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陳露 宋博
摘要:根據中藥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以信息化教學為基礎,設計教學方法,并以中醫中藥學院2018級中藥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微信公眾號雨課堂上,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效果的調查研究和實施,提出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程教學研究。通過數據處理,比較兩個組的學生評價和理論考核結果,得出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程教學研究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師生互動性,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雨課堂 中藥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14-02
《中藥學》是一門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和使用注意等知識的學科,是高職中藥制藥技術、中藥學、中醫學等專業的必考課程,其內容涵蓋從事中醫藥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也是中藥學類技術人員職稱考試及執業藥師考試必考的課程。本課程教學內容瑣碎、教學周期長,而且收載常用中藥500多種,功效復雜,難以記憶。目前《中藥學》課程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工具在課堂上實現教學,也有部分教師嘗試推廣MOOC的形式教學。但MOOC完全依賴網絡平臺,雖然具有便捷、突破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限制的特點,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人監管,隨堂測驗也無法反映其掌握知識點的真實性,因此,MOOC僅算是側重于課外,還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
信息時代下,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深度地介入教育領域。雨課堂正是以時下最流行的微信和老師常用的PowerPoint為技術基礎,通過云計算、云服務等建立起師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全程交流、溝通及學習的智慧課堂。本課題將雨課堂引入中藥學專業的《中藥學》專業課程日常教學,通過課前推送學習指導、授課課件、課前檢測或發布相關學習視頻,讓學生能夠提前了解每次課的學習內容及重點,進行課前預測;課中的實時互動、隨堂檢測、彈幕等功能,實現課堂師生互動和活躍氛圍;課后發布習題,并統計、反饋,以此使教師掌握學生學習軌跡和及時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目前,我校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程教學,于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在中醫中藥學院實施,教學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選取中醫中藥學院2018級中藥學專業兩個班學生共91人。試驗前對所有學生進行中藥學課程內容成績統一摸底測試,結果在知識層面,基本都是零基礎。
采取隨機抽簽法選取1個教學班為試驗組。試驗組45人,采取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模式;對照組(CK)46人,采用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兩組內所有學生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愿意參與。兩個組學生內,男女比例接近1:2,年齡均在18—22歲,學生入校方式均為統招,所使用的教材、教學大綱一樣,由同一個教師任教(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比較)。
(二)研究方法
1.教學方法
試驗組以信息化教學為基礎,在微信上關注雨課堂,由教師創建班級,發送邀請碼,學生進入班級,并填寫自己的姓名、學號、班級等信息。教師可以通過“權限”限制非本班學生進群。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學習日志里看到教師發布的各類資源和素材。教師在上課開始前,打開PPT進入雨課堂,可以進行考勤、授課、投票、彈幕等教學互動。依托雨課堂,教師課前向學生推送PPT、課前學習指導、預習檢測題、視頻等素材;在課中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點擊“不懂”或發送彈幕,教師收集到反饋信息,便于教師時時掌握學情動態,在課堂上重點講解學生的問題;課后學生在雨課堂中完成相應的作業或課后檢測,課后檢測設置有可見時間,且教師可上傳與學習知識相關的鏈接,拓展學生的思維。最后教師通過云計算、云服務獲取學生的所有成績。
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普通多媒體和傳統的教案,教師授課前先復習前次課的重點內容,再開始新內容的教學,并在課后要求學生復習本次所學內容,預習下節課內容。
2.評價指標
(1)學生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試驗組學生關于使用雨課堂教學的看法和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為研究者查閱資料后自行設計的問卷,主要是對教學滿意度進行調查。教學滿意度包括對現有學習模式的滿意程度、對知識點掌握的滿意度、對學習目標完成情況的滿意度、對課堂參與度的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教師將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發放至各班級群,由學生客觀評價、匿名自行填寫。
除此之外,對試驗組學生進行雨課堂使用效果評價調查,圍繞過“雨課堂的使用對學習興趣的增加、有利于上課注意力集中、缺勤人數的減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等問題進行,以調查學生對使用雨課堂的看法。
(2)理論考核
采取期末卷面考試的方法,由教師統一命題、統一監考、統一標準閱卷的形式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測試,總分100分。
(三)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和Excel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學期結束后學生對教學滿意度進行評價
本次發放調查問卷91份,收回有效問卷91份,有效回收率100%。從調查數據看出,學期結束后試驗組學生對各項教學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超過60%的學生對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新模式滿意,并且在雨課堂配合下可以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有助于學習目標的完成,且能夠提高自己在課堂上的參與度。
(二)兩組學生中藥學理論考核成績的比較
由兩組學生中藥學課程期末考試理論考核成績的比較得出,試驗組學生期末中藥學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將理論考核成績等級劃分,以90—100分為優秀,70—89分為良好,60—69分為及格,低于60分為不及格。由兩組學生的成績等級分布區間結果看出,通過雨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試驗組有超過70%的學生成績能達到70分以上,只有2名學生不及格;而對照組既沒有成績達到90分的,且有一半的學生成績剛過60分,不及格人數能達到20%。由此可見,試驗組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比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一倍。
(三)試驗組學生對雨課堂應用的評價
從試驗組學生對雨課堂的使用效果評價結果的分析看出,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雨課堂的使用讓課堂學習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習興趣增加了,課堂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并且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的同時,提高了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三、討論
(一)雨課堂在智慧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特點
時代在發展,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在發生轉變。智慧課堂教學,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變革教學方式方法,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促進智慧能力培養的新型課堂,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創造性學習,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智慧成長。類似雨課堂的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微助教等開放的、個性化的、智能化的移動學習平臺不斷涌現,且功能不斷完善。但是雨課堂以時下最流行的微信和教師所熟悉的PPT為切入點而廣受歡迎。
與傳統的課堂授課相比,基于雨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的優勢顯而易見,它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機,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新穎的學習方式與時俱進,很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機不離手的特點。因此,將雨課堂融入日常的課程教學環境中,使教師的教學工具輕量化,提升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突破師生互動的時空限制,利于師生教學互動、無縫結合。
(二)雨課堂在中藥學課堂教學應用中的優勢
本研究教學實踐表明,雨課堂在中藥學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增強了師生間的課堂互動。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教學,教師可以在云計算、云服務上獲取完整的立體的數據資料,有助于教師在課后量化了解、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進行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內容的推送、監督,在線學習形式打破了學習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堂教學模式易于操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且對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升教學效果都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外,雨課堂免費開放清華大學等眾多高校教研成果,名校課程、視頻資源隨時可用,實現了線上線下學習的零成本。其便捷有效地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體現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知識碎片化、隨時隨地泛在性學習的特征,真正地將互聯網引入課堂,而非單純地將互聯網的工具引入課堂。
(三)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程教學實踐后的反思
1.從學生角度看
雨課堂的使用確實吸引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注意力,但它畢竟是建立在運用手機微信的基礎上。很多高職學生缺乏一定的自控力與自覺性,無法專注地進入到雨課堂,甚至一拿起手機就無法自控地去聊天、刷網頁等,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師生之間彼此相互影響。再者,較為重要的專業課大都開設在第二、第三學期,甚至是集中開設;如果每門課程都要求學生這樣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很難把控也很難實現。如果要求學生必須這樣做,就會有學生應付,從而有悖于使用雨課堂的初衷。因此,建議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預習階段盡量以問題形式呈現課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即可;在復習階段以復習點的形式呈現,節省學生的復習時間;在課堂中,利用雨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引導學生消化課堂內容。
2.對教師而言
雨課堂的云端數據確實能幫助教師詳細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年輕教師通常教學任務重,備課壓力大,一學期甚至承擔多門課程,要做到時時關注學生在雨課堂的反饋并及時給出解答,調整上課進度,制作課前、課中、課后資料,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建議教師有選擇地對部分班級使用,盡量發揮雨課堂的優勢,這樣不會感到筋疲力盡,也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靜,張建萍.基于“雨課堂”的《植物檢疫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9(34):118-120.
[2]潘馨慧,趙娜,應雪,等.混合式教學背景下的“雨課堂”教學實踐:以藥劑學課程教學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4):69-7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