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產業結構和消費的升級,依托于“互聯網+”產生的物流業作為新興行業,同樣要緊跟時代潮流,推陳出新,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物流業中,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基于國家政策、行業環境和企業本身三個維度的研究背景,通過實證分析,探究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機制,有助于企業的發展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同時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物流業 信息技術 財務績效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73-02
本文梳理了國內外對于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影響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信息技術、物流業和各財務績效指標的概念界定,并論述了物流業上市公司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根據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基本介紹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1)國家政策角度
2014年《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中指出,物流業將運輸、倉儲、貨代和信息等產業相融合,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建設性作用[1];2015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跨區域、跨行業的物流信息平臺以及“互聯網+高效物流”,促進智能倉儲體系的建設[2]。
(2)行業環境方面
信息技術的投入使得物流企業繁雜的信息經過互聯網的處理成為可視化過程。但世界銀行《2018聯接以競爭:全球經濟中的貿易物流報告》中指出,我國物流績效排名位居全球第26位,處于中等發展中國家水平,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不斷推廣中存在著效率低的問題。
(3)企業發展方面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物流公司普遍致力于將信息技術投入并廣泛應用在物流活動、企業管理等各個生產環節當中。其次,信息技術的投入,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企業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投入使公司實現利潤最大化,近年來成為企業經營管理者較關注的問題之一。
從這三個角度著手,選取信息技術投入和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兩者關系,并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2.研究意義
(1)學術價值
由于本文所有數據來自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便于進行重復驗證。因此,該領域的其他研究者可以參照本文相關實證數據,方便其日后研究,繼續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2)應用價值
一方面,對企業來說,本文針對研究結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能夠幫助企業合理投入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化改革,最終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另一方面,對政府來說,有助于其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統籌規劃政策,加快建設,形成統一化、標準化的管理信息系統。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1.國外研究現狀
King Lun Choy等(2014)從物流企業效率的角度研究了香港和珠江三角地區信息技術對物流產業績效的影響;Ramanathan(2010)指出物流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多種標準程序和用戶評價體系進行編寫,反饋客戶評價分數等信息,并不斷進行調整,盡可能滿足用戶需求,提升整體的服務水平,實現企業良性發展。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信息技術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實證研究也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金融業和零售業,涉及物流行業很少,具體表現如下:
張中強(2012)通過問卷調查實證研究淮海地區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投入對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績效與信息技術規模、處理能力、使用頻率和網絡能力均正相關,且績效與網絡能力的關聯度最高;田源(2011)以大物流(MF)理論為依據,分析影響物流效率的因素并得出相應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提出提高物流效率的措施,結果表明降低物流投入量,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是提升物流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wind數據庫等網絡資源,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分類、梳理,總結國內外研究現狀,為本項目的課題選擇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實證研究法
以物流業上市公司2016—2018年相關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采用SPSS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實證檢驗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得出結果并分析。
3.數據統計法
主要運用Excel、SPSS等軟件對財務數據進行處理,定量分析,同時綜合運用管理信息系統、物流學、財務管理等理論技術與工具,進行科學研究。
(四)創新點和不足
1.創新點
本次研究的創新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史料的創新突破
類似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行業,以及制造業、金融業和零售業等其他行業,涉及物流行業的很少。本次研究豐富了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行業的財務績效影響的研究,將對物流行業信息技術投入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2)數據的可靠客觀
本研究數據來自公司年報,避免了問卷調查搜集數據的主觀性。
(3)指標的綜合科學
本研究克服采用單一指標的偏差和局限,提高了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2.不足
一方面,本研究研發支出合計缺少子明細,很難進一步量化信息技術投入金額。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而許多公司財務報表上并沒有詳細的關于軟硬件、信息技術投入的數據。因此,樣本排除量比較大,樣本量可能較小。
二、理論概念基礎
(一)信息技術
國際組織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針對信息的采集、描述、處理、保護、傳輸、交流、表示、管理、組織、存儲、和補救而采用的系統和工具的規范、設計及其開發[3]。信息技術不僅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征——技術性,還具有信息性,包括普遍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等特點。
隨著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中的應用,企業經營模式及理念得以創新,使現代物流系統的業務效率越來越快、安全性及服務水平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高,物流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二)物流業
我國標準物流術語2006年將其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4]。這一定義重點強調了物流包括的一系列具體的活動。物流業作為復合型服務業,其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占其總量的85%。
通過對信息技術和物流業等基本術語進行概念界定,可見物流的功能多種多樣,影響物流業的發展因素也是五花八門,如管理策略、方法制度、人才招聘與善用,信息技術運用等??梢哉f,信息技術的運用對物流企業的影響日益擴大且兩者相互促進。
(三)財務績效評價指標
企業的財務績效與該企業的組織架構密不可分。隨著企業組織形態的變化,企業績效的衡量也有了多角度的發展。簡而言之,本文從下列四個方面闡述財務績效: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取利潤的能力,通常表現為一定時期內企業收益數額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本文使用凈資產收益率來測量盈利能力。
2.償債能力
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利用資產對其承受的短期和長期債務所能進行本金和利息的償還,展現了企業的運營健康水平、抵御市場變動風險的能力。本文使用速動比率來測量償債能力。
3.營運能力
營運能力是指企業的經營運行能力,即企業運用各項資產以賺取利潤的能力。本文使用總資產周轉率來測量營運能力。
4.發展能力
發展能力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使收益達到最大化,是企業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的潛在能力。本文使用凈利潤增長率來測量發展能力。
三、我國物流業現狀分析
(一)物流業上市公司發展現狀
1.政策支持下發展迅速
2014年,國務院有關文件明確了物流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促進了物流業的飛速發展;2015年,國家各部門針對現階段物流業出現的問題,密切協作共同解決制約物流業發展的問題,為物流業的發展營造了適宜的環境。
首先,在國家發展倡議實施背景下,一大批物流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安家”,形成了新的物流業布局,促使全國現代物流工作有了新的運行機制,改善了物流業發展環境。其次,我國物流企業進入全面創新時代,不僅加快發展傳統的物流模式,而且加大了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投資,致力于其在物流行業的推廣和應用。
2.發展較快但有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
(1)物流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缺乏市場競爭力
我國物流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各部分聯系不緊密,物流企業規模較小,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2)第三方物流企業加速崛起,但服務存在局限性
雖然第三方物流企業加速崛起,但是大部分企業局限于傳統物流服務,只有極少數企業提供國際化綜合物流服務。物流各個環節仍處于獨立狀態,沒有成為利潤的第三源泉,且流通費用在成本中的比重仍居高不下??梢哉f,物流業發展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狀態。
(3)對電子商務物流缺乏重視,制約行業發展
電子商務物流可以極大地提高物流業管理水平和產業效益,但整個行業都對電子商務物流缺乏重視,這極大地制約了行業的現代化發展。
(4)復雜多變的行業環境下,需大量管理人才
我國物流行業正處于初級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行業環境,我國仍需要大量的專業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物流行業發展。
3.2018年行業總收入與社會總額平穩增長
國家郵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物流業總收入10.1萬億元,對比上年增長14.5%,相比上年增速提高3%。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在2018年達到283.1萬億元,同比增長6.4%,相比上年增速下降0.2%。從各季度來看,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62.4萬億元,同比增長7.2%;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131.1萬億元,同比增長6.9%;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額204.1萬億元,同比增長6.7%??梢姡鐣锪骺傤~全年增長率雖然有所下降,但物流業總收入及社會物流總額一直平穩增長。
(二)物流業上市公司信息技術投資現狀
現代物流行業中應用較廣泛的信息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自動識別技術、數據采集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等。目前我國現代物流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現代物流業的健康、穩定、高效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推動了我國物流業的大跨步發展。然而,統計顯示,我國只有極少數企業引進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大部分企業還在沿用傳統的物流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5]。
四、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擇
1.樣本選擇
物流業主要由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等多個行業整合[6]。其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占物流業總量的85%。選取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的114家上市公司2016—2018年數據,剔除樣本為零的數據,最終為52個統計量。
2.自變量選擇
通過文獻搜索發現,目前學者對信息技術投入金額的計量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7]。不同學者對信息技術投入的計量方式觀點不一,但大致上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技術的軟硬件及人員投資。
有學者的研究將信息技術研發投入數量以本科以上學歷水平的員工數作為自變量[8]。認為知識水平影響人員能力,教育程度越高,研究和創新能力越高。但信息技術研究人員的計量沒有統一的標準,且數據難以獲得。因此,本文將信息技術投入一部分歸為電子設備減去折舊后的賬面凈值,另一部分是信息技術的研發投入。
但在財務報表中,上市公司對于研發支出的披露中缺少子明細。然而,就物流業而言,信息技術是利用現代通信技術進行信息采集、加工、存儲,以及相關產品制造、信息服務、技術開發的手段,它貫穿于整個物流活動。因此,本文將物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研發支出合計表示為信息技術研發投入的金額。
綜上所述,本文自變量的選擇,在財務報表中分別體現為上市公司“固定資產—電子設備賬面凈值”和“研發支出合計”。
3.因變量選擇
結合之前的定義及理論,研究中各個變量符號和計量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及實證分析
本次研究利用SPSS對研究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1.模型一
模型一:假設自變量對因變量存在正相關,并檢驗信息技術投入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1)擬合度:R=0.333,R?=0.111,擬合度較差,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為11.1%。
(2)顯著性:F=1.463,Sig=0.228>0.05,不夠顯著。
(3)共線性:VIF<10,共線性小。
所以假設1未通過。
Y1=(0.001)X1+(7.006E-06)X2+(0.069)CS+(0.000)ES+0.079
2.模型二
模型二:假設自變量對因變量存在正相關,并檢驗信息技術投入對企業償債能力的影響。
(1)擬合度:R=0.690,R?=0.476,擬合度較好,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為47.6%。
(2)顯著性:F=10.667,Sig=0.000<0.05,顯著性強。
(3)共線性:VIF<10,共線性小。
所以假設2通過。
Y2=(0.002)X1+(-0.003)X2+(-3.081)CS+(0.000)ES+2.462
3.模型三
模型三:假設自變量對因變量存在正相關,并檢驗信息技術投入對企業營運能力的影響。
(1)擬合度:R=0.309,R?=0.095,擬合度較差,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為9.5%。
(2)顯著性:F=1.240,Sig=0.307>0.05,不夠顯著。
(3)共線性:VIF<10,共線性小。
所以假設3未通過。
Y3=(0.000)X1+(0.000)X2+(0.025)CS+(-5.073E-005)ES+0.085
4.模型四
模型四:假設自變量對因變量存在正相關,并檢驗信息技術投入對企業發展能力的影響。
(1)擬合度:R=0.249,R?=0.062,擬合度較差,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為6.2%。
(2)顯著性:F=0.774,Sig=0.548>0.05,不夠顯著。
(3)共線性:VIF<10,共線性小。
所以假設4未通過。
Y4=(0.002)X1+(0.013)X2+(9.875)CS+(-0.004)ES+-4.010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假設一未通過,信息技術對物流企業盈利能力沒有顯著影響
企業信息技術投入初期,一方面,由于技術開發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該工程投入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投入會導致企業成本偏高,最終反映在財務報表中的盈利能力相關指數不能達到理想狀態。
此外,物流企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多各自分工,內部資源信息共享程度低,未能對相關信息技術做到充分利用。資源的利用率低,也會使企業總成本相對變高,最終信息技術投入未能帶來凈資產收益率的增長。
2.假設二通過,信息技術對物流企業償債能力有顯著影響
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軟硬件投資對償債能力有正向影響,而技術研發和資產負債率對償債能力有負相關。首先,由于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在于企業現金流動是否充足。因此,企業內部對信息技術研發投入比例偏高,則會占據大部分流動資金,使企業償債能力降低。其次,研究結果顯示對軟硬件這一類信息技術適當投資,會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產生一定的收益,說明這一類投資對于提高物流企業效率、提高收益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適當加強軟硬件設備方面的信息技術投入。
3.假設三未通過,信息技術對物流企業營運能力沒有顯著影響
企業在進行信息技術投入的同時,也會增大無形資產,部分無形資產進行了資本化,企業總資產數額增大。并且,信息技術投入可能會使企業銷售收入增加,兩者相比時,對企業營運能力造成的影響可能并不顯著。
因此,企業應該盡量增大信息技術投入對銷售收入增加影響,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入,使得信息技術投入“物超所值”。同時,應正確測量電子設備折舊程度,避免對電子設備凈值的計量。
4.假設四未通過,信息技術對物流企業發展能力沒有顯著影響
目前,國內大多數物流企業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物流附加值,現有信息技術體系仍不是很完善。因此,企業會計計量的凈利潤增值凈額較少,故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企業發展能力并不存在顯著影響。
因此,提高物流企業發展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物流企業更應該著重于提供本企業的差異化服務,利用信息技術增加企業的附加價值,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
(二)建議
1.政府角度
(1)行業相關政策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改善相關政策,制定適宜我國國情的行政管理制度,但要避免政府過度干預,確保在物流行業自由發展的同時打造一個健康、穩定、積極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通常在物流業發達的國家,行業協會都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加坡航空貨運業協會。因此,我國也可以適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讓行業協會帶動整個物流業的發展,并促進物流行業的結構調整。
(2)信息系統體系
政府還需要加快交通方式上的信息技術運用,構建信息系統體系。無論在公路、航空還是海運上,都要鼓勵相關行業研發和應用信息系統技術,進一步為物流業的發展鋪墊道路。政府在這些立體化信息系統方面的投入,有利于物流行業內各企業間形成標準化信息系統,有利于各企業間形成數據共享,進一步加快物流行業的發展。
2.企業角度
(1)信息技術與管理結合
信息技術投入應與企業戰略目標一致,因為物流信息技術應用覆蓋企業的各個部門,只有全員參與、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戰略目的??梢哉f,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促進了戰略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優化企業管理模式,促進物流企業改革創新。
(2)開發信息技術,統籌資源管理
雖然信息技術的研發投入存在時滯性,但信息技術是信息時代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因此,企業更要從長遠來判斷信息技術的效用和影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對市場進行細致充分的調查。結合行業特點、競爭環境、企業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條件,科學計算并作出企業信息技術投入預算和決策[9]。
(3)招聘和培養復合型人才
物流業發展中諸多問題阻礙了行業發展速度。招聘和培養一批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具有供應鏈管理思想及企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對企業信息化改革有重要意義[10]。
因此,在人才儲備方面,建議物流企業通過合理的薪酬制度及激勵體制吸引人才,同時給予高校一定的支持,加快高校對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培養。物流企業還應重視自身員工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提高員工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力,增加員工的信息化知識儲量。
(4)營銷渠道的創新與優化
營銷渠道的不斷創新與優化是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首先,企業應建立標準化信息系統,管理渠道伙伴關系;整合渠道信息,促進渠道伙伴形成戰略聯盟關系。其次,加強渠道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共享渠道間信息,使信息得到最優化使用。最后,充分規劃水陸空運輸方式,為客戶提供最大化服務。如果能建立標準化信息系統,則可以更好地促進信息溝通與交流,使信息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六、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論述,可以發現,信息技術的投入不一定會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在信息發展的大環境下,尤其是物流業上市公司,更需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開展相應業務。企業內部進行適當的信息技術投資,一定程度上會為企業帶來收益,提高效率。結合現狀,一方面政府要適當干預,促進行業形成標準化信息系統,推進整體行業效率和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強內部和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并加快人才培養,進行科學的戰略管理和規劃。
考慮到目前本組研究尚有不足之處,以后的研究可以對此繼續深化,一是對于信息技術投入的金額進行更加細致的量化;二是盡可能增加樣本量,使研究結果更加精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DB/EL].(2014-09-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10/04/content_9120.htm.
[2]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DB/EL].(2015-07-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3]蔣一波.信息技術投資對零售業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4]孫寶權,李鶴.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電商物流發展對策探析:以大連金普新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為例[J].才智,2019(4):226+228.
[5]蒙超峰.物流業發展方興未艾[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2(4):44-46.
[6]金炳秀,李貞.物流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10,29(13):47-55+57.
[7]徐波.我國物流業上市公司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國際商務研究,2001(2):36-39.
[8]姚英.信息技術投入對物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以物流業上市公司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2016(9).
[9]陳群.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變革的作用機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10]周華.IT投資、IT人力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福建王程學院學報,2011(3):285-288+30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