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李正榮 閻曉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近年來,貴州深入推進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變為脫貧攻堅優勢,在黨建扶貧新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牢牢掌握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有57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6.8%下降到0.85%,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為全國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在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連續四年綜合評價為“好”。今年將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下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連續三年召開省委全會專題部署脫貧攻堅工作,加強政治引領,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二是強化部署推動。省委堅持脫貧攻堅與基層黨建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動、同考核,研究部署全力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四場硬仗”,深入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持續發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夏秋決戰”“冬季充電”行動,連續兩輪開展脫貧攻堅“五個專項治理”。三是強化責任落實。強化“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的領導責任制,建立脫貧攻堅“下抓兩級”和“下考兩級”機制,市(州)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直接抓極貧鄉鎮,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直接抓深度貧困村。針對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問題,建立部門和地方“雙臺賬”,壓實部門、地方“雙責任”,問題整改實行“雙銷號”,完不成任務實行“雙問責”。四是強化感恩教育。開展“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大學習、大宣講、大培訓,深化“黨的聲音進萬家·習近平總書記話兒記心上”活動,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平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是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在產業鏈、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強化黨建引領,推動力量下沉。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公共服務和社區治理水平。針對深度貧困村中位置偏遠、組織覆蓋不到位的村民組,通過選派干部駐點幫扶等方式,推動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向下延伸。二是建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遍訪貧困村,逐一分析研判,對不勝任不擔當的村第一書記、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更換。實行貧困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選配由市、縣兩級黨委書記“雙簽字”制度。建立“雙培養”機制,著力把農村優秀青年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三是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大力推進農村標準化規范化黨支部創建,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探索建立“以強帶弱”“產業引領型”“村企融合型”等聯村黨委。四是創新發揮作用方式。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把相關部門單位力量和農民群眾組織整合起來,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組織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按勞取酬”和“按股分紅”實現脫貧致富。
一是配齊配強縣鄉領導班子。對貧困縣、貧困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進行3輪研判評估,及時調整脫貧攻堅不力的干部。從省、市遴選優秀干部到貧困縣、鄉掛職,專職負責脫貧攻堅工作。嚴格執行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的紀律要求,確保貧困縣、貧困鄉鎮黨政正職穩定。二是推動力量下沉一線。實行省級領導分別聯系幫扶16個深度貧困縣、定點包干20個極貧鄉鎮,市縣兩級領導干部分別聯系幫扶2760個深度貧困村。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98萬名干部到村投身脫貧攻堅戰。今年以來,組建省級、市級、縣級掛牌督戰隊699個,深入一線掛牌督戰脫貧攻堅工作。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從職能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抽調專家,組建產業技術專家組,深入一線指導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深化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廣泛匯集技術人才到一線發揮作用、共解難題。四是持續提升攻堅能力。突出需求導向,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采取實訓教學、現場觀摩等形式,將“五步工作法”、產業革命“八要素”、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等納入培訓內容,對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實行全員培訓,提升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能力。2017年以來,開展脫貧攻堅專題輪訓3次,培訓干部39萬人次;舉辦專題講座136期,培訓430萬余人次。
省委充分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合力攻堅,實現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一是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搶抓7個東部城市幫扶我省8個市(州)的重要機遇,積極推進與東部對口幫扶城市、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各層級、多領域的交流協作,助推東部的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進入貴州,推動貴州的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入東部市場。二是強化定點幫扶工作。搶抓38家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我省50個貧困縣的機遇,加強匯報溝通,找準爭取支持切入點,提高幫扶成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在精準扶貧上的優勢和作用,支持統一戰線參與畢節試驗區等地脫貧攻堅。三是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大力推進“建工會·促就業”行動,開展巾幗扶貧行動,充分發揮團省委“春暉行動”、紅十字會“博愛家園”、省慈善總會“善行貴州”等載體作用,聚集社會各方面資源助推脫貧攻堅戰。四是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扶貧。積極引導21家國有企業結對幫扶20個重點貧困縣,推進5064家民營企業幫扶5738個村。動員組織各類志愿服務團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開展扶貧志愿服務。
一是建立工作任務清單。制定了農村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基本任務、村黨組織書記和第一書記履職要點、市縣鄉三級黨委在脫貧攻堅中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任務清單的“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提升黨建扶貧精準度。針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842個、搬遷規模達188萬人的實際,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組織建設“一架構三清單”,即黨的組織建設架構,黨建工作清單、公共服務清單、便民利民服務清單,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二是健全激勵機制。積極構建激勵引導、待遇保障、人文關懷、容錯糾錯“四位一體”激勵體系,注重在脫貧攻堅中考察識別干部、培養使用干部。建立村干部報酬增長和獎勵制度,嚴格落實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浮動工資制度,落實駐村生活補助、交通補貼,辦理保額不低于100萬元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三是完善典型推廣機制。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用文朝榮、鄧迎香、黃大發等先進典型教育干部群眾,著力破除幫扶對象中存在的“等靠要”等消極思想,創新生產獎補、以工代賑、勞務補助等方式擴大群眾參與,激勵貧困戶多勞多得,勤勞致富。2018年來連續三年開展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工作,表彰先進個人2898名、先進基層黨組織1797個。
一是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在2018年開展貧困人口漏評錯評、貧困人口錯退、農村危房改造不到位、扶貧資金使用不規范、扶貧領域腐敗和不正之風“五個專項治理”的基礎上,2019年又開展了扶貧資金使用不規范、駐村幫扶不扎實、政策落實不到位、東西部扶貧協作有差距、攻堅打法不精準“五個專項治理”,其經驗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二是開展“護民生、促脫貧”監督執紀問責行動。在各級紀委監委常態化開展“訪村寨、重監督、助攻堅”專項行動,優先立案調查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把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作為巡視巡察重點,用好扶貧監督舉報電話和省委、省政府“扶貧專線”。三是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抓具體抓深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真抓實干之風、勤儉節約之風,狠糾“四風”,全面推行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干部培訓、監督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提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質量,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堅決做到一切工作都緊跟黨中央決策部署來謀劃,一切措施都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標來開展,堅持以脫貧攻堅成效來檢驗黨建工作成效。
基層黨組織強,脫貧攻堅就實,必須牢固樹立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常態化、長效化,補齊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各種短板,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聚焦重點,把脫貧攻堅工作平臺當成黨建工作平臺,不斷謀劃新路徑新辦法新舉措,把黨建資源轉化為扶貧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
哪個地方工作作風扎實,脫貧成果就過硬;哪個地方工作作風漂浮,脫貧成果就大打折扣。提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質量,必須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目標,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同時要強化日常監督防止“不作為”,正風肅紀整治“慢作為”,懲防并舉杜絕“亂作為”。
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地區干部、貧困群眾首先要有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的意識和行動,沒有內生動力,外部幫扶再多,也不能實現長久脫貧。必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組織、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注重頂層設計,強化系統思維、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和概括,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并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省情實際,與時俱進、探索創新,推出一整套符合黨建扶貧規律、有利工作落實的機制和辦法,形成聚合效應和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