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宇 尹忠華
進入21 世紀,隨著政府和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文化館又多了一個身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這與以往的職能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一種角色的轉換和建構。這就需要文化館對自身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并積極有效地履行職責,以便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作為基礎性的公共文化機構,文化館的一項重要職能便是整理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這種職能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漸深入而有所改變。
2005 年-2009 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非遺普查活動,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 萬項,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區、各民族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和傳承狀況。在這次普查工作的基礎上,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如今已經有數以萬計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列入四級名錄體系內。
隨著四級名錄體系的健全,以文化館的名義申報非遺項目便成為了各文化館的重要工作內容,而文化館也就成為了這些項目的保護單位,文化館搜集、保存的基礎資料成為了申遺的重要參考資料。正像專家指出的那樣,多年來基層文化館、站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堅持不懈的收集、整理,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今天能夠廣泛開展的重要基礎。
任何一項新興事物剛出現的時候都會得到人們的積極響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積極性會有所減弱,正如“申遺”路上曾出現過“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那么,作為項目保護單位或項目申報單位(有時二者兼而有之),應該如何履行自身的工作職責,使炙手可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呢?
首先,深度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資源。已經列入非遺體系內的名錄項目和傳承人,是早期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資源的成果體現。但隨著非遺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也應該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對那些已經列為非遺名錄體系內的項目,一方面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其進行聲、像、圖、文全方位的記錄,形成影像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請專家,對不同階段、不同年代的名錄項目進行梳理。而對那些還沒有列入非遺序列的文化線索,則可以通過走訪村民、尋訪知情人、拜訪專家等方式將文化線索放大。如有可能,可以形成完整的文本資料,一步步將其納入非遺的保護范疇。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惠民活動。文化惠民不是一個新名詞,這是多年來讓老百姓親近文化、讓文化回歸民眾的一種互動和雙贏的舉措。文化館有責任、有義務、更有能力將這些文化帶到民眾中去,其形式可多種多樣。
1.建立非遺展示場館及開辦非遺培訓班。文化館可以利用館內空間優勢,分教室開辦不同項目的非遺培訓班,邀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授課,所有熱愛非遺文化的群眾均可免費前來學習。
2.組織非遺展演。省、市、區級文化館可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文化惠民的重要內容,平時為演員們提供免費排練的場地,適逢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則在廣場上為百姓演出。此外還可以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真正實現文化館“以文化惠民生”的服務功能。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文化館作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它的工作職能就不只是廣泛意義上的對當地文化的宣傳和推廣,還應該緊密結合本地區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固有優勢,使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收到最大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