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偉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識到: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只有團結合作,攜手共進,才能共克時艱。中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也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疫情在我國發生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取得了抗疫斗爭的戰略性成果。中國在全民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從通報疫情信息、分享科研成果、遏制疫情蔓延、體現大國擔當、創造機會窗口、積累抗疫經驗、增強各國信心、攜手全球抗疫等多個方面,為維護人類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及時、準確的疫情信息通報,無論對一個國家還是整個世界都極為重要。及時通報疫情可以提早引起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重視,防患于未然;準確報告信息則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疫情的嚴重性,果斷做出決策,提前啟動疫情防控和應急管理體系。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最早發現并上報了新冠病例。從2020年1月3日起,中國有關方面就定期與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組織”)、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時、主動地通報疫情信息,交流技術協作事宜。1月5日,中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后,該組織首次就中國武漢出現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進行通報。1月7日,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成功分離新冠病毒毒株,并初步確認新冠病毒為疫情病原。1月9日,中國將病原學鑒定取得的初步進展分享給世衛組織。從1月11日開始,中國每日向世衛組織等通報疫情信息。正是基于對我國疫情發展情況的及時準確了解,當地時間1月30日晚,世衛組織發布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提醒各國尤其是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及早做好準備。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日后的抗疫斗爭意義重大。從目前印度日益嚴重的疫情來看,顯然他們對這一預警重視不夠,準備不足。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的銳利武器。面對人類未知的新冠病毒,中國組織全國科研力量,在病毒的基因測序與疫苗的研發之中,為人類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疫情發生后,從2020年1月3日開始,中國疾控中心等四家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就開始了對病例樣本的實驗室平行檢測。我國科學家石正麗、譚文杰、趙翔等團隊,很快獲得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成功分離了病毒。1月12日,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交了COVID-19的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并在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中發布。同樣,為了加快疫苗研發,我國布局了五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目前,中國已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占全球總數的31%。其中,4款疫苗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占全球總數的44%。
基因測序與疫苗研發對人類戰勝疫情非同尋常。由于掌握了新冠基因序列能夠幫助其他國家研發病毒測試工具,并盡快發現感染者,這就意味著中國也在幫助其他國家共同抗疫。而疫苗則是最終戰勝疫情的有效手段。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在這場人類與病魔的較量中,中國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奉獻給人類,尤其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它所體現的是真正對人類安全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各國人員往來日益頻繁,交流日益密切,新冠病毒在各國間輸入與輸出已在所難免。因此,及時地阻止疫情在中國的擴散與蔓延,進而減少對其他國家的影響,這就是對各國安全的最好保護。
自2020年1月7日開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國通過全民動員方式,打一場奮力抗擊疫情的阻擊戰、總體戰和人民戰,綜合運用非藥物性干預措施,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阻擊疫情向國外蔓延,為各國防疫贏得時間。這其中,有四方面工作尤為重要。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周密部署,二是疫情重點地區的內防擴散和外防輸出,三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英勇奮斗,四是城鄉基層社區的廣泛動員和細致工作。當新冠病毒最終被湮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時,我國也就取得了抗疫斗爭的戰略性成果。
2月16日至24日,由25名專家組成的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對我國武漢等地進行了為期9天的考察調研。2月25日,世衛組織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日內瓦對記者說:“中國強有力的干預措施顯著改變了疫情蔓延‘曲線’。中國抗擊疫情取得非凡成就,新增感染病例和重癥患者比例大幅下降,已經避免或至少推遲了數十萬新冠肺炎病例的發生。”中國疫情的成功控制,構筑了阻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第一道防線,保護了國際社會的安全,這對全球抗疫貢獻十分巨大。
在疫情阻擊戰中,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這種代價所體現的是為了人民的健康和全人類的安全,中國政府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為了控制疫情,中國延長了假期,推遲了復工,叫停了許多人員密集性的行業。由此,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據國家統計局消息,2020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6.7%。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06504億元,同比下降6.8%。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增加值分別下降9.6%和5.2%。
為了疫情防控和救治患者,中國各級財政和社會醫保也加大了投入力度。2020年一季度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52億元。在我國7萬多名出院患者的免費救治中,據國家醫保局披露,住院患者人均醫療費用為2.15萬元,重癥患者人均費用為15萬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對此,中國不惜一切代價!
為了復工復產,各級政府在幫扶企業中也付出了巨大努力。這包括:不斷加大減稅降費和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援企穩崗政策;緩解企業成本壓力,等等。
以上這些直接和間接的損失與支出,就是疫情中我國付出的巨大代價。這種代價不是任何國家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愿意做的。它所體現的大國擔當,在此次疫情中已彰顯無疑。
“機會窗口”是在企業管理中最早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企業實際進入新市場的時間期限。后來,它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在疫情的防控中,同樣存在機會窗口。如果各國能夠抓住由其他國家經過努力所創造的短暫期限,及早防范,就能把疫情的損失降到最低。如果浪費這一機會,則會造成重大損失。這次中國抗疫為世界各國所創造的機會窗口,既彰顯了中國為人類安全所作出的貢獻,也進一步證明了該理論的正確性。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國用一個月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用兩個月時間將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用三個月時間取得了武漢、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這就大大減緩了國際社會的壓力,也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為他們提前做好防疫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從目前看,有些國家并沒有珍惜中國付出巨大努力所創造的機會,并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美國時間2020年9月20日18時,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為6794499例,累計死亡病例為199474例,均位居全球第一。如此嚴重的疫情與美國政客揮霍了兩個月的寶貴機會密不可分。
在阻擊疫情中,中國花費巨大代價所積累的抗疫經驗,可以讓許多國家減少投入,少走彎路,這對打贏全球疫情阻擊戰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國家元首的親自指揮,各級政府的協同作戰,救治患者的診療方案,阻擊疫情的防控方案,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快速建成的方艙經驗,阻斷疫情的封城壯舉,風險等級的科學劃定,以及減少聚集、“宅”家隔離、口罩防護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們以封城和方艙經驗為例,來做具體說明。2020年1月23日,我國關閉了武漢這個千萬人口大城市的進出通道,阻斷新冠肺炎的跨地區傳播,從而減少了大量可能出現的感染。截至2月28日,武漢16家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12000人,這樣的收治速度和規模是中國抗疫的一個成功因素。它們都可以為各國所借鑒。
目前,中國的診療和防控方案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與各國分享;中國已與歐盟、東盟、非盟、加共體、上合組織、南太島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通過視頻會議交流防控和診療經驗;中國已建立的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對各國開放;中國的口罩防護文化也逐漸被西方人所接受,等等。中國將繼續通過各種形式與各國加強交流借鑒,共同提升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能力。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困難和挑戰面前,信心是戰勝危機的重要源泉,也是支撐疫情防控的核心要素。
早在2020年1月25日我國疫情防控最關鍵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疫情防控總要求中,第一點就是堅定信心。他說:“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夠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正是在強大信心支撐下,靠著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國已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性成果。也正是由于我國率先戰勝了疫情,從而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經濟發展看,受疫情影響,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但二季度卻同比增長3.2%,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獨一無二的。
當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蔓延,世界上其他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舉步維艱之時,中國在疫情防控實踐中得出“可防、可控與可治”的結論;中國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無疑會增強世界各國戰勝疫情、恢復經濟的信心。
在中國疫情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后,當新冠疫情又在全球蔓延之時,中國一方面在國際上大力倡導團結合作,攜手共進,合力抗疫,另一方面又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對幫助過我們的國家和組織也伸出了援手。
2020年3月26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這場關乎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斗爭,世界各國都應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加強政策溝通和協調,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中國政府在向世衛組織捐款5000萬美元的基礎上,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又提出,“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中國已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隊。面對全球防疫物資緊缺的難題,中國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基礎上,盡己所能為全球抗疫提供戰略補給。從3月15日到9月6日,我國出口口罩1515億只、防護服14億件、護目鏡2.3億個、呼吸機20.9萬臺、檢測試劑盒4.7億人份、紅外測溫儀8014萬件。目前,中國的防疫物資已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際社會共同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