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建 鄭 欽
如今的中國社會,治理效能要得以充分發揮就要將黨領導經濟工作方面的制度加以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許許多多的科學判斷,在重大理論創新的推動之下,為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精準的科學指南。現在,中國處在改革深水區:增長動力不斷轉換、發展方式正在轉變、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國際政治經濟在這樣的攻堅克難的歷史時期,尚處于大變局之中。而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暴發的今天,我們還要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這樣的一些問題呈現出相互交織的狀態:其一為周期性;其二為體制性;其三為結構性。這樣一來,在經濟方面,不管是不確定性,還是下行的壓力,都是有增無減的。在這樣的形勢下,黨組織應該充分發揮好自身促落實的核心引領作用:一是掌管好大局;二是把握好方向;三是抓好大事;四是議論好大事。以三大攻堅戰的打贏為基本的目標,我們要在這樣兩個方面著力做好工作:一是治理能力的提升;二是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為此,我們還要在全面做好“六穩”和“六保”工作方面將扎實的基礎予以奠定好。
圍繞著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優勢發揮問題,我們有許多國有企業與經濟工作部門,在堅持黨對于經濟工作方面的領導不動搖的前提之下,以黨建工作的持續改進和強化為手段,既積極地在落實上用力,又主動地在轉化上用勁,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創新。
第一,黨委和黨員干部以“兩個維護”的落實為基礎,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責任。在政治責任的落實方面,以對廣大黨員的引領為抓手,黨委做到在“兩個維護”方面帶好頭。這樣,黨的重要會議的精神就得到了落實,而這樣一些能力得以提升:一是促改革;二是定政策;三是謀大局;四是把方向。以此為基礎,黨委在推進和優化治理效能上多下功夫,從而把黨領導的制度優勢充分地發揮了出來。
第二,推進黨建與中心工作有機融合,做到對治理體系整合基礎上的完善。在實踐中,黨委在以黨章為最高遵循的前提之下,通過提升政治建設的質量,并且精心地設置融合機制來實現黨建工作與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通過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來實現隊伍建設與推進改革發展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通過提升“三基建設”質量來實現黨組織建設與各項工作任務上的深度融合。此外,在進一步深化、完善和執行好黨建工作標準化體系的前提下,制定考核機制。
第三,在改進黨的領導方式與工作方法的同時全面地提升治理能力。在黨的工作實踐中,要對領導的方式方法加以持續創新和改進。這實際上是用黨建促業務,以業務強黨建。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高質量編制發展規劃,使地方和企業發展更加符合中央精神和具體實際。
國有企業與經濟工作部門轉化制度優勢,可以在結合實際的前提之下,做到從四個維度不斷推動以黨的建設引領各項工作扎實開展。
第一,將完備的制度集當作制度優勢,把它作為重要的支撐向治理效能不斷地轉化。圍繞“體系清晰、制度簡明、執行到位”三大目標,我們可以在黨建工作一盤棋的要求下,全面梳理整合黨建方面工作制度,將各層級和各領域黨的建設同籌劃、同部署和同安排,完善制度體系,壓縮制度數量,精簡制度文本,將黨建工作制度內嵌到工作部門或企業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中。這樣,我們就能夠確保黨的領導和黨組織作用融入治理的各個環節,體現在治理的各個方面。我們還要做好制度分類,從而明確制度分級,進而搭建“縱橫清晰”的制度圖譜。在日常工作中通過黨建制度與統籌決策機制、協調推進機制、督辦落實機制整合共建,讓所有要素、領域和環節都能夠在制度框架下規范運行,以完備管用的制度保證黨的領導切實轉化為治理效能。
第二,將優化的治理體系當作制度的優勢并且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奠定方面的最關鍵基礎。首先,我們要做到的為對務實高效的統籌決策機制的構建。在持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前提下,我們要用科學合理、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保障黨組織和管理層各負其責、各盡其能。各級黨組織要重視分析研判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嚴格地做到對關乎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和重大政策進行研究;黨組織還要貼緊一線工作痛點難點,精選調研課題、優化調研方式、廣泛征求工作意見建議。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摸清實情的前提下找對良方。對監督以及評估等重視,才能夠力求從各個方面健全務實高效的統籌決策機制。其次,建立各方聯動的協調推進機制。對于黨中央所作出的有關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地方和企業黨組織在堅決貫徹落實的前提之下,要制定本地方或企業切實可行的方案。而就下屬部門和單位的黨組織而言,它們所要做的為根據統籌安排,各盡其責,積極組織貫徹落實,守好政治規矩。最后,完善堅強有力的督辦落實機制。一是在緊盯“關鍵少數”的原則之下,各級黨委要做到在重點領域進行制度執行方面落實分層分級、按時間節點跟蹤督辦的措施;二是構建監督和業務“雙輪驅動”廉潔管控機制,融合黨內監督和工作監督,無死角全覆蓋巡查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智慧黨建平臺,將網上督辦事項專欄予以直接地建立起來,從而做到三個方面的明確:其一為完成的時限,其二為責任人,其三為責任單位。在對假執行、軟執行和不執行予以嚴肅處理的同時,以堅強有力的督辦落實機制保障黨組織的執行力。
第三,提高治理能力是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制度優勢是跟執行能力和治理能力相關的。為此,我們要做到:首先,從將政治核心作用予以發揮好的角度,做到對黨委“五力”予以提升。在工作之中,一是做到堅持方式“融通”以提升組織覆蓋力,緊緊圍繞中心工作,不斷地探索在經濟和企業治理的各個領域和每個環節方面做到建機制樹制度強基礎。二是堅持氛圍“融洽”以提升群眾凝聚力,從而把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做到既制度化又常態化。三是堅持行動“融合”以提升發展推動力,做到堅持在大局下行動,以便用實效來論短長。其次,鍛造基層黨組織“三力”,使黨員隊伍先鋒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一是在圍繞中心工作的前提下,黨組織要選取在重要崗位、重要領域、從事重要工作的黨員,并且結合崗位實際、重點工作、部門難點、薄弱點工作來帶頭當先鋒,從而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資源和優勢轉化為發展推動力。二是黨員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在群眾之中率先垂范,并且做到不斷提升個人修養和履職能力,以便做行業、部門和專業領域的表率。這樣的黨員就能夠以一個點帶動一個面、帶動一個領域、帶動一個部門高標準地完成工作任務,最終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三是以具體工作業績階段性和目標性激勵機制,對廣大黨員進行引領。這樣,組織就能夠用黨員業績影響群眾、帶動群眾共同為改革發展作貢獻,進而提升基礎層面黨組織自我革新力。最后,對干部培養機制加以完善。一是從培訓和任用以及專業訓練方面入手,黨組織要優化干部隊伍專業知識和年齡結構,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二是黨組織要指導各級單位建設好后備干部人才庫,建立多層級聯動機制和精準培育機制,從而強化干部隊伍建設;三是實現黨務工作人員崗位勝任力評價全覆蓋,通過進修、定向培養、輪崗鍛煉等有效措施,使得他們的諸如履職能力和理論修養等得以提升,從而建立并完善黨務干部隊伍人才庫。
第四,評估體系的健全是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統一,研究構建治理效能的評估標準和評估體系,實現實時動態綜合評估,及時發現并整改問題,把治理成本風險降至最小,把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優勢充分展現出來。首先,堅持分層考核,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建立健全治理效能考核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遞、激勵層層連接的考核制度。這樣,組織就能夠在社會責任履行和人才培養,以及黨建品牌建設和群眾口碑等方面設立評價指標和標準,凸顯引領和導向作用,推動權責落實到崗。借助于考核分數的合理而科學的設定,黨組織要將責任和壓力層層傳導,從而使得各級黨組織履職盡責的工作格局最終形成。其次,堅持分類管理,創新運用評價結果。明確各級黨組織負責人的工作責任,完善以黨委為核心的宏觀指導,基層黨組織為基礎的直接領導及其工作責任體系。采取“方案+清單”模式,以“掛圖作戰”的形式重點抓好對標檢查、認證、驗收和結果認定。最后,堅持長期推進,實現評價動態管理。對過程控制以及動態考核的注重,能夠起到強化實效的作用。在對中心工作融入的前提下,黨組織可以把黨建工作和治理能力考核納入領導班子的綜合考評。在將考核的結果運用跟具體的考核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進的前提下,要力求將治理能力以及黨建工作的提升從過去的“軟指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硬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