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朱世瑾
劉秀祥,1986年生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新屯鎮弄林村,現為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2009年其“千里背母上大學”事跡經山東省推薦,獲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好人”榮譽稱號。2012年9月,他放棄山東高薪工作返回望謨縣教書育人,持之以恒以“有溫度的教育”精準扶志扶智,先后獲得“貴州省青年五四獎章”“大孝貴州模范”“中國好教師”“全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
劉秀祥篤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4歲時其父病逝,哥姐相繼離家,母親受刺激患上間歇性精神疾病。從小學三年級起他就自己種莊稼、蔬菜,在與母親相依為命中苦讀,小升初以全縣第三名考取望謨縣重點中學,與母親在學校旁邊的山坡上搭一個草棚居住,靠撿廢品、打零工等維持生活。高中帶著母親到安龍縣就讀,租下農家閑置的豬圈當家,繼續打零工、做家教維持生計。2007年第一次高考,劉秀祥因病發揮失常以6分之差落榜,他告誡自己“當你在抱怨自己沒有鞋穿的時候,回過頭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隨后他帶著母親到興義市復讀,2008年考入山東臨沂師范學院(現山東臨沂大學),繼續背母求學。大學期間,他謝絕學校和社會大部分資助,繼續邊上學邊打工,還資助3名在中學時一起撿垃圾的伙伴上學,其中兩人考取了大學。2012年,劉秀祥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大學學業,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被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受其影響,其所在班30多人考上研究生。
喚醒迷茫者的夢想并為之而努力奮斗,讓生養自己的大山好起來,劉秀祥矢志不渝。品學兼優并已是“網紅”的劉秀祥大學還未畢業就被多家實力企業以豐厚待遇挽留。劉秀祥也希望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生活,大學期間就在山東一家保險公司兼職,還做上了公司的管理崗位。得知當年一同撿垃圾的妹妹輟學后,劉秀祥以國家特崗教師三支一扶的方式回到望謨縣任教,計劃干滿三年再回山東。三年支教期滿后山東仍為其留著崗位,但望謨依然還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面對家長和學生一雙雙期待的眼睛,劉秀祥感到,一個人好不算好,讓更多的孩子讀書渡己,并相信奮斗的力量,生他養他的大山才會真正走出貧困,他決定留下來繼續教書育人,用思想和行動去影響更多人,感染更多人。
以己之力積聚愛心力量,把山里貧困的孩子喚回校園,是劉秀祥成為渡人者的第一件事。正式上班前,他花1800元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走訪了50多個學生家庭。從2012年至今,劉秀祥一個一個的村莊走訪,一個一個的學生家訪,騎壞了八輛摩托車,多次摔傷。同時,他發起助學走鄉村行動,聯動愛心企業和人士捐資。他專門建立資助對接檔案,對資助者予以考察,對受助者予以管理,以全程跟進形成較為穩定的一對一資助體系,讓貧困學子走出困境。受他的影響,他大學兼職的單位、同學以及曾經資助過的學生都參與到這一體系中。如一名在新疆當兵的學生萬小忍每月都把津貼用來資助學弟學妹。2012年至今,他演講1100多場次,聽眾累計超過百萬人,共牽線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近1900人,受助學生中已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會繼續得到資助。他自己也把工資的一半用在捐資助學上。至今,劉秀祥住的還是學校的公租房。
用愛喚醒夢想,以德育養人格,給學生自信自強的信念,讓他們學會愛,并將這份愛傳遞下去,以打牢他們做人的基石。劉秀祥執念于心并以此渡人,繼續渡己。
一是裝滿一桶水,在“知行合一”中孜孜求索。劉秀祥在實踐中強烈地感到,未來的中國就在今天的課堂,越是偏僻的地方越需要優秀的教師,更需要優質的教育。而教師怎樣,學生就怎樣。為給學生裝滿“一碗水”,工作4年后,他又擠時間讀完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把德育教育和貧困山區學生的教育管理作為研究課題,在實踐中深入探索。
二是成為一束光,溫暖和點亮學生。望謨縣作為國家深度貧困縣,稍好的生源都去了周邊市縣,劉秀祥執教的班級也是學校的差班之一。因疏于管教,學生學習基礎差,普遍自卑厭學,不少貧困家庭的學生在輟學的邊緣。他告訴自己“要想辦法在黃泥地種出優質大白菜”。初到望謨民族中學,劉秀祥就干起班主任的活,做學生的家長和朋友,給每人制定成長計劃并簽協議,把教室當家,把自己的宿舍變成學生的營養食堂,去學生租住房看他們,一起早讀,爭分奪秒給學生補基礎知識,堅持每周給同學們買牛奶和水果,適時給有進步的學生獎勵。這一年,所帶班的成績大幅度提升。第二年,劉秀祥成為望謨民族中學的一名班主任,接手的班有47人,但學生學習基礎都較差,面對如此現狀,他堅持“一個都不放棄、一直都不放棄”,憑借對學生的深切了解和關愛,激發學生對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存在感、獲得感、成就感中重拾信心重塑夢想,“像‘老班’一樣奮斗”成為學生的自覺。該班47人全部考上大學。從返鄉至今,劉秀祥共當了7個班的班主任,最多時1人擔任3個班的班主任。395名學生除57名上大專外,其余都考上了大學本科。考上大學的,每到假期都要回來集中交流。其所帶學生皆健康成長,至今沒有一人走上歧路,沒有一人有心理疾患。有近半的學生大學畢業后返鄉,成為望謨的建設者,其中望謨縣職業學校的80名教師中就有36名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影響。工作特別“賣命”是其走上工作崗位學生的共同的特點。許多當時的差生也愈來愈彰顯成長后勁。如學生哈應妮中考只有105分,對未來很迷茫,沒有動力。在劉秀祥的幫助下堅持下來,考上了山東德州學院音樂本科,參加山東衛視的《我是大明星》欄目,走進了決賽。學生羅松考上貴州民族大學后,自己成立公司,組建團隊助力脫貧攻堅,“栗在貴州——黔西南州望謨縣產業脫貧的一栗良方”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銅獎。
三是植根一棵樹,搖動一片林。劉秀祥在引導貧困生和差生轉變的實踐與探索中,進一步認識到教育才能斬斷代際貧困。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失去的不僅是他們和他們下一代的未來,貧富差距和人文素養差距的拉大,還會造成這些孩子未來對社會的仇視。2018年,為進一步推動全縣教育更好發展,望謨縣新組建實驗高中,縣里非常重視該校的班子建設,于是劉秀祥成了該校副校長,他堅信“厚德重智德育先行”更能促進學生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長。在他的建議下,學校立下“立德盡責求是篤行”的校訓,按照“人性化:價值引領—文化滋養—品格錘煉”模式,著力構建德育場域,在師生心中種下“責任·拼搏”的種子,夯實師生共同的道德基礎。以驕子論壇、主題班會、校園廣播、校園短片等奮進之聲常態化,營造以奮進促學校發展的氛圍;以師生籃球賽、“我為老班點贊”等師生互動常態化,強化師生共同的團隊意識;以“青春遠足”“黃金60秒”以及舞蹈、滑板等文娛及社團活動常態化,強化學生自主體驗;以“金手指”理發隊、建立勞動積分等自我治理常態化,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意識;以“青藍工程”結對互助常態化,促進老師自身的學習提升;以傳統文化熏染常態化,增強師生“中國人”的自豪感等。學校師生齊心協力,躬身融入望謨縣“以教育扶貧拔窮根”的史詩中,正以奮斗激情書寫教育扶志扶智奮斗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