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處長 楊柏婷
2019 年,我省藝術創作取得了一個豐碩成果,省文旅廳成功抓出了一部大作品,這部大作品就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黑龍江“四大精神”頌》。我們說《黑龍江“四大精神”頌》取得了成功是因為:
它是我省第一部成功將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綜合呈現在舞臺上的藝術作品;
它是我省近千名演職人員發揮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的一部藝術作品;
它是一部恢弘震撼、催人淚下,觀看者無不叫好、受到精神洗禮的藝術作品;
它是一部深挖黑土題材文藝富礦,講好“龍江故事”,不斷增強龍江人自豪感和歸屬感的藝術作品;
它是一部在紅色正劇與舞臺藝術美學之間找到了正確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
它是一部成功為共和國獻禮,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省委主要領導充分肯定的藝術作品。
這部反映龍江兒女奮斗歷程的英雄史詩,以深刻的思想性、唯美的藝術性、強烈的沖擊性震撼了觀眾,教育了觀眾,影響了觀眾。今天,我在這里與大家交流一下創作這部劇目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給人民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這就是我們文藝創作的初心與使命。2016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首次提出“龍江四大精神”后,廳黨組高位引領,張廳長率先創意,精準決策,將龍江四大精神的藝術創作提到了日程。提出以藝術形式詮釋和弘揚龍江“四大精神”就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我們要在黑龍江進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時期的當下,著力打造出反映龍江兒女奮斗歷程的英雄史詩,大力弘揚龍江“四大精神”,為推動黑龍江振興發展凝聚力量、振奮精神、激發動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獻禮。自此,聚焦龍江“四大精神”的創作工程拉開序幕。
創新創意是劇目的生命力,《黑龍江“四大精神”頌》從題材選定、結構方式、表現形式、舞美設計、綜合呈現、技術手段、人員調度等無處不是充滿著創新與挑戰,將內涵豐富、容量巨大的“四大精神”綜合集中呈現于一部藝術作品中是敢為人先精神的體現,其結構方式以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為歷史坐標和敘事經緯,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態度在守正與創新中找尋到了恰當的審美尺度。表現形式上打破常規,不拘一格,將宏大敘事和細膩描述相結合。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樣式,打破常規,大膽跨界。舞美設計突破傳統舞臺封閉單一的表現形式,采用切割式、流動式、板塊式、多點式全息立體的全新表現。綜合呈現上借助現代舞臺前沿技術,集聲、光、電、道具、特效和特色服飾等多元手段于一體,兼具文學的內涵、音樂的品性、舞蹈的情韻、戲劇的表達和現代高科技的驚艷,全面調動和滿足了觀眾的視聽感受,實現了舞臺、演員、觀眾的融合統一。人員調度上立足本省,突破體制和區域界限,舉全省之力,充分發揮調動了我省走出去的黑龍江籍藝術家的積極性。正是這種突破傳統與常規的首創精神讓這部劇目充滿著激情與活力。
立足精品,追求卓越是廳黨組對《黑龍江“四大精神”頌》創作的定位。張廳長提出要用“四大精神”創排“四大精神”,充分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在精準定位與嚴格標準的要求下,主創人員前后對劇本進行了十二次修改,劇目研討通宵達旦,理清脈絡,擷取精華,突出重點,藝術詮釋龍江“四大精神”核心與內涵,將深厚情感與理性思考呈現于舞臺之上。在創排過程中,藝術處、研究院、文藝院團與導演組和演職人員擰成一股繩,為了真實地再現歷史場景,大家反復深入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大慶鐵人紀念館、北大荒紀念館等十多個地點進行創作采風,體驗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一次次地淚流滿面,一次次地激情澎湃,也一次次地接受著精神洗禮,一次次地感受著龍江的精神力量。使創排的過程成為接受“四大精神”洗禮、展現文化擔當作為的過程,打造了一部近年來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舞臺藝術作品,完成了一部集領導智慧與千人智能于一體的藝術實踐集成。這部劇目的創排使“四大精神”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成為一面激勵全省人民繼往開來、砥礪奮進的高揚旗幟。該劇在哈爾濱大劇院演出三場,網絡直播點擊量7.69 萬人次,評論留言3.63 萬條,盛況空前;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啟航劇院駐場演出八場,18 所高校的近萬名師生現場觀看,深受震撼;隨后,該劇在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地巡演八場,好評如潮。
總書記提出要樹立文化自信,此次創排《黑龍江“四大精神”頌》可以說激起了全體演職人員強烈的文化自信。黑龍江省豐富的地域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一直是我省文藝創作寶貴的素材和寶庫,凡是震撼人心的優秀作品無不凝聚著當地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在龍江大地上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為抗擊強大的日本法西斯,進行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英勇斗爭;五十年代初,我國十萬轉業官兵在東北三江平原的亙古荒原上進行了“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他們戰天斗地,百折不撓,用青春、智慧和生命征服了這片桀驁不馴的黑土地,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性巨變;六十年代,王進喜率領1205 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 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四大精神”是我省獨有的文化本質,在黑龍江有著高度的情感認同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黑龍江“四大精神”頌》正是挖掘了龍江精神的富礦,汲取了龍江精神的營養孕育而生的藝術作品。
在一個半月的緊張排練中,省內21 家單位上千名演職人員凝聚成一個戰斗集體,聽從指揮,不畏困難,不辭辛苦,晝夜奮戰,不畏高溫酷暑,戰勝傷病和疲憊,每天排練長達十余個小時,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全身心地投入。有的人結婚只請了兩天婚假,有的人連妻子生小孩也未能回家。他們很好地傳承和發揚了“四大精神”,創造了近千人奮戰45 天呈現出一部高質量舞臺藝術精品的奇跡。排練和演出《黑龍江“四大精神”頌》的過程,也是全體演職人員一次次精神的洗禮和思想升華的過程,他們不計名利得失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使命,展示了我省藝術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