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南昌客運段D2236次列車上,“動姐”與歸家的小旅客貼窗花來裝點車廂,借此營造如家般溫馨的春運旅途。(資料圖)
1980年3月,“春運”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
此后,春運的節前運輸安排,通常從每年臘月十六開始。近年來,春運時間穩定在40天:以春節當天為中心,節前15天,節后25天。2020年的春運時間為2020年1月10日(臘月十六)開始,到2020年2月18日(正月二十五)結束。
中國春運,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活動”。每年一度,數億人在40天左右的時間里回到或近或遠的故鄉,重溫久違的鄉情后,再奔赴追求夢想的他鄉。
提到春運,人們似乎能想到的都是人滿為患的場景。回望春運40年歷史,它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盡管年年歸途相同,但是這些年,無論是購票方式、就餐安排還是耗時變化都記載著時代的變遷。
“1981年我們第一次春節前夕坐火車回家,要坐一天一夜。那時候人不多,沿途下車簽字轉下一趟列車,最后到家?!标兾鳚h中市民劉竟強先生親歷了40年春運的變化,說起來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中期,坐火車回家的人多起來,有一次他買了票也進了站,卻被告知人員超員了。情急之下,劉先生發現一扇半開的窗戶,跳上去才上了車,窗邊的人急忙關窗戶。
湖北武漢市民王科華女士向記者介紹,1986年春運時期火車票—票難求,她甚至半夜三更便開始排隊?!昂芏嗳速I不上票只得放棄回家,我經歷過好幾次。”她說。
“1983年,我從長沙站上車,擠進車廂,—直站了19個小時,連衛生間里都是人,辛苦程度是現在無法想象的?!焙祥L沙市民張立輝回憶道。
后來有了網絡購票方式,王女士說:“網絡購票讓我輕松了許多?!?/p>
“現在的高鐵太方便了,北京到廣州也可以選擇高鐵。其實,有高鐵的地方還是坐高鐵好,因為坐飛機的話,到機場過安檢、候機都需要時間?!睆埩⑤x說。
“1993年,那時旅客回家至少要跑兩次火車站,一趟買票,一趟乘車。為此,火車站在春運開始前就要蓋臨時的售票房和候車室?!辟F州貴陽乘客朱殿萍說,現在旅客從網絡上購票,到了時間去火車站乘車,已經實現“隨到隨走”。2018年春運,北京西站取消了臨時候車區。
吞云吐霧的慢火車時代一去不復返,被風馳電掣的高鐵甩得很遠,隨著電子車票的普及,紙質火車票也將成為歷史。坐火車再也不用通宵排隊買票,你只要拿著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買票。
記者從鐵路總公司獲悉,2019年春運售票達到“兩個80%以上”:網絡購票占全部售票總額的80%以上,其中手機購票占到網絡購票的80%以上。
2019年12月25日,國家鐵路集團副總經理李文新接受采訪時表示,要全面推廣高鐵電子客票。在前期穩步推進電子客票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春運將在高鐵干線及城際鐵路全面推廣電子客票,實現旅客乘坐無須取票出行。售票系統優先為老年人和兒童配售與同行人相鄰的席位,優先為老年人配售下鋪。

1980年在廣州火車站外等車的旅客(資料圖)
40多年前,中國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鄉外出務工、求學,南下北上,每逢春節諸多人群集中返鄉大遷徙。從最早的綠皮火車、船和汽車,到后來的高鐵、飛機、私家車、摩托車等,春運已發展成為海、陸、空立體出行的現狀。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國鐵路更新換代,尤其是第六次提速之后,動車和高鐵登場,交通條件有了質的飛躍。
記者從鐵路部門了解到,2008年開始運行的京津城際鐵路,算是中國高鐵的“試驗段”。隨后,京廣高鐵武廣段、鄭西高鐵、滬寧高鐵等高速鐵路先后建成通車。
隨著高鐵逐漸普及,春運選擇高鐵返鄉的乘客也越來越多。鐵路總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8年春運開始,春運動車組發送人數占旅客總量已超過半數,達到60%以上,高鐵已成為鐵路春運的“主力軍”。
“基本上每年大年初一,早飯到哪里吃都是一件難事?!?/p>
張俊杰是鐵路北京局石家莊貨運中心餐車長,他跟隨春運“臨客”6年,現在在鐵路北京局高鐵擔任列車長。
回憶起2011—2016年的6年間,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初一,他們的“臨客”從湖北漢口返回北京西站,清晨5時整,“臨客”20多名乘務人員打不上出租車,附近的餐館也全部關閉,大家饑腸轆轆,只能餓著肚子在北京西站坐到天亮。
2019年春運前兩天,張俊杰95歲的母親住院,在家中排行老小的他當時擔任“臨客”的餐車長職位,“人員緊張,如果我不上車,整個臨客都會受到影響?!彼嬖V記者,他最終含淚選擇了從北京西一漢口的春運“臨客”,告別了年邁的母親,踏上了行程。
在他的記憶中,2019年以前負責北京西—重慶段列車的餐車時,“餐車基本推不出去,人擠入?!倍?,當時的旅客80%都是自帶干糧,餐車基本沒人去。
2019年的那趟“臨客”給很多乘務人員及乘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列車中途在河南出現了線路故障,中間站負責修理故障。在修理的幾個小時里,為保障乘客用水,餐車采購了2000多瓶礦泉水,免費發放給每位乘客,乘客中沒有_人抱怨。
2018年夏天開始,鐵路推出了動車組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人們在高鐵列車上的餐飲更加豐富了:不僅有“肯德基”“真功夫”這類快餐,還有牛肉面、獅子頭、鹽水鴨等地方特色美食。
“現在對乘客來說就餐價格不是問題,一般去哪里就做哪里的飯,比如,去四川我們就做川味,滿足乘客不同口味需求?!睆埧〗苷f起這幾年的變化,發現去餐車就餐的旅客多起來,餐車的乘務員忙得很高興。
“香腸、泡面、礦泉水,算是出行的‘吉祥三寶。盒飯大多是20元一盒?!睆V州市民梁家國先生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吃盒飯的人不多,因為覺得這個價格相對泡面和其他食物而言貴了。
梁家國經常出差,旅程在廣州至重慶之間,火車上他經常選擇盒飯,他發現:“這兩年經濟真的發展了,那么多人去餐廳,我都沒地方吃飯了。”梁先生說,這也算是春運的“消費升級”吧。
無論怎樣回家,行李必不可少。這些年,從“鍋碗瓢盆”到“快遞上門”,行李越少越輕松。
“以前的列車上,那種‘你挑著擔,我牽著孩,鍋碗瓢盆和鋪蓋卷全帶上的場景到處都是?!绷杭覈貞?,2010年以前,人們會盡可能帶更多的年貨,還有不忍丟棄的生活用品。
如今,春運的步履不像以前那么沉重。一方面說明人們生活好了,城鄉差距縮小了。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商的興起充當起了年貨的“搬運工”。

2020年1月10日,南京南開往安徽六安的D3073次和諧號列車上,乘務人員和旅客共賀新年。(中新社水從澤攝)
據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監管研究處負責人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前網購年貨寄回家,人還沒到年貨先到。2018年春運期間每天有超過1億件的包裹在路上,其中6成以上都是年貨。
近年來,帶上家人出去旅游過年成為時尚,北方人南下,南方人北上,甚至舉家出國旅游的也越來越多。
據攜程旅游統計,2018年春節出境游人數在600萬以上,人們從100多個城市出發,到達全球60多個國家、280多個目的地,最遠可抵達南極。
從改革開放的足跡來看,春運變遷的軌跡背后,是中國巨變的秘密。
春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產物。2010年前后,外出務工人數激增,春運人次一度突破36億。直到2015年,春運人次同比首次下降。近幾年來,—直穩定在30億人次左右。
正是在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總規模出現拐點: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
數據變更的背后,離不開東部沿海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中西部城鎮化、工業化不斷加快的原因。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崛起,作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吸收了大量農民工就近就業。農民工外出減少,大大降低了春運人口基數。
春運人數增速放緩,是中國經濟從容應對的結果。
綠皮車與高鐵、排隊買票與網絡購票、方便面與外賣……四十年來,春運的方式日新月異。
春運像一個隱喻,折射出當下中國人的命運:團圓與離別、前行與歸途。春運是中國社會永恒不變的主題,也留下了當下中國最為鮮明的發展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