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既是一項實踐課題,更是一個理論課題。為了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強化宣傳效果,新聞媒體需要開展專題報道,對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開展深度全面報道,讓觀眾更全面、具體、生動了解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舉措,以及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更好地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在縣級融媒體改革之后,專題報道依然是縣級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常用的形式之一。這類報道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和較高新聞價值的人物、事件、社會現象等進行記錄、調查、分析、解釋、評述,深入系統反映事物發生發展及影響的全過程的一種報道形式。專題節目與新聞節目的不同點在于新聞節目反映的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專題節目涉及的是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具有獨特性。新聞節目具有迅速、真實、簡明的基本特征,而專題節目都是深度報道,要對專題進行分析、解釋、透視。
工作實踐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宣傳思想工作也要順應這個變化。專題節目也不例外,要根據黨委政府要做什么,人民群眾需要什么來創新。以遵義市播州區融媒體中心專題專欄部的欄目為例,來具體了解專題欄目設置的特點與創新。原遵義縣電視臺的專題欄目“播雅書苑”是文化類專題節目,該節目集中講述播州區在不同時期的文化歷史、文化特色、文化表現形式、文化傳承、文化旅游、文化與電視的融合互補等情況。“百姓視線”欄目主要講述百姓關注的生產生活、百姓對生活的看法,反映百姓心聲,評說百姓生活。“警界時空”欄目講述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的工作動態、法治建設、依法治區等情況,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小康之路”欄目主要講述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生活面貌改善,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文明播州”欄目主要針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鞏固該創建成果,通過欄目講述人們的各種行為是否符合文明創建要求,如:舉止是否文雅、語言是否文明、是否橫穿馬路、是否遵守紅綠燈、是否亂停亂放亂丟亂扔等。引導人們做文明人、做文明事,事事倡導文明,處處播撒文明,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百姓看法”欄目,主要以案說法,對每一起案件,處理公不公正,做沒做到公正司法,有沒有徇私枉法,群眾對法治是否滿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在融媒體整合以后,通過廣泛論證,對過去的節目進行適當的調整,新開辟的“播雅書苑”分為“翰墨溯源”“筆耕心語”“好書大家看”三個板塊。“翰墨溯源”講述播州區文化歷史,“筆耕心語”由當地作家或文化學者講述寫作感受,“好書大家看”由主持人向觀眾介紹好書和好書的內容。新開辟的“小康之路”分為兩個板塊,一是“農業動態”,二是“創業先鋒”。“農業動態”講述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和農業科技具有的優勢,“創業先鋒”講述農業發展帶頭人、規模發展農業的種植養殖大戶、農業企業的領軍人才的創業故事。
播州區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方,結合區情把融媒體辦出特色,是播州媒體人肩負的重要職責。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后,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對專題節目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專題節目更接地氣、更親近民生、更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是“播州民企”。該欄目關注當地民企發展,與時代扣得較緊。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民企發展,民營經濟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新聞媒體關注民企的發展壯大,就是關注社會、關注經濟、關注民生,責無旁貸。這檔節目主要講述民企的經濟效益、經營理念、企業文化、服務就業、社會責任等方面。起初觀眾認為有打廣告的嫌疑,堅持看下去就覺得有深度有見地,廣受群眾歡迎和好評。
二是“一直播”。該欄目的特點是通過直播形式開展專題報道,優勢在于現場感強。它在現場完成采編,在現場出鏡,在現場播出,是一種新媒體報道方式。報道的內容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是某經濟作物的集中采收,可以是養殖規模的展示,可以是群眾院壩會商討村規民約,可以是企業車間的忙碌景象,也可以是法律法規進鄉村,還可以是農技培訓班開班。它選擇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片段,通過采訪編輯、提煉升華,直視火熱的生產勞作,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這種報道方式速度快,就像晚會的直播,一邊拍攝、一邊播出,效果良好。
三是“人社大看臺”。該欄目講述人社部門如何提供政策咨詢、社保服務、就業服務。社保和就業都是民生之要,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略中,就業是最根本的舉措,牽涉千家萬戶,今年上半年,播州區實現25萬多農民工就業,這與人社部門的熱心服務分不開,人社部門還在提供就業崗位較多的浙江、廣東、江蘇等設立就業服務站,并公布服務電話,方便農民工聯系,專門為農民工服務,幫助農民工就業。
四是“播州漫生活”。該欄目講述富有當地特色的旅游和美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和美食都是人們向往和憧憬的美好生活。欄目就根據大家需求,分期介紹本地區的旅游資源、美食文化,引導游客前來參觀、訪問、度假、休閑,集聚人氣,促進經濟發展。這是社會進步之需,人們向往美好生活之需,更是促進旅游業井噴式發展之需。
五是“科普之窗”。該欄目的宗旨是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經濟發展要以科技為支撐,脫貧攻堅要以科技為動力,農業發展更要以科技為根本,科技是人類進步一刻也離不開的硬件,普及科技就是提高人們的素質,增強人們的本領,每一期節目播出后,都會有一項科技帶給大家,引導大家認識、思考,直至重視科技,學習科技、運用科技,從而保證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六是“法治大講堂”。該欄目講述法治建設、以案說法和公正司法。以講故事的形式,把一部部法律、一個個案例講給觀眾聽,然后分析每部法律的本義、內涵和作為武器所展示的威嚴,把每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作一個全面的介紹,然后分析案例形成的原因,引導人們認識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爭做守法公民。這個欄目的設置,旨在構建公平社會、法治社會,引導人們做遵紀守法的公民,為打造法治環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專題節目的設置需要緊扣時代主題,緊扣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圍繞地方特色設置專題節目,是縣級融媒體的優勢所在。播州融媒推出的“科普之窗”“播州民企”“一直播”等專題欄目,在原基礎上創新發展,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既立足真實的社會生活,又緊跟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每個專題節目都發出了黨委政府的聲音和人民的呼聲,都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引導著輿論向大局穩定、經濟持續向好、人民安居樂業方向發展。
創新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是推動組織創新、體制創新的直接動力。融媒體的創新是多方面的,內容創新是基礎,形式創新是保障,融媒體要高度重視優質內容的生產,優質的內容是媒體融合成功的關鍵因素。優質內容才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全部秘密,要回歸新聞本源,專注內容生產。專題節目要緊扣時代脈搏,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根本遵循、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聞工作者要義不容辭書寫人類文明進步的優美篇章,書寫偉大時代的拼搏奮進,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