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龍
摘要:西藏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在2009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它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包括語言、服飾、飲食、手工藝、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等,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邊境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運用田野調查方法,近距離觀察瓊林村的發展現狀,挖掘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再針對性地平衡和解決,是瓊林村乃至珞巴族特色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瓊林村 珞巴族 特色村寨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106-02
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瓊林村的珞巴民族特色文化,不僅屬于南伊珞巴民族鄉這個地區乃至整個西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
一、基本情況
瓊林村位于米林縣南伊鄉以南7公里處,與印占區馬尼崗接壤,是人口較少民族珞巴族聚居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有珞巴族人從珞瑜地區翻山越嶺遷移至現在的瓊林村生活居住。民族的聚居使瓊林村的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和與眾不同,在語言、信仰、服飾、道德、藝術等方面尤為突出。
二、民族文化情況
瓊林村傳統的服飾、飲食等蘊含了珞巴族特有的文化,時至今日,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還保持著特有的民族文化。
1.傳統服飾文化
瓊林村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傳統民族服飾:
女性上衣。過去使用羊毛染色織成,現今用布料縫制。
女性腳套。用布帶捆綁于小腿部位,防止蚊蟲叮咬。
傳統防身武器。傳統防身以及打獵用的長刀、短刀、小刀、弓箭和箭筒等。
女性筒裙。珞巴語叫覺崩,使用羊毛染色織成,長過膝蓋。
傳統配飾。小牛皮做的腰帶,因為小牛皮軟,輕。
傳統佩飾有:
女性佩戴的綠松石項鏈。由環形綠松石和圓形綠松石串成。
女性佩戴的紅珊瑚項鏈、白珠項鏈、藍珠項鏈。
背飾,中間連有一個圓錐凸起圓片的綠松石項鏈,有手掌大小,掛于后背,表示是一個太陽。
腳環,就是在腳裸系一個鈴鐺。
2.傳統飲食文化
在飲食上,瓊林村特產的原材料和獨有的烹飪技術使他們的菜肴別具風味。除去瓊林村村民日常食用的糌粑、青稞餅、酥油茶外,瓊林村的傳統菜肴有:
菌類。比如松茸和青岡菌(生長于青岡樹下)等,還有香菜、辣椒,相拌生吃。
臭奶渣湯。先把曲渣(放出來在桶里自己發酵,直到有臭味)曬干,然后將曲渣干放鍋里加點水攪拌均勻熬得差不多,把味道都煮出來后,放糌粑,然后放辣椒、木耳。
南伊河的魚。原材料是無磷魚、胡須魚,可以烤、煮、炸,家里一般弄成湯,將魚切成一塊一塊,然后放電飯鍋里面,加調料(鹽巴、大蒜、香菜、香蔥),放冷水。
杰噠。從豬肚子里單獨取出來的一塊油,曬干,變硬后取下,將油邊邊的一塊膜撕掉后切成一塊塊碎碎的,然后放石鼓里搗碎(不搗碎也行),炸了以后塞入糌粑、紅糖粉(將紅糖磨成末),也可以放白糖,揉成團,然后拿棒子串起來,放火爐里用火烤著吃。
瓊林村村民敢于創新,飲食文化健康多元,但與其他地方相比又是獨特唯一的,是其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傳統手工業
瓊林村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業就是他們的織布制作技藝和竹編技藝,是他們的祖先與自然長期相處的智慧產物。
織布技藝。把“達諾”“郎蒂”等植物的皮剝下來,曬干后舂成絲狀,摻入爐灰煮若干小時除去膠質,曬干,搓成線后上色。上色的染料有黑色、黃色,分別是用礦泥和核桃皮混合、咖喱根汁液制成,最后以線織布[1]。
竹編技藝。原材料就是山上的竹子,在兩公里外的山上砍伐,并在山上整理,修砍成篾條再拉回家中加工,需要晾曬幾日,保證不開裂。如果長時間不用,就放在水中浸泡幾日,恢復柔軟再編織。竹器從小到大有多種類型,用途廣泛。
4.其他傳統文化
瓊林村的祖先用智慧和生命為后代留下了諸多寶藏,也書寫了一個個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是珞巴族的始祖傳說。
阿巴達尼是珞巴族傳說中的始祖,阿巴是祖先、父親的意思,達尼是名字。傳說天父月亮(麥冬冬德)與地母太陽(色京京德)有一個孫子東日,東日生了阿巴達尼和阿巴達洛,分別是珞巴族和藏族的祖先。阿巴達尼有三個兒子,成家后向外遷移,分別遷移到今天的德根地區、墨脫地區、瑪尼崗及其以南地區等。二兒子博噶爾就是今天瓊林村珞巴族人的祖先,建立了博噶爾部落[2]。
瓊林村的民間故事也多與阿巴達尼相關,用珞巴語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塑造阿巴達尼勇敢、勤勞、機智的形象,也是瓊林村信仰祖先的一種體現。瓊林村村民以萬物有靈信仰為主,有部分村民信仰藏傳佛教。主要體現為山神崇拜,又有萬物神靈的替身——巫師,保護信仰它們的村民或懲罰褻瀆它們的村民。
瓊林村傳統文化復雜多樣,是瓊林村民族經過長期發展,適應該地區生存的結果,具有鮮明的特點。但是,瓊林村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
三、保護與發展情況
1.服飾的審美價值和財富價值發生轉變
瓊林村的民族服飾已經放入了不常開放的民族文化館、村民家中容易遺忘的角落,失去了它的使用性,只有在節日、活動時期,村民才會穿上他們家中的民族服飾,表演歌舞。
2.傳統飲食文化被替代
飲食上,瓊林村人受到內地菜系的影響,其中以川菜的影響最大。村子附近有許多川菜館,村民們在干農活、聚會時經常點川菜館的外賣,比如雞、蝦、涼菜等。
3.手工業失去存續條件
瓊林村織布技藝傳承目前由政府組織,有國家的補助,在離瓊林村不遠的才召村有集體作坊。政府雖然號召學習傳統服飾編織,但是由于太復雜、困難,時間、精力的投入遠沒有其他產業、工作帶來的利潤高,已經沒人愿意去學習了。
村子的傳統竹編戶現在已經不打算傳承竹編技術給下一代了,自己本身也不再從事竹編,因為原材料獲取困難,竹編步驟繁雜。
4.本民族語言流失和巫術傳承斷絕
瓊林村內的老人還能將珞巴族的始祖傳說較為清楚地講述出來,但是村內的年輕人從小就接受現代教育,很少聽到老人講故事,甚少人記得始祖傳說的內容。瓊林村年輕一代大多數講藏語或者漢語,珞巴語很多已經不會講了。瓊林村的紐布已經去世了,她沒有把紐布傳承給下一代,她的女兒也只能算是懂得巫術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紐布。
綜上所述,瓊林村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因此,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考慮,制定相應的措施,挽回近些年來瓊林村逐漸“遺忘”的民族文化。
四、對策與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范圍與規模不斷擴大,凸顯出政策制定本身的不足。建議規范政策主體及其地位與職責,明確保護標準,完善保護措施,轉變保護理念,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促進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1.與旅游開發相結合
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與旅游結合起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保護的途徑與方式,只有讓二者互動起來,才能實現雙贏[3]。瓊林村的旅游產業已經經營好多年了,與旅游公司的合作也使村民獲得了利益。但是,瓊林村和旅游公司并沒有很好地把瓊林村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村民們應該改變把服飾展覽在民族文化館,小吃攤銷售普通小吃的經營模式。村民們可以在南伊溝景區對外開放的時候,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吸引游客的目光。瓊林村的小吃店應該制作本民族的特產小吃,體現瓊林村的飲食文化。
2.將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與當地干部的政績評估相結合
當地干部為了追求自己的政績,在為村寨發展貢獻自己的勤勞智慧時,容易忽視村寨賴以發展的特色民族文化。應要求當地干部平衡村寨的現代化發展和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并將兩者的保護與發展情況結合到干部的政績評估中,促使當地干部認真對待村寨的特色民族文化,不會在發展瓊林村的時候忽視、破壞其傳統民族文化。
3.與國家發展政策相結合
瓊林村是經國家民委批準的特色村寨,自身的條件也符合國家諸多發展政策,比如近些年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提好高鶩遠的目標”[4]。瓊林村也應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利用其邊境民族村寨的特殊地理優勢、民族文化資源,在民族村寨發展中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5]。
4.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可以在南伊溝當地的小學開設瓊林村珞巴族始祖傳說興趣班,聘請村內老人傳授相關知識。因為瓊林村珞巴族的始祖傳說是以珞巴族語言為媒介創作、傳播的,在講述時,也應該使用珞巴族的語言。這樣,不僅可以保護瓊林村珞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祖傳說,也可以保護瓊林村的珞巴語。瓊林村珞巴族的語言、始祖傳說與當地學校教育結合起來,不僅有助于瓊林村特色文化的保護,也有助于瓊林村人對自身歷史的正確認識,提高文化自信。
瓊林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它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應該以保護促進發展。拓寬思路,放開步伐,勇于創新,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瓊林村。
五、結語
瓊林村作為我國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是我國邊境線上的“特色村寨”,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斑斕的民族色彩、獨特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遵循黨的十九大指明的發展方向,去規劃設計和建設發展瓊林村。瓊林村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至今未受到足夠重視,而事實上問題凸顯,保護與發展已經迫在眉睫,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注釋:
①根據筆者在2018年7月至8月期間在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拍攝整理所得。
參考文獻:
[1]馬寧.門巴族珞巴族非遺保護及旅游開發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120.
[2]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部,《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珞巴族社會歷史調查(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5.
[3]吳文定.大扶貧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開發芻議:以貴州省黔南州為例[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
[4]精準扶貧[EB/OL].(2017-09-06).http://theory.people.com. cn/n1/2017/0906/c413700-29519521.html
[5]胡曼,周真剛.貴州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
[6]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01.html.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