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7月14日刊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的文章說,在農業發展的新的階段,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農業,應告別以農業占GDP的份額來看待農業重要程度的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應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產出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就是對基本民生的基礎保障;二是農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相當長時期不會減弱,農業提供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將不斷增強;三是農業的功能將不斷延伸,從生產向生活和生態功能不斷擴展;四是農業供給質量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舉足輕重。農業供給實現從低復雜度向高復雜度的轉變,是農業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為此,需要為農業轉型提供進一步的制度供給,需要通過農業工業化提高農業的回報率,帶來農業產業生產效率提高,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其要義是,通過土地配置制度改革、資本下鄉、城鄉人力對流和鄉村資源產權制度改革,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使農業從業者的收入不再低于城市其他行業、甚至更高,促進農業多功能化和農業產業的融合與裂變,探索農業工業化的路徑,迎接農業產業革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