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媛 凌玥瑤
摘要:生態翻譯學將翻譯與自然環境進行類比,譯者憑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選擇性,從語言、交際和文化三個維度出發,追求作者、譯者、讀者三方的和諧。中國特色文化詞匯是政治文獻英譯的主要內容,其翻譯效果對于國家文化的傳播影響力和國家形象來說十分重要。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指導,對政治文獻的中國特色文化詞匯英譯作出思考。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中國特色詞匯 政治文獻 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26-03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家更加嚴格把控對外宣文本的翻譯質量,對代表國家形象的政治文獻翻譯更是嚴格要求。
一、中國特色詞匯與生態翻譯學
談及政治文獻英譯,就務必會涉及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不過由于中國特色詞匯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又過于廣泛,雖然不同專家有不同的解讀,但是目前還沒有關于中國特色詞匯的明確定義。其中接受度較高的是李文中關于中國英語的定義:“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借譯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式和語篇”。(李文中,1993:19)
生態翻譯理論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提出,旨在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出發,在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形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十年來,相關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不乏優秀的著作,多數文章以“選擇與適應”為入手點,如《適應與選擇:翻譯過程新解》《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與翻譯方法》等。在中國知網的搜索引擎中,以“生態翻譯學”為關鍵詞進行查找,共有1784篇論文。根據計量可視化分析的檢索結果顯示,自2008年開始,相關研究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峰值(260篇左右),2015年稍有回落,2016年再次上升,此后趨于平穩(保持在260篇左右)。
將人類的翻譯活動與自然法則結合在一起,說明二者共有相同或類似的基本原則和規律特征,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選擇適應性與整體性。譯者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出發,應用各種翻譯理論,選擇最優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以適應翻譯過程中的各種需求,為社會、作者、讀者、委托方創建一種和諧的整體氛圍,這是生態翻譯理論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翻譯工作成功的重要要素和要求。
二、語言維、文化維與交際維的實例
本論文旨在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探討政治文獻里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王克非將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分為兩種情況: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王克非,2016:90-91)。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該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詞匯,同時也源源不斷地進行輸出。“中國特色文化詞匯中,由于完全空缺造成的翻譯難點,經常采用音譯或直譯附加意譯的方法”。(潘惠霞、李輝,2000;晏小花、劉祥清,2002)如例1所示:
例1:我們既要用鐵的紀律整治各種面上的頂風違紀行為,更要睜大火眼金睛,任憑不正之風“七十二變”,也要把它們揪出來,有多少就處理多少。
英譯:We must crack down on any violation of Party discipline with an iron fist, and be able to discern any form of misconduct no matter what it may have morphed into.
分析:“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變”均出自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對孫悟空的描繪,這兩個“本領”讓孫悟空這個人物神通廣大,富有神話色彩,加之其獨特的角色人格魅力深受國內讀者喜愛。在現代漢語中,“火眼金睛”形容人具有銳利的眼光,能夠辨別真偽;“七十二變”形容變化多端,難以捉摸。但因為外國讀者并不了解該詞匯的文化內涵,所以譯者采用了直譯的方法。
語言維是指作者應沖破源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藩籬,不為原文所困,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作出選擇,使用譯入語讀者能夠接受的語言進行翻譯工作。這需要在句式、語序等方面作出適當的調整。如英語是形合的語言,而漢語是意合的語言;英語常使用被動,而漢語多使用主動等特點。如例2、例3所示:
例2:黨的十八大之后查處的領導干部,很多在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上沒有收手,貪圖享樂,大吃大喝,花天酒地,驕奢淫逸,依然我行我素。
英譯: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many of the officia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d punished due to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wining and dining, and continuing to go down the wrong path.
分析:漢語表述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形式整齊,節奏鏗鏘,通過四字格強調了對奢靡之風的抨擊。由于英語沒有四字結構,雖然在節奏和氣勢上相較于原文稍顯遜色,不過從語言維角度考慮,這樣更加符合英語避免重復、追求簡潔的語言特色。
例3:沒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的中華兒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也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我國的發展進步。
英譯: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nd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today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without large numbers of Party members committed to communist ideals.
分析:雙重否定,顧名思義,就是采用否定兩次的方式表達肯定性意義。從語義角度看,雙重否定與肯定并無差別;但從作用上看,雙重否定的語氣比肯定的語氣更加強烈,起到了不容置疑的進一步肯定的作用,當然也起到了加強肯定效果的作用。在該例中,相當于在一個條件句中使用了雙重否定,強調了“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的中華兒女”的重要性。反觀英譯文中,雖然也保留了雙重否定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卻沒有出現漢語中的重復,也因此造成了語氣的弱化,氣勢的削減。
文化維是翻譯所面臨的最為困難的維度。因為文化既包含了意識形態,又包含了非意識形態;既包含客觀存在的事物,又包含了主觀思想;因為其涵蓋的范圍過于寬泛,所以至今沒有明確的文化概念。另一方面,翻譯所傳達的大部分內容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差異也為譯者增添了不小的難度。若想達到翻譯“信、達、雅”的要求,就不得不利用一些翻譯手段構架起跨越翻譯障礙的橋梁,如例4、例5所示:
例4:對那些盤根錯節的復雜問題、年代久遠的遺留問題、長期形成的慣性問題,要以燕子壘窩的恒勁、螞蟻啃骨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堅持不懈,攻堅克難,善作善成。
英譯:For complex and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problems that have lingered for a long time, we must persevere and solve them one by one,till all are addressed.
分析:在這句漢語表述中運用了三個動物的意象,這三個動物是漢語文化中常用來喻指恒心毅力的代表,但在英語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所以英譯文只將名詞“恒勁”“韌勁”和“拼勁”譯了出來。可見有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具有不可譯性。出于交際的目的,對于這些具有不可譯性的特色詞匯,譯者選擇了省譯,既然已經傳達出了主要的信息,那么處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意象也就可以為交際作出犧牲。
例5:我說,我在這里跟大家語重心長囑咐,要操這點心,家里那點事有時不經意可能就溜過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漸,不要護犢子。
英譯:I said, you must be constantly on the alert for signs of possible wrongdoing by family members, and nip the vice in the bud. Do not try to hide your children's wrongdoing;do not assume they can easily get away with it.
分析:“護犢子”的原意是指動物保護自己的幼崽不受其它動物的傷害,但用在人的身上就具有貶義的意味,能形象地表達出“偏袒”之意。在這篇政治文獻中這一口語化特色詞語的使用能更突出、更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對此種行為的批判。英語譯文中也同樣采用了一種偏口語的翻譯,而沒有用favoritism這樣更為正式的詞匯。同時也沒有選擇直譯的翻譯策略,而是意譯成“hide childrens wrongdoing”。從交際維度看,這樣既能夠傳達出文化內涵,又保留了口語的語體風格。
交際是翻譯的目的所在。只有交際完成了,才能算是成功的翻譯。因此,交際維是三維中的終極目標。譯者可以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實現交際的目的。“舍形取意”的意譯法也是最為常見的。如例6、例7所示:
例6: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英譯:In every aspect of our work, we should address both major and minor problems and both major and minor aspects of a problem, while focusing on major issues and major aspects of a problem. Different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undifferentiated measures.
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俗語,比喻做事不分輕重緩急,不能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用統一的解決辦法。但由于英語語境中沒有類似的表達,如果選擇直譯,將“眉毛”“胡子”全部譯出來,就會給外國讀者造成困擾,因此選擇了意譯的翻譯策略。類似的用法還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神龍見首不見尾”等。
例7:問責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憐憫之心,要“較真”“叫板”,發揮震懾效應。
英譯:When enforcing accountability we cannot be affected by personal feelings or show leniency, but rather, be thorough in methods and determined in action so as to prevent corruption.
分析:“較真”和“叫板”在漢語中都具有貶義的意味,分別指“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頑固態度”和“故意找茬、作對”,這里的用法一反常態,貶義詞的褒義用法,在該語境中凸顯了詞匯的感染力,強調突出了要用錙銖必較的態度對待政治工作。在英語中,由于沒有相對應的用法,更沒有用貶詞褒用的手法,選擇直譯的方法表達了“在方法和行動上以堅決的態度工作”。
三、譯者如何利用生態翻譯學提升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質量
中國特色詞匯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是一個個文化縮影,也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捷徑。作為譯者,在從事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譯者應該了解翻譯的本質
關于翻譯的概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數量多達幾十余個,各有其理,從中抽離出的核心概念無非是語言之間的轉化。不過,正如生態翻譯學所強調的,翻譯不應該局限于語言,而應該擴展至文化層面。如果為了交際而犧牲了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就會折損源語的文化色彩,也使源語文化自降身份,不得不為了傳播犧牲自己的精髓,這與翻譯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譯者不應一味選擇歸化的翻譯策略,也要注意讓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特色詞匯內的文化內涵。
2.譯者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選擇
正如上文所提,王克非先生將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分為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兩類,此種分類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譯者應該根據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不同類型的材料分門別類,進行具體的細化,從而積累經驗,在以后的翻譯過程中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3.翻譯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吸納新知識的過程
現在所處的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大且傳播速度快,對翻譯行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譯者既要提升翻譯效率,翻譯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譯者不斷學習,以提升自己,滿足市場對職業技能的新要求。對于提升翻譯效率而言,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是兩大保證,翻譯工具的使用不但可以提升譯文的準確性和譯者的工作效率,還能節省成本,不失為譯員的最佳工作伙伴。而翻譯內容的與時俱進就要求譯員多了解社會實時新聞。
如最近在外交部記者會上,華春瑩對美國關于中國不實言論的評論“我看到了有關報道,我只想‘呵呵兩聲”。關于“呵呵”二字的文化內涵中國民眾都心領神會。那么這種網絡熱詞式的中國特色詞匯應該如何翻譯,外交部給出了標準答案:“I have seen the relevant reports and twitter. Hmm. How interesting.”這便是緊跟時代潮流與當今文化內涵翻譯的體現,也體現出翻譯不僅僅要實現交際的目的,更要進行文化的傳播,增強源語文化的影響力。
四、結語
生態翻譯學是具有交叉性的理論,將生態學與翻譯學進行了雜糅,旨在用“適者生存”的生態叢林法則促使譯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翻譯視為一個整體,以追求翻譯作品的整體性與可讀性,從而對翻譯的標準、方法、原則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更是如此,因為中國特色詞匯不僅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內涵信息,而且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所以無論是于文化傳播還是世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克非,王穎沖.論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6):89-92.
[2] 顧靜.透視美國新聞期刊對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J].上海翻譯,2005(1):58-59.
[3] 邢杰,甘露.文化外譯之中國特色詞匯:策略比較及影響因素[J].上海翻譯,2014(4):41.
[4] 黃海軍,馬可云.也談美國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采取的翻譯策略[J].上海翻譯,2007(3):52.
[5] 張潔,劉靜,朱荔芳.中國特色詞匯英文翻譯方法及策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7(3):112-11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