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征
2019年末,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并迅速開始在全球蔓延。面對嚴重的疫情,為了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國黨和政府不惜按下了經濟發展的暫停鍵。經過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現在全國各地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復工復產進展順利,經濟運行正在恢復常態,社會生活也在日益走上正軌。雖然受到疫情的沖擊,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還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同時境外的疫情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經濟運行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有些國家的經濟運行至今沒有走出“新冠”的陰影。可以預見,此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將是相當巨大的,這種影響有些已經顯現出來,有些內在影響則可能是極為深遠的。對于我們來說,只有認真加以總結探討,認清大勢,才能因勢利導,化“危”為“機”。
當談到這場疫情的時候,國人都會不由得聯想到十七年前肆虐一時的那場SARS(非典型性肺炎,民眾簡稱為“非典”),并希望此次新冠疫情能夠像當年的“非典”疫情一樣早早過去。誠然,作為一種流行性傳染病,此次新冠疫情的擴散路徑與當年的SARS有諸多相似之處。然而,畢竟是此一時彼一時。就目前狀況看來,此次新冠疫情傳播更快、情況更復雜、波及面更寬。僅就所處的經濟背景來看,就比2003年SARS流行時的環境更為不利。其一,2003年時我國正處于剛剛加入WTO之初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階段;如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其二,如今我國經濟運行勢頭已從快速增長變為平穩增長新常態。21世紀伊始,中國經濟迎來了一輪長達十年的擴張時期,新世紀的頭一個十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兩位數。即使是在經歷了SARS疫情沖擊的2003年,增長速度依然達到了10%。而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后,中國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逐年趨緩。順便強調一下,當年由于經濟增速正處于上升階段,因而SARS疫情過后,采取刺激經濟的措施更容易形成反彈;如今經濟增速正處于下行階段,經濟下行壓力大,因而新冠疫情過后,推動經濟恢復的難度會更大。其三,從產業結構來看,當前我國已經從第二產業為主變為第三產業為主。鑒于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要大于制造業,不言而喻,在服務業占比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新冠疫情對全國經濟沖擊的深度、廣度都將大大超出2003年SARS疫情時期。其四,經濟增長主力從投資唱主角變成消費唱主角。與產業結構的升級相適應,需求方面消費這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在不斷上升。在2003年的時候,投資還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如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已成為主流,而疫情防控措施在短時間內會對即時消費產生抑制作用。由于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此次新冠疫情的沖擊作用將會得以強化和放大,對經濟的影響程度也會更深。疫情加重了本來就已存在的經濟下行壓力,會使得經濟增長的速度進一步變緩。疫情的影響將全面反映在出口、投資、消費等生產與生活諸領域,進而影響到群眾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早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初,我們黨和政府從疫情防控的大局出發,果斷按下了經濟發展的暫停鍵。疫情期間的隔離、停工以及對群聚性消費活動的限制,都使得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居民消費需求也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較之以往自然災害對經濟的沖擊,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面更廣、持續時段更長。其一,二、三產業均受損嚴重。疫情前期,春節假期延長,大量工業企業停工限產,基建類某些行業甚至基本停滯,蒙受的損失自不待言;后期即使陸續復工復產,但由于種種相關條件的限制,有些行業也難以完全開足馬力。其二,出口、投資、消費等需求領域萎縮明顯,尤其是出口方面。這主要是由于國內疫情暴發初期,有些相關國家主動對與我國的往來實行了限制;而進入3月份后,我國抗疫見效而國外疫情加重,我國又對境外人員、商品的入境實行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其三,消費價格指數與生產價格指數的走勢雙雙下行。由復工復產之后的情況看,服務業、旅游業等出現了反彈跡象,恢復、發展比較明顯,消費價格指數可能又會抬頭。至于生產價格指數,由于不同企業受疫情沖擊的情況不同,復工復產的進度不同,故而產業鏈的銜接一時恐難以同步均衡。其四,一季度企業利潤收益普遍下降,居民收入受到影響,會間接地影響到經濟的啟動。
目前,雖然我國自身的新冠疫情已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國外的疫情蔓延勢頭仍未得以根本遏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經濟恢復和發展更要大力依靠啟動內需。之所以這樣講,是基于這樣一種基本估計:那就是我國國民普遍具有儲蓄的習慣,這與國外民眾習慣于即期消費的傾向不同。所以我國大部分居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并沒有因疫情受到根本影響,居民群眾尤其是城市居民群眾中蘊含著極大的消費潛力,這種消費欲望在疫情防控期間暫時被加以抑制,但在疫情防控措施逐步解除之后,就會以更加強勁的勢頭反彈出來,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旅游業的異常火爆就是明證。但消費的反彈也是有結構性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往往都是居民群眾的剛性需求,這些需求的伸縮余地是比較小的,比如在疫情期間食品供應方面受影響的程度較低,因而疫情結束后反彈的強度也不會太大。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往往是那些彈性較大的需求,也就是消費也可以、不消費也可以的需求,比如一些休閑娛樂和文化服務方面的需求,這些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間受到的抑制是比較明顯的。與歐美一些國家的很多民眾在疫情隔離期間依然不管不顧地出入于酒吧、海灘不同,我國人民群眾大局意識很強,在疫情期間都自覺地克制了那些對疫情防控不利的彈性需求。按照控制力度越大則反彈力度越大的規律,彈性需求才是消費猛烈反彈的希望所在。而在滿足彈性需求方面,文體娛樂等經濟形態具有常規商業所不可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對影院觀影的逐步放開,可能會對文化產業的復蘇帶來強勁的推動。
此次新冠疫情,乃是中國與世界宏觀經濟運行中一次比較典型的外來沖擊。按照常規,自然災害等外來沖擊,短期內會對經濟運行有較大影響;但在一個長周期內,經過修復,對長遠經濟走勢的影響不會很大,有時反而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比如2003年的SARS疫情就是如此。但此次新冠疫情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均不樂觀,國外經濟普遍不景氣,國內經濟面臨著持續下行的壓力。本來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此次疫情更進一步加大了宏觀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就認為,此次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將會長期產生作用。近來歐美新冠疫情蔓延的情況證明,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一樣有害。在抗疫斗爭中,中國的制度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是資本主義國家,日本、韓國向中國“抄作業”,也同樣有效,這說明中國的抗疫路徑是正確的,西方的經濟政策和治理手段則有其局限性。無論是新凱恩斯主義也好,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也罷,只有面向實際才會行之有效。當前,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疫情的沖擊相疊加,壓力是巨大的,挑戰也是空前的。中國歷來有“殷憂啟圣,多難興邦”的說法,我們必須迎難而上,直面挑戰,化“危”為“機”,才能不負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其一,抓住機遇,搞好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在此次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傳統產業一片落花流水,唯有云經濟一枝獨秀。從遠程診療到視頻會議,從居家辦公到網上訂餐,云經濟“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已經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實體影院關門幾個月,不影響年輕人通過手機追劇;方興未艾的移動支付也表現出了空前的便利。可以預料,其中的有些操作方式,即使在疫情過去以后,也會長久地保留下去。比如現在正悄然興起的“云招商”、在線學術會議,既可以節省時間,又能夠節約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可以想象,倘若沒有這次疫情的催化作用,政府官員與學界人士不會如此迅速地接受這些新形式。恩格斯說過:“歷史上每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無不以巨大的歷史進步為補償。”反面的教訓也不是沒有,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國內許多傳統產業也正面臨著去留的選擇關口。可惜我們沒有痛下壯士斷腕的決心,而是又出臺了大幅度放松銀根的經濟刺激政策。使得許多走向沒落的傳統產業又得以回光返照,進而又形成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反而使得一些過氣的老企業失去了涅槃重生的機會,如今A股市場上一大批傳統產業的股票風光不再就對此做出了明白的詮釋。面對這次疫情的沖擊,我們不可再次猶豫,而是應當因勢利導,化“危”為“機”,切實搞好新舊動能轉換,將產業重心放到那些朝陽行業方面,放到那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尤其是像經濟高度發達的一線大都市,應當遵循“中心—外圍”理論和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將傳統制造業向相對欠發達的地區轉移,從而發揮出自身的比較優勢,抓緊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其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宏觀大視野下,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拓寬外資外貿面對的區域、國別,增加外資外貿領域的抗風險能力。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鮮有國家能夠幸免。而且越是發達國家,往往受沖擊程度越是猛烈。某些疫情泛濫的西方國家,為了逃避對其抗疫不力的指責,紛紛向中國“甩鍋”。其國內某些人公然妄言起訴中國,提出荒唐的索賠要求,甚至要求其政府對中國進行經濟要挾,某些西方政客也大肆推波助瀾。可以預料,此次疫情過后,這些本來就熱衷于給中國制造麻煩的人和勢力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還會節外生枝,給本來就摩擦不斷的對華貿易增加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尋找更多、更靠得住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引資對象,著力打造更加強有力的外向型經濟堡壘。同時進一步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扮靚梧桐樹,引來更多金鳳凰。
其三,大力擴大消費,積極啟動內需。相對于工業企業,包括文化、旅游、餐飲等服務行業的廣義消費領域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尤為猛烈,但是其恢復、反彈力度也有望更加猛烈。現在假日期間,各地景點爆滿、游客驟增就證明了這一點。甚至連疫情正愈演愈烈的美國,一俟解除隔離,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紛紛涌向海灘,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實也可以從側面做一個旁證。中國具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消費市場,高鐵、電商、移動支付這些新興消費熱點之所以能夠勃興壯大,靠的都是龐大的消費者群體的滋養。這正是令許多國家的廠商垂涎之處,我們自己更應當利用好這一優勢,大力啟動內需,盡力挖掘居民的消費潛力。
其四,統籌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確保經濟恢復順利進行。當前,我國國內的疫情抗疫斗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本土新發病例基本消除。大多數地方已經復工復產,重新啟動經濟已經成為重要而急切的任務。但是也應當看到,其他許多國家的疫情防控事務依然任重道遠,有些國家由于抗疫不力、治疫無方,疫情仍在蔓延。境內的輸入型病例還時有出現,因此對疫情防控仍然不可掉以輕心。我們自然不可能像有些國家那些不負責任的政客那樣,由于擔心疫情造成經濟的進一步衰退,便在疫情尚未得以根本控制的情況下匆忙復工。所以后疫情時代的經濟活動一定要適應防疫抗疫常態化的要求,同時要以此次抗疫工作為契機,積極改善生產條件,加快由勞動密集型生產向技術密集型生產的轉化。有條件的企業要大力推行自動化、智能化作業,提高生產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