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對全會《決定》進行了全面闡釋,是學習領會全會精神的權威輔導材料。本刊摘選其中內容,以饗讀者。
(一)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是基于對統一戰線性質和特點的深刻把握。
(二)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是發揮統一戰線凝心聚力優勢和作用的重要保證。
(三)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是加強黨對統一戰線集中統一領導的必然要求。
在政黨關系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
在民族關系方面。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宗教關系方面。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
在階層關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在海內外同胞關系方面。廣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是血脈相連的中華兒女,做好他們的工作,對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要著力加強政治引領。毛澤東同志說過,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靠的就是這個。我們黨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目的,就是團結帶領各方面黨外人士同我們黨一道前進。
(二)要著力加強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做好新時代統戰工作,歸根到底要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各項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三)要著力加強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統戰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概括起來就是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要進一步引導統戰干部完善知識結構、改進工作作風,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善于處理各種復雜敏感問題,努力成為行家里手。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有力激發和釋放了市場主體活力。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實踐證明,經過不斷探索創新,我國政府職責體系日益健全,既合理吸收了現代西方國家政府治理的一些有效做法,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戰略部署,優化政府職責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優化政府職責體系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政府職責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政府職責體系也必須與時俱進,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相適應。
優化政府職責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優化政府職責體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停留在理念層面,必須落實到政府履職盡責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
(一)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二)持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三)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一)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二)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三)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防范化解風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迫切需要。
《組織學與胚胎學》由《組織學》和《胚胎學》兩門科學組成,是緊隨《系統解剖學》之后,醫學生需要學習的一門醫學入門課。
共建是共同參與社會建設,要求突出制度和體系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共治是共同參與社會治理,要求樹立大社會觀、大治理觀,打造全民參與的開放治理體系,是社會治理的關鍵;共享是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要求社會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社會治理的目標。
(一)樹立科學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首先是樹立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
(二)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
(三)創新方法手段。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方法手段現代化。
(一)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關鍵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創造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實現預防化解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能力的基礎工程。
(三)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當前,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托起安全的底線。
(五)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體系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掌握維護國家安全主動權的總抓手。
(一)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必須堅持和完善一套強化自我監督、實現自我凈化的制度體系。
(二)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三)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實現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成功做法。
(四)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有效監督制約公權力、奪取反腐敗斗爭徹底勝利的必由之路。
(一)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堅持首要強化政治監督。
(三)堅持推進監督全面覆蓋。
(四)堅持壓實黨委紀委責任。
(五)堅持緊盯“關鍵少數”。
(六)堅持健全制度機制。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
(二)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
(三)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
(四)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黨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前,我們黨鮮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及其他體制改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和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
二是健全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
三是健全和完善我國基本政治制度。
四是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五是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使黨處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實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堅持黨要管黨,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致力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人民群眾滿意,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
堅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體系;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保護和修復、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共同發力一體推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人民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于黨中央,中央軍委實行主席負責制,確保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的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制度;
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管治,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堅定推進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和平統一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事工作體制機制;
以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目的,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我們黨是在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不斷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
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居于統領地位,是全覆蓋、全貫穿的。
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
《決定》提出,堅持民主集中制,完善發展黨內民主和實行正確集中的相關制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這對我們全面貫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面貫徹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完善發展黨內民主的相關制度。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
(三)完善實行正確集中的相關制度。黨章規定,必須實行正確的集中,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保證黨的決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貫徹執行。
《決定》提出,健全決策機制,加強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風險評估,強化決策執行、評估、監督。這是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的一項重要任務,迫切需要以科學、剛性的決策制度約束規范決策行為,不斷提高決策質量,努力控制決策風險,及時糾正不當決策,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公信力和決策執行力。
(一)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是決策機制和程序的核心內容,落實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歸根到底要健全黨內重大決策論證評估和征求意見等制度。
(二)強化決策的執行、評估、監督。決策的效果最終體現在決策落實上。
《決定》提出,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增強各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這對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更好堅持黨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黨的領導體制。
(二)增強各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三)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
《決定》提出,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促進各級領導干部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這是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的內在要求。
(一)建立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干部敢于擔當作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
(二)完善增強執政本領各項制度。黨和國家事業越發展,對領導干部的能力要求必然越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我國憲法制度發展歷程,我們愈加感到,我國憲法同黨和人民進行的艱苦奮斗和創造的輝煌成就緊密相連,同黨和人民開辟的前進道路和積累的寶貴經驗緊密相連。”“兩個緊密相連”的重要論斷,是認識當代中國憲法制度的關鍵。
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是西方國家先搞起來的,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抗爭、探索和嘗試。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產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然而,限于歷史條件,革命和約法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和民族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就開始對人民民主政權的總章程進行探索和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新紀元。1949年9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性轉折,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并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
1982年憲法公布施行后,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發展,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大分別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五次對1982年憲法的個別條款和部分內容作出必要的修正。
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形式,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斗爭和根本成就,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領導核心、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和奮斗目標,規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愛國統一戰線,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等等,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歷程充分證明,我國憲法有力堅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
(一)把全面實施憲法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全面實施憲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
(二)健全憲法實施的途徑和方式。
一是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推動和保障憲法實施。
二是通過發展國家各項事業、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保證憲法規定的大政方針和基本政策得到有效實施和落實,保證在國家各項事業和各方面工作中遵循憲法原則、貫徹憲法要求、體現憲法精神。
三是憲法有關規定的直接適用。
四是憲法有關規定,必要時需要考慮兼容性和調適性,由有權機關作出合憲性判斷和決定,以實現憲法的穩定性和適應性的統一。
五是對于憲法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必要時,由有權機關根據憲法精神作出創制性安排。
(三)發揮好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積極運用憲法精神凝聚立法共識。
二是開展合憲性審查工作。
三是在備案審查工作中認真處理合憲性、涉憲性問題。
四是在立法工作中深化合憲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