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隨著社會工作職業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社會工作職業。但是,就社會工作從業現狀來看,還存在職業的專業化程度低、職業尊嚴不高、人才流失嚴重、職業制度不完善和本土化不足等問題。任何職業的本土化、專業化都離不開修養的道德支撐。從中國本土的社會文化環境出發,挖掘社會工作者修養的內涵,提出社會工作者修養提升的路徑,使社會工作者自覺地將一定職業道德要求內化為個人修養,從而形成行業自律。
關鍵詞:本土化視角 修養 社會工作職業化 社會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67-02
十八大以來,在民政部牽頭下,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向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但符合本土社會工作職業現狀的職業倫理尚未形成,社會工作者修養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外在環境的推動,也離不開社會工作者自身修養的提升。
一、問題的提出:社會工作者的良好修養是職業化發展的基礎
目前的社會工作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社會工作職業體系及相應的職業倫理理論,社會工作從業門檻低,導致社會工作從業還存在很多問題。縱觀社會工作發展歷程,社會工作一直靠著利他主義的專業精神開展工作,但卻未達到有效、高效的專業水準,職業的專業化程度低、職業尊嚴不高、人才流失嚴重、職業制度不完善和本土化不足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職業化的深入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宏觀政策的引導、法律制度的設計、職業崗位與人才激勵機制的完善,更需要社會工作者自我發力,提高自身職業修養。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不僅是社會工作者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社會工作者修養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職業倫理的完善還有待更長的實務積累,以及相關部門的職業倫理規范設計。在當下職業發展初期,向社會工作從業者倡導職業修養才是首要之義,社會工作的發展必須以社會工作者自身修養的提高為基礎。
二、社會工作者修養的內涵
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治國平天下,修身置于首位,對于個人修養的重視可見一斑。修養,原意為農業的耕作、培養,后來引申為人類社會的教化、修習,以培養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儒家對于修養一詞有著豐富的闡釋,強調修養的內在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養的外化過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者的統一,就是“內圣外王”的修養的整個過程,但是長期以來重道德輕知識也導致了我國古代科學知識發展的滯后。
近現代以來,人們逐漸開始用更客觀、更理智的眼光去認識孔子修身之道,更加注重個人修養的知識層面,大力發展修身教育觀。北大的著名校長蔡元培先生,在他任教育總長期間就力主加強 “修身”,強調“修身,德育也,而以美育及世界觀參之”。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先生也非常重視道德教育的修身功能,認為應將“修身”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
民國時期最早引入與研究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學家——言心哲,就明確提出過社會工作者的修養。他在《現代社會事業》中明確表示修養是一個社會事業人才應具備的普通資格,并提出了社會事業者在修養中應有的六點素質,即同情心、熱心、忍耐、廉潔、勤勞和創新。言先生提出的社會工作者修養可以說是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但是,對社會化工作者的修養沒有做具體的闡述。筆者認為基于職業化發展和本土化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對社會工作者的修養做更進一步的說明。現代社會下,社會工作者的修養則是指從事社會工作事業,為了培養自身職業所需要的職業操守而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包括社會工作者的政治方向、格局、專業知識與能力,也包括良好的個人特質、心理素質修養、身體素質及行為習慣。與其他職業修養一樣,社會工作職業修養的提升一方面靠他律,即社會的培養和組織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決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即自我修養,兩個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三、社會工作者修養提升的路徑:自律與他律
綜合古今中西社會工作文化,將本土化的時代要求與傳統優秀文化的修養方法結合起來,從自律和他律兩個角度分析提升社會工作者修養的路徑。
(一)自律:講政治、講格局、講專業、講生活
自律強調社會工作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認知、反思、踐行,提升自我修養。結合當下社會工作實踐,從講政治、講格局、講專業、講生活四個方面去踐行提升,總結為社工“四講”。
1.講政治
政治覺悟是一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基本認知,把握政治方向,對社會問題敏感體察,深入研究,尋求社會問題的合理有效解決。作為政府購買下的基層服務提供者,應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推動專業社會工作在新時期發揮重要作用,以人民美好需要為動力,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講格局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舶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相對較短,還有很多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因此,社會工作者應主動融入世界的社會工作隊伍,加強國際視野,關注世界社會工作研究方向,聆聽世界的聲音,在交流中促進專業發展。同時,社會工作者也應懷揣偉大抱負,未來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宣傳我國的社會工作。
3.講專業
在專業性上,社會工作者應秉持深耕、細作、協同、發展理念,即通過多年的專業領域深入學習,協同多部門合作,整合社會資源,精準提供服務。儒家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同時強調自我反省。社會工作在發展專業性方面,應保持自我反省,時常向自己詢問:自我的不足、理論的欠缺、實踐的困惑等。
4.講生活
社會工作是為人提供服務的工作,講求情感關懷與精神慰藉。當面臨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服務對象時,社會工作者既要懂得如何幫助服務對象處理問題、梳理情緒,也要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心態。社會工作者可以成立興趣小組,培養廣泛的愛好,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鍛煉身心,提高工作效率。
(二)他律:慎獨兼聽
要提高整個社會工作隊伍的修養,不僅需要社會工作者的自律,來自社會和組織的教育同樣有必要。
1.慎獨
為幫助道德主體修養的完善,儒家修身觀特別強調,個人在獨自居處無人看見的時候,也能自覺嚴于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的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自身。社會和組織要做到的就是通過對社會工作者硬性要求的提高,提高整個社會工作隊伍的準入水平。例如,社會和組織可以提高社會工作入職門檻,對于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技術進行考核,以督促社會工作者提升自身修養。
2.兼聽
兼聽則明,因為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社會工作者需要傾聽外界的批評和道德評價。將職業道德修養評價納入社會工作者績效考核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職業修養的行為規范,接受來自社區、服務對象和機構的評估和監督。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行為善惡判斷的標準是看其職業行為是否有利于服務對象的利益,是否符合機構的要求,只有通過道德修養評價才能深入人心,使社會工作者自覺提升自我修養,棄惡揚善,明辨是非。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7.
[2]張金桃.儒家修身觀及其現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323-327.
[3]王玨.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工作者的道德修養[J].天府新論,2008(S1):215-216.
[4]龔國龍.儒家“內圣外王”與我國當代公務員德性修養[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2.
[5]張禎.言心哲社會工作理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7.
[6]羅肖泉.關于中國社會工作職業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倫理學研究,2009(2):34-38.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