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煉
摘 要:蘇北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文章對蘇北地區的傳統村落基本狀況、發展過程和演變特征進行了分析,通過田野調查和數據分析,以蘇北地區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的傳統村落吳邵村為例,對極具特色的傳統石頭村落的特點和價值進行了分析,對吳邵村的發展依據、優勢和問題進行了剖析,并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總體思考,探討以吳邵村為代表的蘇北傳統村落下一步的保護和發展策略。
關鍵詞:蘇北地區;傳統村落;吳邵村;保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三生空間下的蘇北地區古村落活化與環境再生設計研究——以徐州吳邵村為例”(2019SJA1002)、江蘇省建設系統科技項目(指導類)“蘇北地區傳統村落保護與建筑活化路徑研究”(2019ZD074)、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研究成果。
蘇北地區主要以平原地形為主,其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延續著平原悠久的農耕文明,是寄托鄉情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的村落開發面臨著多種艱難困境,近幾年來,江蘇省積極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尤其是資金投入,保護措施及發展規模均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果,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仍面臨著風貌形象破壞、勞動力不足、農業發展衰退、鄉土文化衰敗和公眾參與不足等困境,生存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傳統的村落由兩種形式組成,即空間的形態和空間的結構??臻g的形態和空間的結構在特定環境下,受傳統村落所處的社會階層、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經濟水平和地域特點等因素的深遠影響[1]。2020年4月7日,江蘇省居民和城鄉建設廳公布了江蘇省第一批107個省級傳統村,蘇北徐州市銅山區吳邵村以獨具特色的村落名列江蘇省第一批傳統村落。本文以江蘇徐州市張集鎮銅山區的吳邵村為例,研究其特色與價值,以及如何有效地延續地方農業文明風貌、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遺存、挖掘與保護自然資源、活化傳統村落建筑與環境和塑造特色鮮明的農業村落。
一、蘇北地區村落發展演變特征
(一)空間形態特點及演變
蘇北地區共有16個傳統村落入圍江蘇住建廳公布的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徐州6個,宿遷2個,連云港2個,淮安2個,鹽城4個。蘇北地區受地區和文化因素影響,傳統村落布局較稀疏,存在顯著空間差異,總體呈現出“曲線”空間的分布形式,再向周圍地區呈階梯形稀疏狀[2]分布。
徐州東南、宿遷中北為蘇北鄉村聚落高密度分布區,占蘇北傳統村落總數的一半。因為這個地區是古黃河決口的沖積扇所形成,黃河沖到那里就形成了肥沃的土地,所以大量村落在黃河故道附近聚集。淮安南部、鹽城西部又形成了另一條曲線狀的傳統村落聚集地,因為京杭運河流經該地,水路交通便利,水道資源豐富,形成了傳統村落的聚集地。連云港南、淮安東北、鹽城北部等地區的鄉村聚落是空白的,受土地資源限制,傳統的村落聚居現象表現較為突出。
(二)居住空間更新發展
我國農村居民住宅建筑空間結構演變過程是極其復雜的一個變化過程,它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是現實的一個重要反映。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農村人民居住區的空間結構演變也比較緩慢,當社會逐步進入快速經濟發展階段時,農村人民居住區的空間也就開始發生了劇烈的結構變化。
村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受到各階段社會條件的限制。隨著社會發展,農民更加需要現代化,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影響,傳統的中小村落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較為落后,基礎配套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也較為缺乏。因此,要真正滿足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服務需要,就必須不斷加大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設備的配套建設。
進入21世紀以后,蘇北地區的農村發展出現了新變化,新型的城鎮化、鄉村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都對傳統的村落生活、產業和生態有很大的影響?,F在傳統村落已不再是我們傳統的農村,開展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不再是農民的唯一生存方式。面對這些發展的變化,蘇北原有村落的居住空間與新社會發展之間開始出現矛盾,不能滿足人們新時代對現代化功能空間的需求。
二、徐州市吳邵村的環境特色與價值
吳邵古村隴西堂《李氏族譜》記載:
吾李氏始祖欽公太爺實乃隴西人氏。于大明洪武初年官府皆因元末歷年戰亂,使中原地區雞犬不寧,荒蕪人煙,赤地千里之。故將鄰縣百姓集中到晉之洪洞縣大槐樹處老鸛窩下,被迫登記強行背井離鄉遷徙到中原一代。因此欽祖太爺率全家婦孺,荷衣擔食,扶老攜幼,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來到山東長清縣野樵窩居住。于洪武三年又奉調南遷,欽祖太爺與二世祖長次三四六七公在今吳邵湖尖山后暫居。因黃河泛濫頻繁,才挪到尖山后坡居住。五公徑遷徙到皖宿州城東沖疃莊定居。數年后長房三房后裔相繼移居到今吳邵莊定居。
據此可考證吳邵村李姓先祖原為隴西平陽縣曲沃人,后因元末明初因戰亂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徙到中原九州一帶,后居山東長清附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命令南遷到吳邵湖地區,后因黃河多次泛濫,于是移居尖山南坡程山棲息,最后在吳邵莊定居,也就是今天的吳邵古村。吳邵古村已有650年的歷史,這里有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傳統村落精髓、農業文明脈絡,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經過數年的發展,古村的整個框架依然保存完好。據調查,山上保存的老院有100個,各家院落布局均清晰。
(一)村落特色
吳邵古村,位于徐州市中心東南方約20公里處,全村街巷橫穿,屋宇連綿,高低錯落,充滿田野氣息和園林風情。建筑多就地取材,從基礎、墻到墻壁均為石砌筑,連院墻和地面也用石砌筑而成,形成以石頭為主的特色建筑村。吳紹古村依山而下,靠南山破山建造,形態樸實自然。村落的建筑空間是亂序的,形成了村落的整體空間和肌理結構[3]。
(二)民居環境
吳紹村的基本布局是院落,民居中少有單體,每家一院,蓋有堂屋、東西廂房等,無耳室。建筑結構樸實,墻體通常是用大小各異的石料建造而成,窗臺、過梁用鑿平條石砌成。受結構和氣候條件的影響,門窗都不大,立面留下了大量的墻面。民居石材多具結構作用,裝飾較少,門上嵌有雀替似的飾物,多寓意吉祥。院內陳設壓井,石臼和石磨,稍大的院內設有菜園、雞鴨圈、牛羊棚等農業設施,井井有條,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
三、吳邵村的特色保護策略
傳統吳邵古村載著獨特的記憶與情感,要保持吳邵古村傳統的特色,保持農耕文明的傳承、提高對認同和歸屬的感覺,就必須強調保護和發展。針對吳邵古村從內外兩個層次尋求保護和發展戰略:內要對吳邵古村的建筑環境布置進行調整,完善基礎設施,對現存建筑進行修復和環境再生設計;外要尋找傳統的農業產業鏈和新時代村落功能調整的機會[4]。吳邵古村應從以下方面進行保護和發展:
(一)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
吳邵村地理位置優越,處于呂梁山特色風景區旁,吳邵古村應整合產業結構,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和庭院經濟,形成特色村落+休閑農業+農業旅游的多元化產業體系,即以發展現代特色休閑農業為基礎,以發展“庭院經濟”“體驗農莊”“農副產品”等休閑農業激發吳邵古村的活力為重點,結合極具特色的宕口采石生態修復工程,開發集純粹農事參與、農耕文化體驗、農業休閑觀光、豐收體驗、生態農副產品和鄉愁鄉境體驗等一體化的純粹生態農業體驗項目。
(二)重構當代村落社會關系
以政府為主,村民主要參與,激活并重建吳邵古村社會關系,增強政府與村民之間的對話,通過多樣化的交流和組織活動,幫助原住民了解其居住環境和寶貴的歷史資源。保持現有居住人口的數量,保持生態環境,增強其文化認同和自信。同時推動社區生態文明網的延續與重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吳邵古村良性互動機制。
(三)完善村落基礎設施
傳統的古村衰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落后或不完備,可以通過整體規劃、逐步改造和建設等方式,在公共設施、基礎環境和特色建筑等方面進行改善,要把傳統的老村基礎設施構件與新村發展相結合,建設好古村和新村之間的過渡帶,將吳邵古村傳統的民居、石院落、石板巷空間和景觀風格等巧妙地植入到新村,實現古村和新村之間的無縫對接。
(四)營造特色鄉境
對吳邵村的環境肌理格局和傳統風貌進行可持續的整體保護,首先要厘清吳邵古村的形態、自然邊界、空間肌理、公共空間、院落空間和環境特征等,在尊重原空間環境形態的基礎上,結合村落漸進性發展的功能定位,確定院落和空間將承擔的功能和用途,從而完成對其的修復、恢復和修繕[5]。通過梳理村落開敞空間,保護空間尺度宜人與歸屬感強的街巷空間,重新塑造“街巷—組群—院落—建筑—裝飾”的傳統村落格局,保持原始的生態機能,形成古村連續的傳統鄉村景觀,形成層次突出、韻味感強、鄉土氣息濃厚的特色鄉村風貌。
四、結語
現代城市的發展變革嚴重沖擊著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吳邵村距離徐州市區一步之遙,卻完整保留了傳統農業文明的村落要素和鄉土氣息。吳邵古村也因其歷史性、田園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成為徐州乃至蘇北地區最具特色的傳統村落。面對傳統特色村落的現狀和問題,針對蘇北地區城市發展和鄉村變革同步的現狀,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城市發展保持距離,更好地延續農業文明、提升生態宜居環境、彰顯自身獨有特點、保持特色發展路線、營造特色村落景觀尤為重要。在強調保護的同時,植入新時代人居環境宜居功能,營造新的業態,才是真正解決蘇北地區傳統村落衰敗現狀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1):后插10-后插13.
[2]李全林,馬曉冬,沈一.蘇北地區鄉村聚落的空間格局[J].地理研究,2012(1):144-154.
[3]常江,劉忻宇,季翔.徐州地區傳統村落特色分析與策略研究:以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吳邵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8(1):181-183.
[4]陳淑飛,許艷.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9(9):160-165.
[5]王向榮.景觀筆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57.
作者單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