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俠
【摘 要】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如何讓小學生能夠了解法律、認識法律,并在生活中自覺拿起法律武器,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關注的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法治意識;培養途徑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所有公民必須要認識法律,用法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并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拿起法律的武器來進行解決。在小學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是進行法治教育的良好時機。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法律方面的知識,使學生的法治意識得到提升。
一、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法治教育
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教材中會有很多與法律相關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補充相應的法律常識,列舉類似的案例,讓小學生能夠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
例如,在學習《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時候,教材對毒品和煙酒的危害進行了闡述,并且告訴了學生拒絕煙酒、毒品的方法。我告訴學生,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售賣煙酒,毒品更是法律上明確杜絕的物品,持有毒品、買賣毒品、種植毒品都屬于違法行為,需要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處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出售煙酒的場合,應該馬上回避;如果發現有關于煙酒、毒品的違法行為,應馬上向公安部門舉報,或者告訴自己的家長,請自己的家長幫忙處理。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違法行為將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害,我們應做遵紀守法的社會公民。
二、組織教學活動,樹立法治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法治精神進行理解,并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貫徹落實,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常見的場景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實現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并將法治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候,我告訴學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蔽覀儜懈鱾€民族平等的觀念,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風俗進行尊重。為了能夠讓學生透徹理解相關內容,我在課堂上組織了小型的“演示會”,讓學生分別扮演漢族、滿族、維吾爾族、壯族、彝族等民族的人,在課堂上展示各個民族的風采,為各個民族“代言”。學生對各個民族的美食、風俗、習慣、服飾進行了了解,感受到了我國文化的包容性,也為我們祖國能夠擁有56個出色的民族而感到驕傲。通過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落實,能夠使學生的法治精神得到提升,當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與民族有關的問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對其他民族進行尊重,熱愛各個民族的文化。
三、定期舉辦講座,提高法治意識
當前,各個學校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都非常重視,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注重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很多學校都邀請了相關的教授、學者,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能夠走近法治社會,對于法律、公民權利、社會規則等進一步了解。
例如,本校曾經邀請了專家,以“學會使用法律保護自己”為主題開展講座。在講座上,專家告訴學生,在社會上隱藏著一些違法行為,學生應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拿起法律的武器。當學生遇到了毆打、搶劫等事件的時候,應保持冷靜,根據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來判斷事件的危害程度,不要同犯罪分子進行搏斗,要馬上找機會擺脫,或者向周圍的大人求救,并找機會撥打“110”報警;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遇到校園暴力問題,應馬上告訴學校的教師,并向自己的監護人報告,并且不能夠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自己不能用違法的行為來懲罰違法的人;當他們在網絡上進行社交、交易的時候,應防止被騙,注意核實對方的身份,不能輕易泄露自己的隱私。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學生也要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當學生處于公眾場合的時候,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隨意破壞公共物品,應注重保護社會秩序;當學生在防止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也不能夠對他人施加傷害,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在聆聽講座的過程中,學生對法律常識和社會規則進行了了解,感受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實現法治意識的提升。
總之,小學生一切都處于起步階段,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同時,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可塑性很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是社會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從小抓起,要靠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自己同心同力,進行法治意識培養教育,使他們從小學會時時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遠離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梁鐘毓.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我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完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7
[2]石雨欣.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探究[D].西南大學,2017
(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