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妃 沈春蕾 辛雨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一些包括恐慌、抑郁等在內的不良情緒也在蔓延,給防疫工作帶來挑戰。
“由于新冠肺炎具有不可預知性和不可抗拒性,疫情帶來的負面信息或影響會隨著人際傳播,產生劇烈的心理震蕩,引起全社會的恐慌,給防疫工作帶來巨大社會壓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在接受采訪時坦言。
對此,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徐凱文表示,一個成熟的國家和民族,在遇到災難性事件或者重大公眾事件時,不被極端情緒所裹挾,能夠作出理性的判斷,對抗擊疫情乃至應對其他重大事件,至關重要。
那么,應如何疏解此次戰“疫”過程中積淀的一些社會情緒和矛盾,使社會心態不被非理性情緒淹沒?筆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伴隨著疫情,一些社會情緒和矛盾正在醞釀。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傳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病毒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我們的健康,疫情也會通過信息影響整個社會。”在接受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說。
陳雪峰表示,社會心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疫情發展、科研進展和政府應對情況。這些關鍵信息會在短時間內引起關注,引發一定的社會情緒。
“最初,由于信息公開不夠及時和準確,引發了非理性恐慌和憤怒;由于信息發布不夠嚴謹和規范,引發了非理性搶購行為。”陳雪峰說,但隨著媒體信息的發布、過濾、澄清機制的完善,信息在風險溝通中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
“毫不夸張地說,這些五花八門的輿論輿情所造成的恐慌絲毫不亞于病毒疫情本身。”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教授孫彩軍說。
在他看來,善意的提醒、合理的爭論是必需和有益的,但惡意的嘲諷、無理的謾罵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導致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悲劇。“如同疫氣可以傳播生物學意義上的病毒,戾氣也可以傳播感染和毒害心靈的惡之病毒。”孫彩軍說。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旭峰看來,這些現象涉及到民眾對政府衛生部門和科研人員的信任問題,以及對全國戰勝新冠肺炎的信心問題。“面對這樣的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疫情,民眾如果不相信政府衛生部門、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還能相信誰?”他問道。
社會層面的恐慌、憤怒和積攢的抑郁情緒的暴發,將導致極端行為的增多。劉正奎表示,盡管疫情嚴重程度因區域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但這些負面情緒均會給防疫工作帶來巨大的社會壓力。
“社會心態的引導應當特別注意疏解社會焦慮和增進社會信任。”陳雪峰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疏解社會焦慮,需要盡可能給公眾傳遞可靠、確切的信息。無論是疫情防控相關的信息,還是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及時發布都有助于緩解社會焦慮。
“社會信任很難建立,但很容易被破壞。”陳雪峰舉例說,諸如電信詐騙等不良社會事件的發生,讓人們感受到了社會的信任危機,此次疫情也不例外。
她表示,在社會信任中,政府信任至關重要。在疫情相關的政策與舉措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當準確把握各類群體的利益訴求和心理需要,及時解決集中訴求和社會焦點問題,注重疏導不公平感,從源頭上預防并化解矛盾,這是增進政府信任和社會信任的關鍵。
而在個人層面,孫彩軍則表示,公共衛生不僅要保障民眾不受病毒感染,還應關注預防并矯正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
“對抗人性之惡最好的武器也許就是愛心、關懷和理解。”孫彩軍說。
“從社會治理、國家進步的角度來說,近些年,國民良好的社會心態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競爭力。”徐凱文說,例如在一次大災難面前,國民能否齊心協力去抗擊;結束后,能否用科學的態度反省并總結經驗教訓。
徐凱文表示,在此次抗疫工作中,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社會心態預測機制,監測并評估在什么情況下,公眾的心態可能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從而及時或提前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
“這種干預不是針對個體,而是通過宣傳報道和各種措施,去影響整個社會和國民的心態,從而鼓舞士氣,使其勇于面對和戰勝困難,而不是被恐慌操縱。”徐凱文補充說。
在心理上的戰“疫”中,科學家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對于如何與社會公眾更好地互動,陳雪峰認為,科學家應區分兩件事:科學知識普及與科研進展宣傳。
她表示,科研進展的宣傳通常是實驗室完成的工作和階段性進展,往往不是馬上可以應用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在向公眾宣傳時,如果不夠嚴謹和慎重,會導致誤解,以為馬上就能解決問題。科學家也容易因此而被‘誤傷。”陳雪峰說。
“科學家應該嚴守自己的科學立場,實事求是地給出科學的判斷,不要去迎合公眾的心理或期待,不要在意極少數非理性的攻擊聲音。”徐凱文說。
在現階段疫情發展過程中,大家都希望聽到好消息,如某藥物能有效治病、疫苗很快會研制出來。這是一種公眾期待,無可厚非。“然而,如果科學家不能堅持科學立場,在這樣一種期待的壓力下,給出不準確的信息,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有安撫作用,但群眾的這種期待一旦落空,隨之而來的不信任和憤怒可能會更加強烈。”徐凱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