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昊
●處于治療、隔離期等導致不能提供勞動的,企業或單位不能解除勞動關系
●對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企業應當支付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
●企業因受疫情影響而生產經營困難時,可與職工進行協商,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國人的心,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防治措施和相關政策。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圍繞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普通勞動者等主體的勞動關系法律問題引人關注,筆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律咨詢中心副主任任伊珊。
對于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等,因處于治療、隔離期等導致不能提供勞動的,企業或單位能否解除勞動關系的問題,任伊珊說,這種情況應限制解除勞動關系。2020年1月2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對于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采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41條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在此期間,勞動合同到期的,分別順延至職工醫療期期滿、醫學觀察期期滿、隔離期期滿或者政府采取的緊急措施結束。
當記者問到,如果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因處于治療、隔離期等不能提供勞動的,企業或單位應否發放工資,如何發放時,任伊珊指出,應當發放工作報酬。根據上述《通知》,對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采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
《通知》中沒有明確規定按照何種標準支付工作報酬,需要地方人力社保部門在執行政策時進行細化。目前北京、廣東等地均規定,對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因被采取隔離治療、隔離觀察等隔離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視同提供正常勞動并支付職工工資。
如果企業因受疫情影響而生產經營困難時,應如何處理與勞動者的關系?
任伊珊指出,根據《通知》,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盡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
第一,停工時間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正常支付職工工資。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停工停產,如果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第二,企業停工停產時間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生活費標準按各省(區、市)規定的辦法執行。最后,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
總之,對肺炎疫情期間發生的勞動關系問題,既要依法處理,也要依據黨和國家政策,做到合法、合理、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