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石
摘? 要:礦山開發對于環境的破壞程度大,需要占用當地的資源進行生產,對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此種情況,產生“綠色礦山”理念,本文針對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有關于公眾參與的相關內容,包括實際的建設規劃、開采手段等,同時對于公眾參與的形式也加以闡述。另外,還分析此項建設項目中公眾參與的意義以及強化公眾參與效果的途徑,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礦山開發? 綠色礦山? 公眾參與? 參與形式
中圖分類號:TD98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7(c)-0138-03
Abstract: Mine development has great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needs to occupy local resources for production, which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concept of "green mine" is produced. This paper aims at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ctu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mining means and so on, and also expounds the for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way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Mine development;Green mines;Public participation;Forms of participation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礦山開發項目需適應當前的發展狀況,致力于形成綠色環保的生產模式,為生態系統提供充足的恢復時間,進一步實現礦山開發建設與自然生態共同發展。
1? 公眾參與
1.1 參與內容
在進行綠色礦山建設期間,公眾可以參與到多個建設項目中。其一,對當前礦山的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治理措施、監測方式等方面有權參與,其二便是當地自然災害的防控、生產方式等,以及礦山周邊的交通條件和正常的生活、安全問題。其三是礦山建設后的生態治理和農田復墾、周邊群眾安置問題。其四,進行綠色建設項目中運用的各類技術手段,包括節約能耗、各類資源使用率、自然災害防護方案以及現代化生產等。其五,對于整體的建設規劃、運行理念、員工福利等,此外,還包括礦區基本的服務功能以及礦山建設項目的社會效應。
1.2 參與形式
公眾參與主要通過四類途徑。
首先是信息公示,該種形式缺少應有的交互性,僅是單純地向公眾提供建設中的相關信息,此種公眾參與形式能夠保證建設方的社會公信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礦山建設方需向社會公開具體的基礎建設、文化以及人工待遇等,還需公開建設方與礦區周邊原本文體方面之間的聯系、社區服務與建設的規劃等[1]。
其次,通過座談會、聽證會等形式實現公眾參與,對于收集到的公眾反饋問題、相關利益方的具體建議以及具有較強專業性質方面的建設問題展開探討,有助于將各方的觀點準確全面地呈現出來,以此來保證公眾的基本權益。與此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多方需求,提出具有高認可度的建設方案,有效控制社會的負面影響,以消除該項目建設期間的阻礙因素,避免出現惡性的集體事件,保障綠色礦山項目的穩定推進。
再次便是通過基層調查走訪,了解公眾的思想動態。具體而言,相關人員應針對礦山開發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調查項目,并保證調查對象的合理性,以獲得較為完整全面的數據信息,此外,被調查人員能夠選擇匿名或實名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在實際開展調查工作時,可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如問卷形式、周邊走訪、線上投票。另外,結合綠色建設的既定標準,建設人員的認可度應超過70%,此外,對于礦區群眾也需創建專門的調查體系。
最后,其他方式。根據綠色礦山建設的既定標準,相關企業在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量應超過其年度主營經濟效益的1.5%。除上述的三種公眾參與形式外,還能借助公開招標的方式,整合有關技術研發機構,有效優化當前綠色礦山建設應用的技術手段,以合理解決礦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災害治理、節約各類資源、實現現代化數字化、提高產品質量以及強化管理效用等方面的技術挑戰,通過社會幫助提高實際的建設效果[2]。
2? 公眾參與的意義
2.1 社會問題
在開發礦山過程中,實際的開發建設、生產活動以及基層員工生活等,都需借助礦區周邊的水電、道路、通信、土地等方面的資源,在此期間,需與礦區群眾聯系,一旦威脅到當地群眾的利益,極易引發沖突。另外,開發礦山會對當地的地質結構造成破壞,形成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經過長時間的開采,并未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會引發自然災害造成安全問題,威脅到開采人員以及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需要相關利益方一同防范。因此,公眾參與到礦山建設中,能夠有效解決因生產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部分相關企業未能與當地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導致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水電供應不足、交通擁堵等情況,影響礦山開采進度,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2 技術問題
綠色礦山建設需要長期運行,其應用的技術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建設技術是開展綠色礦山的關鍵因素,直接關系到該項建設項目的質量,更是實現綠色礦山的基礎。礦山建設項目中的環境治理、田地復墾、自然災害防治、節約能耗、生產的自動化、后期管理等各項具體工作都無法脫離技術問題,而該部分的問題也需要公眾參與,包括基層員工以及周邊群眾,以發揮社會公眾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同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3]。
2.3 成果共享
以往的礦山生產僅關注實際的開采量,本質上是具體的經濟效益。而在環境問題愈加嚴重的情況下,該建設生產項目的發展理念發生轉變。建設綠色礦山關鍵是在保證正常礦產品生產供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以實現人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形式,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外,在礦山開發期間,對當地的環境治理恢復、作業安全性、工人報酬、社區服務等方面問題的具體處理效果,需借助公眾的力量進行監督,以此來提高該項建設項目的整體效果。
2.4 當地支持
礦山開發應獲取相關的許可證,經過礦山當地政府的審批。此外,在實際開發的過程中,當地此類資源規劃、整體建設規劃、其他領域用地、污染排放許可量、生態保護區以及水電應用等方面都是礦山開發活動的限制因素。另外,礦山無可開發資源后,需要將其關閉,后續的資產移交、聘用工作者安置以及之后的礦山環境恢復管理等工作都需和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做好細致的規劃。而上述工作的有效實施需要借助當地政府以及礦區群眾的支持。同時,礦山開發工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工作規劃、營銷規劃,甚至是后續的閉坑工作處理,都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4]。
3? 強化公眾參與的有效途徑
3.1 強化精神意識
強化公眾的精神意識是實現精細化建設治理的重要部分,更是當前社會應有的思想觀念。現階段,部分相關企業在實際開采建設過程中,過于注重實際的經濟收益,而忽視應有的社會效益,缺少對當地生態的質量、生產過程中安全措施、作業人員的身體問題以及對周邊群眾的保護方案,導致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影響礦山正常開采。此外,部分公眾缺少應有的責任意識,對于礦山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影響礦山生產綠色發展的進程。因此,為保證公眾的參與度,應先從精神意識方面實現優化,提高周邊群眾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公共意識。同時,應借助有效的管理等方式,提高礦山開發方的節約保護意識,使其在常規的建設活動中,能夠保持較好的自律觀念,將綠色建設觀念貫穿于各個環節中,并注重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綠色觀念[5]。
3.2 獲取當地支持
為確保礦山建設的可持續性,實現各方面的共同進步,需準確處理礦地之間的關系。在進行綠色礦山建設期間,相關企業應獲取當地的支持,建立長期多方合作的礦區運作形式,并制定當地認可程度的調查體系。與此同時,還應加入當地公益事業的建設中,推動自身與當地的長期共贏。除此之外,公眾參與能夠有效擴大管理的覆蓋面,以及時發現建設問題,控制運行的風險以及經營的成本支出。礦山開發企業現有的技術水平較差,而部分有關社會的科研機構、單位等,具備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以及更為先進的開發管理保護技術,能夠為此項建設活動夯實技術基礎。另外,相關企業在礦山開采區間會使用當地的部分資源,因此,為樹立企業的社會形象,最大限度地消除各利益方之間的矛盾,應披露部分真實信息,以獲得當地群眾的支持。
3.3 優化參與方式
實施礦山開發時,應創設公眾參與的行為準則,并確定公示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此外,對建設、環境治理、自然災害防治、安全防護等實施方案,應讓存在此類風險因素的地區群眾及時獲取信息,并積極聽取礦區群眾的意見,合理采納。另外,對于工作人員以及當地群眾的認可度進行調查,并保證受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此同時,還需明確公眾參與的方式,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另外,借助管理、媒體等多種方式,強化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等發展理念,提升相關企業實行綠色發展的自覺性[6]。
4? 結語
進行綠色礦山建設對該領域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其努力的方向。就當前礦山開發建設而言,還未能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因此,礦山開發企業未來發展中應找準前進的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麗芳.淺談礦產資源開發環境現狀及生態文明建設[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3):151-152.
[2] 張沛沛.司馬煤礦綠色礦山建設實踐[J].山西科技,2020,35(3):120-121,125.
[3] 范曉鵬.綠色礦山建設的環境合規性風險及對策建議[J].環境與發展,2020,32(3):199-200.
[4] 閆飛飛.綠色礦山建設模式的實踐分析[J].河南科技,2020(7):81-83.
[5] 郝排山,郝金玉.山西省忻州市綠色礦山創建與實踐[J].資源信息與工程,2020,35(1):43-45,48.
[6] 李慧.M礦業公司綠色礦山建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
[7] 白中科, 楊僑, 白甲林. 論綠色礦山建設的源頭管控與過程監管[J]. 中國礦業, 2018, 27(8):75-79.
[8] 邵燕斐. 論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7(35).
[9] 張清軍, 魯俊娜. 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現狀、問題及發展途徑[C].中國礦山安全技術裝備與管理大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