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摘 要】在高考語文科目中,現代文閱讀一直是其中的一個必考題型。而在現代文閱讀中人物傳記類閱讀也是其中的重要形式。本文就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表現手法,體味文章的精神內涵這三個方面展開來講解人物傳記類閱讀的答題技巧。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物傳記閱讀;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精神內涵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高考語文考試也越來越多元化并且不斷嘗試著新的題目類型。在現代文閱讀中議論文、新聞、小說等形式都與已經出現在閱讀之中。高中語文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不同體裁文章的分析方法,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和寫作技巧,才能夠沉著的應對高考的不斷變革。本文就從在實際教學的基礎上就高考現代文人物傳記類閱讀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把握文章人物形象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是構成人物傳記閱讀的主體,如果沒有人物也就不成文章,所以人物是傳記類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把握人物形象是接近文章主旨的一條必經之路。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通過一篇文章把握其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生經歷等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要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如正面描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側面描寫有:環境以及他人的評價,讓學生從細節去感受人物的形象。例如《黃侃先生二三事》是描寫我們著名的國學大師黃侃。黃侃是一位全才,他在文學、哲學、經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中國語言文字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文章中第一段先總寫文人的自由率真,最后寫到黃侃也在其列,從而引出作者想要描寫的人物。之后,文章在二到四段寫到黃侃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朽與愚昧并且敢于用行動去反抗的革命英雄之舉,向我們描寫了黃侃的革命志士之狂。在五、六段則為我們描繪了與革命中的瘋狂的全然不同的先生的生活狀態,他學富五車卻始終是一身破舊長衫的裝扮和幽默又有些執拗的做事風格,向我們展現了黃侃先生的名士之趣。最后在七、八段又描寫了先生在學術上的事跡,體現了他一直孜孜不倦的尋求真理的精神,向我們展現了黃侃先生的學人之嚴謹。縱觀整篇文章,從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學人之嚴謹這三個方面全方位的向我們塑造了一個有革命精神,隨性率真,不斷追求真理的黃侃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要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人物形象,還要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描寫人物的句子,并且讓學生對于每一個句子都標出描寫方法及所展現出的人物性格的哪些方面。只有讓學生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努力訓練,才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
二、分析文章表現手法
在高考人物傳記類文章的閱讀中,必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內容及主人公的經歷,從文章中對于主人公的描寫中總結人物的性格,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同時,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表現手法也是使文章整體具有魅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通常來說,人物傳記類閱讀的表現手法有:引用,可以增強人物形象的真實感,提高文學作品的深度;人稱,第一人稱給人真實自然的感覺,第三人稱則給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描寫,是對故事場景的環境描寫或者服飾描寫等,是為了烘托整個氣氛。表現手法在傳記類文學作品的使用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例如,引用是人物傳記常用的一種手法,它可以是引用詩詞、故事、書信等內容。在《大醫精誠妙手仁心》中文章開頭就引用了黃凱鈞《友漁齋醫話》中的一段話:“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則未之有也!”。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可以提問學生“作者引用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讓學生進行思考。當我們從這句話的內容來看的話,它表達了我國古代對于醫生這個行業的一種由衷的贊美,贊揚他們高尚的品行和情操;而從這篇文章的結構來看的話,它照應了文章的題目“妙手仁心”,也自然而然的引出來羅征祥教授的光輝事跡;從效果上來看的話,這句話是文言文的形式,表明了從古至今對于仁愛之心的弘揚,增加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增添了文章的文學底蘊,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直接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同時也側面贊美了羅征祥教授的高超的醫術水平和高尚的醫德,突出了“妙手”與“仁心”。其實,表現手法在任何文學作品中都非常常見,它能夠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更生動形象,更具有生活化,給人以“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讓讀者沉醉于作者所描述的文學世界中去。
三、體味文章精神內涵
人物傳記類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作者要有創作的激情,以現實生活或者歷史上的人物為原型進行寫作,這意味著作品不能全是虛構的或者完全脫離現實而存在。傳記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或者形象一定要真實可信,作者為此要在寫作之前要進行大量的細致的研究才能夠保證盡量的貼近現實生活。另外,文學作品并不是記錄生活的流水賬,作家想要寫一些人物絕對不是隨便而寫,文章必然是要傳達一定的思想或者是人物的某些精神,這些思想或者精神應該對于現在的人們具有指導意義。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經歷了很長時間依然活在大眾的視野之中,這都是因為這些作品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解人物傳記類作品時一定要讓學生去在鑒賞的同時去體會文章的所想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例如在《紀念劉和珍君》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大沽口事件以及“三一八慘案”的來龍去脈,讓學生了解那個社會的黑暗、政府的腐敗以及眾多的愛國人士渴望自由與民主并且希望國家富強的美好愿望,教師以這兩個事件作為導入引出劉和珍君的事跡。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根據每一個小節一起去品讀文章,讓學生去探究每個小節的作用是什么。在第一節魯迅寫到了劉和珍君的死亡事實,明確了寫作的原因是為了紀念在慘案中的無辜的死者劉和珍君;第二節政府面對學生的冷血令人震驚,這樣黑暗的社會確實需要有人來反抗,魯迅寫出了寫作的深層含義,則是為了喚醒沉睡的庸人。緊接著三、四、五節以時間順序寫出了從作者初次見到劉和珍君到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經過,這樣一個內心有著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正義感的女子卻死在了國人的手里,這是多么可悲又可恥的一件事啊!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所擾,劉和珍君已然死去了,我們活著的人應該怎么坐那?在第六節魯迅說到,他從不贊成學生去進行游行示威,這次事件可以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不要讓自己的一腔熱血無辜的犧牲,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夠拯救這個黑暗的社會,千萬不要讓生命過早的消逝。而在最后一節魯迅又肯定了這次事件能夠有所意義,就是劉和珍君等人的不畏前途黑暗依然向往光明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國民去學習,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士的存在我們的國家才會歷經磨難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師在講解之下,學生能夠感受到魯迅作品中對社會黑暗的憤懣,對愛國青年死亡的哀嘆,對光明的渴望等深層精神內涵。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下,命題人對于人物傳記類作品將會越來越重視,人物傳記類閱讀也會呈現一個上升趨勢。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注重對于傳記作品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考試題目的設置及做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教師要讓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之中提升閱讀的水平,提高閱讀鑒賞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參考文獻】
[1]溫志剛.淺談人物傳記類現代文閱讀的幾點有效答題技巧[J].新課程(中),2016(11):65
[2]劉鑫.淺析在高考中小說文本和人物傳記文本閱讀策略的異同[J].高考,2017(6)
[3]黃晨鐘.淺談人物傳記類的高中現代文閱讀有效答題方法[J].中學時代,2013(20):75
[4]任巖礁.談高考試題中的人物傳記閱讀[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5(2):55-56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職業中等專科學校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