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依婷
鑒于當前的全球化語境,增強世界各國間的文化多向交流為大勢所趨,我們須深刻貫徹中國文化“走出去”倡議,促進世界文化溝通的多樣性與互動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即誕生于民間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以多種多樣的非物質形態或形式存在,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湖南非遺作為湖湘民族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集中呈現,其悠久的歷史,奇特的自然地理資源,濃郁的民族文化融中原文明、納百家之長,彰顯了湖湘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技藝與工匠精神,形成了一副絢麗多彩且意蘊深遠的“湖湘非遺畫卷”,促進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目前,湖南擁有4 個世界級非遺項目,118 個國家級非遺項目,324 個省級非遺項目,建立了嚴密完整的非遺四級名錄保護與傳承體系。
外宣翻譯將中文作為信息源,讀者為國外民眾,“宣”為目的、“翻譯”為手段,即以“翻譯”為手段達成對外“宣傳”目標,實現與世界的溝通與交流的特殊形式翻譯。在外宣翻譯中,譯者傾向于依據譯入語受眾的政治、文化思維形態,采用其樂于接受與認同的內容和形式,對譯語文本進行調整,用中國話語闡釋中國發展。非遺對外宣傳翻譯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外宣的成效與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性、質量與影響力休戚與共。重視非遺的可持續繼承與保護,是發揮對外宣傳翻譯功能的基礎,對外宣翻譯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意義。
迄今為止,湖南非遺主要聚焦于各級項目的申報和傳承人的登記,對非遺的宣傳缺乏足夠的關注。與湖南非遺資源大省身份相反,湖南非遺外宣仍九牛一毛,除出版于2009 年的《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傳統的紙質媒介并未正式出版介紹宣傳湖南非遺的中英對照書籍,現有當地非遺旅游譯文質量良莠不齊且雜亂無章,外宣效果不盡人意;方興未艾的電子媒體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宣傳湖南非遺項目,湖南省物質文化遺產官網僅有中文介紹,且不全面,尚未設置英文對照網頁,僅零星散落于當地政府的旅游推介指南中。由此可見,當前湖南非遺外宣翻譯亟需得到各方的重視與支持,在推動中國文化復興、繁榮與拓展推廣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態翻譯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僅有十多年時間,但成為了近年來頗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的翻譯理論之一。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于2001 年基于全球化生態思潮背景,借鑒與融合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各自學科特性,綜合語言學、文化學和翻譯學研究范式,將自然生態學引入翻譯領域,形成了“生態翻譯學”跨學科交叉理論。之后,胡庚申、祖利軍、方夢之先后豐富了生態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以譯者為中心,應在中外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分析原作語境和譯語語境,充分認識并把握原語譯入語讀者思維習慣,借鑒適應與選擇原則,以語言、文化和交際多維轉換方法為翻譯策略,取得原語與譯入語語言地位與文化的交流傳播與生態平衡,以翻譯生態環境的宏觀視角審視翻譯過程。側重原文譯文的交際意圖與交際目的,以期達到雙語之間的生態平衡。
基于生態思潮背景,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研究和探討湖南非遺外宣翻譯進行既指明了新方向,又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該方向研究,洪莉(2014,2019)陸道恩(2019)先后通過梳理和分析中國非遺翻譯現狀,促進各級非遺項目的翻譯研究逐漸出現。鑒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本文結合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闡釋外宣翻譯特征,嘗試將生態翻譯學作為理論框架,從翻譯生態平衡、譯者中心及生態翻譯原則三方面關注在湖南非遺翻譯中的應用性闡釋,運用于分析與指導非遺外宣翻譯工作,旨在探討如何改善湖南非遺外宣翻譯現狀,尋求合理得宜的翻譯理據,有效傳播中國非遺文化,探索非遺外宣翻譯研究新路徑。
翻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隨著英語強勢文化的滲透與擴張,東西方間文化交流的失衡現象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語翻譯作為中華文化外宣翻譯的分支,在推動中西文化共生和人類文明多元發展中不可或缺。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的理論框架,以湖南非遺項目中最受關注、廣為流傳的“湘繡、湘菜、花鼓戲”為例,從翻譯生態平衡、譯者中心及適應選擇論三方面挖掘翻譯理論深度,有力促進湖南非遺特色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有效維護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翻譯的“生態平衡”是生態翻譯理論的中心理念,要實現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須努力保持翻譯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間的和諧,關注原文、譯文、譯者、受眾各方之間的關聯互動與平衡協調,樹立翻譯整體全局觀,既重視原文的生命狀態,又關切譯文翻譯生態環境的重構,或“增補”或“刪節”,以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態循環。
原文:湘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不僅是湖南省傳統手工藝品,而且是湖南獨特的“文化名片”,素來以悠長的歷史,精湛的工藝,虛實結合的構圖,華麗的色彩而享譽海內外。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等為質料,是一門講究“以針當筆、以線運色”的神奇藝術。
筆者譯文: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embroideries in China,Xiang (short for Hunan province)embroidery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an extraordinary“cultural card”of Hunan province,enjoys a great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time-honored history, exquisite craftsmanship,false-reality composition and gorgeous color. Xiang embroidery mainly uses pure silk, hard satin, and soft satin as its material, and shows a gradual change in color with a rich, harmonious tone, every single product is a work of art.
以上是國家級首批非遺項目“湖南湘繡”的節選,對湖南湘繡進行了大致的介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的外宣傳翻譯中,譯者須緊扣原文的忠實度,作為衡量譯文質量高低的核心依據,為平衡文本的生態,譯者應充分著眼譯入語讀者的信息需求和思維習慣,適度添加注釋Xiang(short for Hunan province),確保原文信息的完整呈現,把握非遺文化的推介與交流,修補譯語翻譯生態環境,關注譯文效果。譯者考慮到非遺外宣的文化推介與交流目的,為滿足譯人語受眾的期許,在其腦海中形成對應的文化意象,譯者對原文信息的取舍十分必要,通過改譯和適當刪減“以針當筆、以線運色”,僅保留湘繡的核心信息,擺脫文字的簡單對譯,將翻譯的重點放在湘繡的發展情況和特點信息譯介,注重語意的傳達與文化的傳遞,使譯文在新環境中“生存”下來,真正維護了原文與譯文間的生態平衡,構建了適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的生態環境。
以譯者為中心是生態翻譯學的重要理念,即譯者須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和主觀能動性,慎重選擇適合譯入語語言生態環境的翻譯策略,協調原語與譯入語文本生態,選擇性輸出語言資料,以獲取最佳的翻譯效果。
原文:湘菜居于中國八大菜系之前列,包括湘江,洞亭湖和湘西地區的地方菜肴,其特點在于味濃和味辛,以善用紅辣椒、胡椒粉和香蔥以及辛辣風味而聞名。
筆者譯文:Hunan cuisine ranks the forefront of the eight cuisine of China,constitutes local cuisines of Xiangjiang Rive,Dongting Lake and Western Hunan areas. Hunan cuisine is characterized by pungent tastes,and is known for its use of chili pepper and shallot and a spicy flavor.
以上是國家級非遺“湖南湘菜”的節選,對湘菜進行了大致的介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的外宣傳翻譯中,譯者關注漢英雙語文化意旨的傳遞,始終保持堅定的文化立場,采用適宜翻譯技巧處理文化中的特殊成分,了解中西語言差異性,對特定文化負載詞“菜系”和文化專項名詞“味濃和味辛”,利用直譯、異化翻譯等技巧,對國外受眾聞所未聞的,無法用文字語言進行傳遞的特定詞匯“胡椒粉和香蔥”采用省譯,充分體現出對外宣傳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幫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世界。
適應選擇論即適應性選擇和選擇性適應,是生態翻譯理論的重要理念,譯者應根據翻譯生態環境選擇最佳翻譯策略,對原文信息“連譯帶改”,著重研究中西語言表達的不同特點和顯著差異,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選擇性地、且忠實地將真實內涵和意義準確傳遞給國外受眾,以契合譯入語的文化系統。
原文:湖南花鼓戲作為湖南省的特色地方戲,在省內外各個地區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它是一種由男女二人對唱對舞,或多人共同演出的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由于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花鼓戲的觀眾日漸稀少。
筆者譯文:Hunan Huagu opera, also called flower-drum opera,is a local opera widely spread in many places in Hunan Province. It is a folk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 acted by a male and a female,or by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However,the audience of Hunan flower-drum opera is dwindling du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以上是國家級非遺“湖南花鼓戲”的節選,對花鼓戲進行了大致的介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的外宣傳翻譯中,譯者采用生態翻譯學的適應選擇理論,運用準確恰當的方式將原文內涵信息輸入至譯文,充分考慮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并沒有逐字逐句、拘泥于原文,將“男女二人對唱對舞、多人共同演出”按原文機械地譯為英文,而是對中文進行適當的加工修整,充分協調原文與譯文環境的平衡,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的實際,努力做到在適應中選擇和在選擇中適應,達到了湖南非遺外宣翻譯的生態平衡,完成了世界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諧與協調。
綜上所述,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是實現文化對外輸出的渠道和媒介,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有效推動力,對提升國家的國際知名度,走向世界中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理念,譯者從翻譯“生態平衡”、譯者為中心、適應選擇理論三方面出發,以湖南非遺項目中最受關注、廣為流傳的“湘繡、湘菜、花鼓戲”為例,充分斟酌和探究受眾的接受度和期許,盡量保留中華文化的異質性,旨在破除中西間文化隔閡,打破西方強勢文化的統治地位,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現非遺文化動態化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