涉及到了調研、設計、組織以及后期服務等,這就需要期刊編輯在工作上進行重新安排,以適應新的編輯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以手機、電腦等載體為主的媒介打破了信息形式上的限制,期刊編輯必須熟練利用互聯網系統來發布稿件,并掌握各信息平臺的運作方式,利用新技術將稿件內容進行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立體式發布,對信息內容的價值進行充分挖掘。
新媒體時代,大眾能夠輕松獲取信息,這使得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不斷提高,以閱讀量為主的競爭形勢迫使期刊編輯必須在編輯內容上進行轉變,以彰顯新媒體的特色,吸引受眾的關注,達到良好傳播的效果。
傳統的科技期刊雖然面臨新媒體的挑戰,但仍然具有自身的優勢。傳統的科技期刊應當在保留自身專業性和科學性優勢的基礎上,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機遇,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和傳播方式,為自己拓展市場空間,掌握主動性。同時,新媒體時代也對傳統科技期刊的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成為一個既具備扎實的編輯功底,又熟練運用新技術的復合型編輯人才,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立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