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筱鷗
哭在《辭海》中的解釋為: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淚發聲,如哭喊、哭泣、哭訴、哭腔、啼哭、長歌當哭等。
“哭”是人們在生活中用于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是演員在創作人物時候的重要手段。在舞臺表演中,通過不同的哭泣方式可以區分人物的個性,反映出人物復雜而細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在優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會更鮮活,矛盾會更激烈,哭也就成為了表演中常見且重要的情感表達方式。
規定情境是演員創作的來源和依據,想要在舞臺上合理地“哭”也是離不開規定情境的。任何一個人物的情感都是在行動與規定情境的結合中產生的,規定情境并不是劇本中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演員的想象去豐滿、補充人物的前景生活,才能讓演員在合理的規定情境下抒發情感。
信念感需要演員對劇情虛構的一切持有真情實感并真誠地相信。當我們在舞臺上演哭戲的時候要充滿信念感,在所體驗到的人物的情感中去行動,從而進入“我就是”的創作狀態。
在劇本中,由于每個人物的性格不同,其“哭”的表現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人物對客觀事物在感情上的不同反應,主要是由于劇作家為角色設定的不同的經歷、遭遇,以及家庭、社會、成長環境等因素而形成的。所以在“哭”的過程中,演員要根據人物的性別、年齡、聲音的特點去“哭”。
首先,盡管在生活中我們的情感都是自然流露的,可是在舞臺上表演“哭”的時候,就要分清楚我們是在扮演角色,而不是我們自己。這就要求演員要通過認真研讀劇本,分析角色的人物性格,在矛盾沖突時將人物的情感表現出來。不然就會使觀眾感到干枯、虛假,毫無感染力。
其次,要注意的就是“預判”。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尤其是情緒比較充沛的戲,需要不斷地排練、反復地琢磨,演員預先有思想準備。這種有思想準備的表演,很容易使演員失去新鮮感和真實感,導致其缺乏創作的動力。《驢得水》中張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曾說過,她在表演扇耳光的戲時,每一個耳光都是真扇的,就是為了突出面部表情中細微的變化,表現出大眾之下被扇耳光的屈辱和不甘,使她真正與角色同呼吸、同命運。
最后,我們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一定要遵從內心,真聽、真看、真感受。濮存昕老師在講座《表演的禪意》中講道:“老藝術家在舞臺表演的時候,你感覺他在舞臺上是在生活,而不是演戲,這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在舞臺上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真實地交流,在表演“哭”的時候一定找到人物的心理依據,而不是直接去表演情緒。
在表演中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現在,我在接到一個劇本的時候,無論角色的大小,都不會在沒有任何前提準備的情況下去演繹他。首先,通過搜集背景資料充分地了解人物,從各個方面分析人物性格,明確角色與人物之間的關系,這樣有助于模擬人物的前景生活。然后,與導演進行溝通和討論,與對手演員對詞,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自己對角色的理解。最后才能開始進行初步排練。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語言的清晰度在舞臺上是極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哭的時候講話通常都讓人聽不清楚。但是當我們在演哭戲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交流感,要把臺詞說清楚,不能因為哭就影響了語言的清晰度。所以在舞臺上表演“哭”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換氣的技巧,這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我們在唱歌的時候要掌握合適的換氣點一樣,在表演“哭”這種情緒,并且要說臺詞的時候,要事先分析好臺詞,在不破壞臺詞本意的情況下找好氣口,利用抽泣的時機進行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