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慧
摘要:大學生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相輔相成,正所謂“有才有德”方能成為社會棟梁之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職責。傳統誠信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關乎社會公序良俗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承優秀德育文化的重要環節,本身的教育方式和內容至關重要。結合自身體會和當前大學生心理特點,探究如何將優秀的傳統誠信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拓展課堂教學內涵,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關鍵詞:心理特點 創新方式 教學互動 思想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237-02
“誠信,乃安身立命之根本”誠信文化的教育貫穿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整個歷史長河,無論是商鞅變法時的“立木為信”,還是季布為人的“一諾千金”,無不闡釋著誠信對個人、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傳統誠信文化教育關系到學生個人健康成長和社會誠信氛圍良性循環,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定當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古為今用,把傳統誠信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創新發展。
一、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培養誠信意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學階段是年輕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段,也是接觸新事物,開闊視野,樹立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過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理念。新時代需要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角,發揮科學研究的育人作用[1]。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主,要讓誠信文化的課堂變成學生“對口味”的課程,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校園里“喜聞樂見”的活動,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真正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學目標入手,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聽得懂”“喜歡聽”“愿意做”。
誠實守信是社會良性發展之根本,傳統誠信文化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部分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是學生上課不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甚至出現老師上面“辛苦”講課,學生下面“辛苦”聽課的尷尬局面。種種情況下,如果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真正地講好、落實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我們不僅要關注“考情”,更要關注“學情”,如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思想觀念、課堂需求是什么,需要我們扎扎實實做一些調研,從對象需求入手,從教學目標入手,創新教學方式。
理論要結合實際才有說服力,教學要交流才能有創新。課堂教學創新需要我們變單純“主動輸出”為“拋磚引玉”和“分享交流”。傳統誠信文化課堂教學要理論,更要有“鮮活”事例。圍繞教學目的搜集生活案例、歷史典故等,穿插教學過程,通過事例導出課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把傳統誠信文化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必須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激發教學的活力,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體間性的良性互動[2]。課堂教學過程中,重點通過老師引導,推動同學之間進行分享交流和討論,期間可根據實際人數劃分學習小組,分享交流自己生活學習中關于該方面的事例、處置方式和自己的心得體會等。學生參與、交流分享、融會貫通,可以真正的使課堂動起來,將思想傳遞出去,使學生有體會、有感悟、有收獲。
二、豐富校園誠信活動,營造守信氛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傳統誠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氛圍。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課堂上對誠信文化的分享、交流、體會,大多處于思想認識層面,要想讓學生養成一種習慣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自然離不開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環境。大學四年的生活需要學會與他人相處,這恰恰是讓誠信文化落實到行動上養成習慣的重要環節。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脫單純的課堂,走出教室,通過學校組織各類傳統誠信文化的活動、表彰誠信優秀事跡、注重誠信文化宣傳,處罰不講誠信等系列措施,讓誠信教育和學校社會實踐保持一致,讓學生所學所想能真正成為社會活動,讓學校這個“微型社會”成為培養學生良好誠信行為的優質土壤,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覆蓋學校教育的多個環節,推動傳統誠信文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落實。
傳統誠信文化教育意義非凡,想要傳承就需要我們注重效果的持續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要不斷拓展誠信文化教育的內涵,豐富校園誠信文化活動的形式。例如,學校可以牽頭成立“誠信社團”“傳統誠信文化學習社”“每周誠信之星”,通過有組織、有秩序、有內容的誠信活動,不斷推動誠信文化教育在學生之間的流傳,通過實際活動培養學生誠信意識,體會誠信的重要意義。總之,傳統誠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學校多措并舉、多管齊下,讓誠信教學活動豐富起來,讓校園氛圍活躍起來,方能讓傳統誠信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生根發芽。
三、拓展校外誠信聯動,構建尚信社會
學生終將離開學校走進社會,成為社會人,傳統誠信文化的教育來源于生活,更要服務于生活,學校對傳統誠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保持協調聯系,避免脫節。當前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是客觀要求[3]。因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走出學校聯動社會,讓在校期間培育了誠信意識的學生,能夠走入社會后保持下去,“誠信做人”“守信做事”,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踐行誠實守信的美德,提升自己的個人品德,實現工作的進步和事業上質的飛躍。讓社會注入的每一股新鮮的“誠信血液”能夠影響一批人、帶動一批人,推動社會發展和法制建設,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當然,要想解決問題,就需要我們學會發現問題、面對問題。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個別不誠信現象,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因此,這個社會才需要我們倡導正能量、倡導誠信建設,真正推動社會良性發展。但是,在當前各類自媒體發達的時代環境下,不良的社會影響很容易受媒體影響而被擴大化,對于講誠信、守信用的部分人而言,如果缺乏獲取全面信息的能力,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容易被個別不良現象所迷惑,此類事件經報道后帶來的社會不良影響遠超過事件本身。以上這些需要學校積極與社會各方面合作,為即將步入或者已經步入的大學生提供法律援助、社會援助等多方面的保障,當他們真正遇到誠信危機、誠信風險時能夠獲得支持。誠信需要我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和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的人想講誠信、敢講誠信,讓傳統的誠信文化綻放新時代“誠信之花”!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若想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橋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傳統的誠信文化變成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真正地為走進社會做好準備。無論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還是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可能會面臨一些困惑和問題,這就需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積極利用新時代新媒體的廣大平臺,答疑解惑、傳遞誠信的心聲,做好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紐帶,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社會。
誠信之事無小事,學生誠信觀念的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把傳統誠信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賦予我們的使命。教育,重在傳承,要想把傳統誠信文化教育變成我們思想行為中的一部分,將誠信文化傳承下去,源遠流長,要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牢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擁抱新時代,創新教學理念和方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項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李婉芝.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首都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反思與構建[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