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旭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展壯大,儒家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確處理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出發,研究二者融合的意義,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儒家文化 融合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210-02
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就倍受關注,在不同的時期,二者的相互關系也大不相同。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思想,儒家文化是國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實現現代化也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符合與時俱進的要求,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的融合至關重要。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關系,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零星傳入中國以后就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經歷了對立和融合兩個階段。
(一)對立階段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應該從20世紀20年代算起。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被視為拯救中國的重要選擇。當時,人們常常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相聯系,與儒家的政治理想相比較。但是當時封建君主專制剛剛被推翻不久,人們常把儒家文化與封建君主專制聯系在一起。因此為了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復辟,馬克思主義者把儒家文化作為批判聲討的直接切入點。然而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不可避免地招致儒家學者的反駁。因此,在當時的學術界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是對立的。
(二)由對立走向融合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斷完善和發展,有學者發現儒家的唯物論和辯證思維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相融通的。如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并沒有唯物論這個名詞,但是有一系列的以客觀實在為最高范疇的哲學家”。因此,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關系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進入了既沖突又互相融合的階段,由簡單的否定對立轉向了批判繼承。到了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總結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關系分為三種,對立說、并存說、融合說。近年來前兩種說法已經逐漸遠離我們的視野,融合說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在對世界的本原認識上具有共通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的關系看法上,融合說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二者能夠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前提是他們之間有共通性。在二者共通性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對世界本原的看法上,即物質和意識何為本原,人造萬物還是神造萬物。馬克思主義固然是唯物的,儒家文化自古也有唯物的傳統,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當屬荀子。荀子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自然的運行有它自己固有的規律,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改變,是自然決定人而不是人來決定自然。這是儒家樸素唯物思想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在對世界本原問題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具有共通性。
(二)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看法相似性
從儒家的政治文化主張方面對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進行分析,馬克思主義是追求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摒棄個人主義,個人要服從集體,個人只有融入社會中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儒家文化的政治追求是一種入世文化,也是追求個人為社會做貢獻。孔子在戰亂的年代,不畏艱辛周游列國十四年來推行自己的學說,這是儒家學者們積極入世的態度,只有自己融入社會,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因此,在人與社會的關系看法上,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具有相似性。
(三)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相通性
從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方面進行分析,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而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為“大同社會”,雖然在二者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和‘大同社會的具體內容方面不能直接進行比較,但二者內在的價值訴取向和最終目標都是要實現人的現實生命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是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兩種社會的實現途徑和價值訴求的具體表現方式不同。因此,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文化在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方面具有相通性。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向度和儒家文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對我國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時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儒家文化自身來講,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同時,儒家經典文化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儒家文化已經深深根植與國人的內心,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自然促進了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另外,儒家的處世哲學、社會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有許多互通的地方,二者可以相互借鑒和補充。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結合,可以為黨領導全國人民開拓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
(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可以引導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和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方面的探索,作為一種方向性的引導。同時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中西方哲學交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此外,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有利于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避免將馬克思主義片面化、教條化。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文化相融合,使二者統一成一種精神力量,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指導作用,探索出一個真正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自身發展的意義
1.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土壤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之因此能夠被國人所接受,并且進一步深入發展,是因為儒家文化為其提供了一種文化基礎,一種土壤式的文化底蘊。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大都是儒家學者,而且最早宣傳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一批學者也都具備儒家文化的氣質和品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它的思想精神也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精神和儒家精神。正是借助儒家文化的土壤馬克思主義才能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
2.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來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的深入發展必須重視從儒家文化中挖掘優秀積極的思想資源,把儒家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汲取對象,政治上汲取“以人為本”的理念,經濟上汲取“富民惠民”的思想,文化上汲取“和”文化思想,方法上汲取辯證思維并重視實踐。只有吸收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越來越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3.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是儒家文化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的融合對儒家文化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儒家文化現代化,是使儒家文化符合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在自身涵義的外延與轉型的過程。儒家文化實現現代化,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以及異化理論和人學思想對制度化的儒家文化、心性儒家文化和世俗化的儒家文化進行反思、批判、繼承與弘揚。這就要求儒家的政治思想、社會思想和古典哲學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要求,使儒家文化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反對二者相互聯系過程中的教條主義、絕對主義,反對儒家文化過時論這種錯誤思想,在充分考慮時代性和中國特色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基本原則。在革命過程中我們曾犯過教條主義錯誤,在思想的融合過程中同樣也要時刻提防教條主義和絕對主義錯誤,同時要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國國情。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儒家文化現代化的理論來源
用馬克思主義審視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現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儒家文化吸收融合馬克思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創新轉型的理論源泉。儒家文化現代化的創新轉型需要借助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先進文化才得能以實現,馬克思主義文化是儒家文化可以借助的先進文化。儒家文化要在不改變儒家精神實質的前提下,吸收馬克思主義中與自身相契合的部分,作為創新轉型的催化劑。因此,融合馬克思主義是儒家文化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對二者來說都是可能而且必要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發揮文化等精神力量對于堅定信念、鼓舞士氣、團結力量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新形勢、新變化,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也需要采用新方法和新途徑,這將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遲成勇.論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J].東方論壇,2015(4):18-26.
[2]孫鐵騎.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當代融通[J].理論探討,2013(4):50-55.
[3]董愛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與融合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4]邢笑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儒家文化底蘊[D].煙臺:魯東大學,2016.
[5]康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J].長白學刊,2013(6):11-1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