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9月4日刊登栗玉晨的文章說,北京市級部門9月3日集中公開2019年度部門決算。
北京市級部門決算公開已走過10年。今年公開單位除涉密外繼續實現全覆蓋,公開部門數209家為歷年最高。從9月3日公開的市級部門財政決算報告看,報表的經濟分類科目歸類為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展示,更清晰地反映了部門基本支出構成情況,令公眾對政府部門效能一目了然。各部門對報表都有解釋說明,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進行表述,對專業名詞較多、公眾理解困難的內容,還特別附錄了名詞解釋。
為了更好接受公眾監督,此次市級部門決算公開增加了《項目支出績效自評表》,各部門針對所涉及的民生項目的目標、進展、效果等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并將這一評價公之于眾。此舉讓政府自我評價與公眾切身感受對標對表,以提升各部門成本控制意識,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政府“賬單”不是“功勞簿”,而是“公告牌”。近年來,政府部門在網上“曬賬本”,推進預算決算公開,讓公眾知曉政府的錢都花在什么地方,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經濟社會發展千頭萬緒,政府在其中扮演著主事者的角色,權力必須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為公眾監督財政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既是政府部門為民情懷的一種體現,也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為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提供正向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