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雷
家庭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較之企業文化、農村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具有不容低估的特殊意義。筆者以此為題,旨在大聲疾呼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乃至全社會,要把當下的家庭文化建設高度重視起來。有不少家庭文化建設的優秀范例令人歡欣鼓舞,也有許多源于家庭文化缺失的家庭悲劇和人生悲劇使我們痛心疾首。
無論古今中外,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文化深刻影響家庭文化,而家庭文化也深刻影響著社會文化。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充滿骨肉親情的溫馨的港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較之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更加真實、更加親密。因而,家庭文化較之其他社會文化,更具親和力和滲透力,對一個人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正如我們常說的,家庭是人們的第一座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翻開那些名人傳記你會發現,名人的身上無不打上了鮮明的家庭文化的烙印。
家庭文化對于中國尤為重要。一方面,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而農耕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生產、安排生活,高度重視溫情脈脈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中國以儒家文化為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指導思想,而儒家文化則是關于社會倫理和家庭倫理的文化。以農耕文明為背景的儒家文化,特別看重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包括孝道在內的多方面家教,在中國源遠流長、薪火相傳。
中國的家教傳統,在文人士子或大戶人家,往往以家訓的形式予以規范和傳承。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華夏家庭文化的瑰寶。例如朱子(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就是一篇著名的家訓。通過這篇家訓可以大致了解中華家訓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精神。這篇家訓中有關于做人的,如“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有關于家庭和睦的,如“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有關于勤儉持家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有關于日常飲食起居的,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勿飲過量之酒”等等。
農耕文明時代的中國家庭文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推崇詩禮傳家,營造書香門第。讀書是家庭文化的首要項目,同時主張把務農與讀書結合起來,大力倡導“耕讀”式的家庭文化。有一副對聯充分體現了耕讀文化理念:“傳祖宗一脈相承曰仁曰義;教子孫兩條正路乃耕乃讀”。既不耕也不讀的是不肖子孫,愛讀書愛勞動的才是好孩子。再一個特點是日常生活藝術化。飲食起居、衣食住行,既講究實用,也講究藝術。像點兒樣的人家,庭院古雅、花香鳥鳴、書聲朗朗、歌聲悠揚。就是普通人家,也要把粗茶淡飯搞成“美食”,將粗布麻衣弄成“華服”,讓尋常陋居不俗,讓方寸庭院雅致,講究“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總之,使日常生活平添藝術氣息,富有生活樂趣。
當今時代,家庭面貌和家庭文化較之農耕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與家庭情結依然如故,對家庭更加依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耕時代的家庭文化對于當今的家庭文化建設,依然值得深切感悟和虛心借鑒。
對浮躁而疲憊的現代人來說,家不應該只是一個吃喝拉撒睡的地方,而應該是以文化養育人、塑造人,以文化為底蘊獲得幸福感的所在。我們要根據今天的時代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造性地繼承傳統家庭文化建設的精髓,開拓家庭文化建設的新方式,切實開展好豐富多彩的家庭文化建設。祈愿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都能在物質生活上和文化生活上同時達到小康,獲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