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 趙芝瑞
摘要:研究“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主要關注點在大學生班級建設上。在現有基礎上,將學生自主管理改革深入班級,打通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最后一公里”,由現在的少數學生參與變為“全員參與”。特別是注重班級建設,按照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變過去學生組織牽引模式為人人參與、人人發力、人人驅動的自主管理模式。再在班級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學生公寓管理打破學院、年級建制,實行完全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索公寓學生自主管理組織,充分發揮朋輩互動、自我管理的作用,營造人人參與、人人是主人翁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高校學生 自主管理 班級建設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29-02
在現有基礎上,將學生自主管理改革深入班級,打通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最后一公里”,由現在的少數學生參與變為“全員參與”。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自中世紀以來,學生權利就得到了較高的承認度,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因此國外學生自主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都比較早。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23年出版的《大學的理念》和1977年出版的《什么是教育》這兩本著作中都談及關于大學生自主管理。不但理論研究不少,實踐的實例也很多。而且,國外,尤其是歐美很多高校的硬件設施、師資配備完全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基礎教育中突出學生的獨立自主教育,因此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基礎扎實,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國內,我們一直堅持“學生為本”理念,但在落實過程中,卻困難重重。我們的基礎教育強化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學生的獨立自主,這就導致學生進入高校后缺乏自主管理的能力,許多本該學生獨立自主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監督,甚至是包辦。對學生完全放手,教師、學生都不適應,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完全包辦本該由學生個體完成的事情,就不能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基于此,研究加強學生的自主管理顯得十分迫切。目前,國內對于學生自主管理的研究對象較多地集中在中小學,對于大學生的自主管理研究較少,且都是分散式的研究成果,還沒有系統性、集中式的研究與實踐。能夠找到的理論研究內容多些,但具體研究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實際案例很少。兩個理論成果論述大學生自主管理內容較集中:蔣國勇在2007年出版了《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從目標與內容、原則與方法、實現模式等方面作了概述。大連理工大學文雋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對此問題做了一定的研究。現狀下,如何推動學生的全員參與、自主參與、積極參與?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作用如何進一步發揮?輔導員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力爭通過對陜內外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現狀的研究,找出高校扎實推進學生自主管理的新路子、新對策。
二、研究的意義
在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背景下,堅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研究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關注和研究,推進學生自主管理,進一步突出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活動的自主性,能夠有效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地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1.能夠有效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
及早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提高其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使其獲得更全面的發展。這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面臨的現實情況是,本科生、研究生步入社會后,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自視甚高,而實際能力甚差;眼高手低,用人單位不滿意;怕吃苦、功利性強、愛攀比待遇,而不愿付出;主動性不夠、嫉妒心強、合作精神差;心理不健康,稍不順意,即懷疑領導、同事,甚至抑郁、極端。
2.能夠解決管理中的一些突出矛盾
許多高校,尤其是省屬高校不同程度地面臨如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學生思想教育落不實等問題。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增加人員,而是要改變管理方式。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可以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找到一個有力的抓手,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學生由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轉變,也有利于消除學生心理不適,減少抵觸情緒,形成良好習慣。
3.促進學生自主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高校在現有條件下,促進學生自主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示范和思路。能夠在朋輩互動、自我展示、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消除學生心理、就業、情感、學業等方面的困惑。能夠真正地將輔導員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退居幕后,做好指導和調度,有更多的時間深入研究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提升育人水平。
三、基本模式構建
主要從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工作體系、運行機制、保障措施、班級建設幾方面展開研究。
1.工作體系
成立校學生自主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相關校領導任組長,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作為成員;完善校、院、班三級學生自主管理組織;健全學生社團和各類學生組織的自主管理功能;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發揮黨團組織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2.運行機制
主要從領導和指導機制、信息交流與反饋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開展研究。
3.保障措施
制訂并實施大學生“第二課堂”學分制方案,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加強辦公、經費等方面條件的保障。
4.班級建設
將學校每個班級學生按照興趣、愛好、特長等分為5個左右互助小組,每組10人左右,組織開展相關學習生活活動。實行班級班長周值班制度,用特色口號命名班級,每班獨創特色班徽、班歌、班風等。充分調動班級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班級所有事務有人做,所有學生有事做,人人成為班級的主體和主人,人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級的自我管理必須是全員參與,讓每名學生在班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有歸屬感,從班級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建設著手,打造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學習園地;在日常管理、第二課堂活動、獎助評等內容上將自主管理做細做精,將輔導員、班主任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更精細化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實現學生搭臺、學生唱戲、老師觀摩、共同總結、逐步提升這樣的局面。
四、結語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發展人、完善人,推動大學生自主管理育人模式,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突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要求,是鼓勵和支持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具體舉措。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學生作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首位,就是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去開展工作。因此,自主管理的最高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成長成才為中心。這個理念實際上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理念,自主管理就是體現這一理念的一種工作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蔣秀明,潘永華.一流大學生培養工作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
[3]曹雁.基于人際關系的知識共享敵意行為治理對策研究[J].領導科學,2019(4).
[4]蔣國勇.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