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奕曦 曹金烝 畢曉航



摘 要: 可持續、低碳轉型的復雜性決定其需要創新性、系統性的治理方法和工具。根據荷蘭等國可持續、低碳轉型的實踐經驗,將轉型管理理論創造性地應用于上??沙掷m轉型中。基于轉型管理周期模型,探討了上??沙掷m轉型的發展路徑:上??沙掷m轉型需要從戰略層、戰術層、運作層、自反層四個層次和周期進行步進式布局,從建立可持續、低碳轉型管理團隊到構建轉型愿景、從確定轉型路徑到開展轉型試驗,學習、監督和反思貫穿整個過程。
關鍵詞: 轉型管理;可持續轉型;轉型周期;上海
中圖分類號: F 291.1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systematic governance methods and tool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Netherlands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transition management theory is creatively applied to Shanghai, and the transition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is explored based on the transition management cycle model: the transition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rom the four levels including strategic level, tactical layer, operation layer, and reflective layer. Learning, supervision and reflection should b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team to the building of low carbon vision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nsition paths to the transition experiments.
Key words: transition management;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nsition cycle; Shanghai
1 TM理論內涵及周期模型
1.1 TM理論內涵
近年來交通、能源等諸多部門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挑戰,這些部門的發展迫切需要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在此背景下,原有企業管理中的“轉型管理”概念開始被應用于更高的層面——行業或部門層面(Chappin,2011)。TM理論即是在這種背景和認知下興起和發展的,這里的TM不再強調于組織內部,而更多地是指部門或行業的轉型。
從人類發展角度來看,TM是一種全新的治理理念(模式),該治理模式可以有效培育和完善小生境內(niche)的創新活動,為低碳創新活動提供保護空間,打破現行高碳域(regime)的內在鎖定,并且可以在促進持續創新的同時提供社會的穩定性(Loorbach,2007)。作為一種面向復雜系統的治理模式,TM理論目前已形成一套經驗準則(Rotmans et al., 2001):(1)強調面向長期的思考(轉型至少需要一代的時間即25年),并以長期目標來規范和影響短期政策的制定;(2)強調多領域、多行為主體以及多層次的復雜性,充分考察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各個領域的相關主體結合在一起,以求達到更好的協調;(3)強調學習和適應性治理,以“干中學、學中干”作為整個轉型進程的學習理念;(4)試圖將系統的優化與創新變革結合起來,強調雙管齊下;(5)強調在轉型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廣泛的選擇,整個變革的空間不應該過于狹窄,以免導致整個社會最后只能選擇次優的解決方案。因為有些選擇和方案可能現在被認為不太合適,但未來可能會被證明是正確的。
1.2 TM循環周期模型
TM理論強調轉型管理是一個內容與流程相結合的管理過程,管理者需要協同不同主體在不同層次的活動?;诖?,Kemp等人設計出一個具有循環結構的TM周期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組織和協調系統中各領域的活動(圖1)。
該模型強調通過建立轉型平臺(transition arena,TA)、建立行動者聯盟、實施轉型試驗以及評估、監測和學習四個階段的循環周期來實施轉型管理。建立TA是轉型管理的實施起點,轉型“先行者”需要在TA中就轉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建構,在此基礎上建立轉型愿景(transition vision,TV),并通過建立行動者聯盟,將轉型愿景轉化為轉型路徑(transition pathway,TP),并確立轉型期間的整個議程。為實現轉型,“先行者”還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公眾參與進來,在公眾的支持下實施轉型試驗(transition experiments,TE)和各種創新項目。在每一個循環周期中,社會行動主體都要在TA中根據TE所獲得的內容和知識對轉型愿景、路徑、轉型試驗以及轉型過程本身進行評估、學習和調整。
目前已有的TM研究文獻大多只關注部門的社會-技術轉型,空間和地理維度往往被眾多學者忽略,轉型所處的社會-技術域往往直接被假設為在國家層面進行運作(Smith,2010)。然而,在實踐中許多城市或區域都在試圖推動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并思考如何推動城市或區域內的交通、能源、住房等不同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已成為推動可持續轉型的核心場所。但是,不同城市和區域本身的轉型進程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忽略了轉型的空間特點,而直接假定整個國家范圍邊界,無法從根本上深入探尋推動可持續、低碳轉型的路徑和治理方法。因此,本文嘗試將TM理論引入上??沙掷m發展的路徑研究中,以期為其提供政策啟示。
2 碳排放視角下的上??沙掷m發展現狀
城市化通過人口因素進而作用于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城市空間布局等要素對碳排放產生影響(畢曉航,2015)。上海在向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2.1 上海CO2排放總量分析
由于本文主要關注上海城市化進程中的碳排放特點,所以基于上海能源消費特點,本文重點采用了《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96—2012年》的能源數據,以終端能源消費量為基礎計算碳排放,選取11種能源消費作為估算上海碳排放量的基礎(表1)。在計算碳排放量時,根據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結合上海市能源統計數據的特點,以及林伯強和劉希穎(2010)、蔣金荷(2011)的碳排放計算方法,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圖2顯示了1995—2011年上海CO2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從圖2中可以看出總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6%。這表明伴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在能源利用效率普遍提高的前提下,還需注重對污染物總量的治理,這也是《上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所強調的重要瓶頸。
2.2 上海產業CO2排放分析
城市化具有產業結構轉移效應,為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創造了基礎和條件,而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影響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2005年之后,上海市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上海市主要產業。
本文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分類方法,將CO2排放的產業部門分為五大類(圖3)。在計算各部門CO2排放量時,以IPCC(2006)給出的計算方法為基礎,結合趙敏等(2009)和汪臻(2012)的研究,按照各部門的終端能源消費量計算其CO2排放量。其中,各部門電力和熱力碳排放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在不同年份中,電力和熱力各自消耗的其他能源產生的CO2排放量除以電力和熱力生產量得到各自碳排放系數,在此基礎上乘以各個部門電力和熱力的消費量從而得到其排放總量:
圖3顯示了計算所得的1995—2011年上海各產業的CO2排放量。整體來看,上海第一產業的CO2排放量最少,其增長速度在樣本期間表現出負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1.4%。第三產業CO2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特別是交通運輸業,年平均增長率最高,達到9.6%,且其排放總量在2007—2011年甚至超越了工業部門。批發零售和餐飲的CO2排放量年平均增長率約為9.2%。第二產業中工業部門的CO2總量整體仍保持較高水平,但增長較為緩慢,年均增長率約為2.3%,第二產業中建筑業的CO2排放量雖然總量不特別高,但增長速度較快,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2%。
綜合來看,上海近年來雖然在可持續、低碳轉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然而碳排放總量及產業分析表明,現狀依然嚴峻:工業部門作為傳統碳排放的主要部門,總量依然較高;建筑業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過快。與此同時,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交通運輸、零售餐飲方面的碳排放量迅速上升,特別是前者。這意味著,上海必須以系統化的角度重新審視目前的可持續、低碳轉型發展,需要各個部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進行可持續、低碳轉型的創新。
3 上海可持續轉型的步進式管理
上海作為我國建設全球城市的承擔者,可持續、低碳轉型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本部分將TM理念融入上??沙掷m、低碳轉型中,采用一種新的以流程為導向的管理技術,以步進式管理為主線,基于上海碳排放特點,設計上??沙掷m、低碳轉型路徑。
3.1 建立可持續轉型管理團隊,設計轉型規劃
上??沙掷m轉型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承擔組織、協調、溝通等作用的發起機構,以形成持續不斷的推動力量,僅僅依靠政府的倡導或強制推進是不夠的。因此,應首先在戰略層面構建一個可持續、低碳轉型團隊,該團隊是整個可持續、低碳轉型進程中最根本的推動力 。荷蘭在進行低碳轉型管理過程中,即是通過經濟事務部發起并成立了轉型管理團隊。
由于可持續、轉型涉及政府眾多部門的協調管理,因此可以在城市層面建立轉型領導小組或協調委員會,作為推動可持續、低碳轉型的主管部門和綜合協調機構。領導小組或協調委員會作為轉型團隊的發起方,負責吸收合適的成員加入轉型團隊。上文研究表明,上海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交通和建筑領域,因此轉型團隊成員的選擇應體現戰略和執行雙重視角,主要包括轉型領導小組,交通、建筑、工業、能源等重要領域的專家(包括企業人員和學者),以及上海各級政府部門。
在轉型團隊建立以后,需要對轉型的整體進程進行戰略設計,包括進程中的重點領域、目標、基本步驟、日程管理,以及對整個進度的預期等(如表2所示)。
3.2 基于SEE-IT-DPSIR模型的系統分析和主體分析
形成初步規劃后,轉型團隊需要選擇合適的模型對上??沙掷m、低碳轉型進行系統分析,包括可持續轉型障礙、挑戰、愿景,以及相關決策的分析。
從可持續發展內涵看,轉型主要涉及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領域,因此國內外眾多學者往往采用可持續發展的三角架構對低碳城市和可持續發展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范基平,2011)。然而,傳統的三角架構往往側重于定量指標,忽略了定性指標的作用,以及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層次性。因此,Grosskurth and Rotmans(2005)在傳統可持續發展三角架構的基礎提出了SCENE模型(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打破了原有評估方法中過度依賴定量指標的局限,將指標拓展為定量、定性、空間和功能4個類型,但該模型并未過多強調政策體制背景。而在上??沙掷m轉型治理中,政策體制因素往往通過影響公共和私人機構的決策而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在SCENE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政策體制因素,其主要通過其他三個領域而對可持續轉型產生影響。另一方面,SCENE模型在對經濟、社會、生態三個維度進行描述時,未能對其進行分類,不能有效區分影響上??沙掷m轉型的驅動力和壓力。因此,本文借助歐洲環境局提出的DPSIR模型對SCENE模型進行適當拓展。
在綜合DPSIR和SCENE模型的基礎上,本文構造了SEE-IT-DPSIR模型(social, environment, economic-instutition, policy-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其框架如圖4所示。該模型包括三個層次:領域(Domain)、存量(Stock)和指標(Indicator)。其中,領域包含社會、經濟和生態,每個領域本身又包含若干存量。存量用來描述每個領域內城市可持續、低碳發展現狀。同一存量可以被不同的特征值來描述,如社會領域下的“教育”存量,可以選取高等教育比例(定量特點)、教育體系的公平性(定性特點)、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育(功能性特點)和教育資源在不同城市的分布(空間性特點)來描述。另外,在使用不同特征值描述存量時,可以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對不同存量進行分類。最后一層是指標層,指標層通過選取具體指標來衡量各個方面,既包括定量指標,也包括定性指標。
除此之外,SEE-IT-DPSIR模型中還包括另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如圖4的雙向箭頭所示,代表不同存量以及不同指標間的聯系;另外一部分由政策和體制構成,在上海建設生態城市的進程中,不同的政策措施以及不同組織、機構的體制會通過影響社會、經濟、生態領域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此外,在實踐中政策措施往往很難直接影響某些指標,結合SEE-IT-DPSIR模型中箭頭指示,可以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如圖4所示,如果政策難以直接影響經濟領域,存量n下面的具體指標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措施影響社會領域中存量1下面的指標,進而通過兩個指標間接產生影響。根據SEE-IT-DPSIR模型進行系統架構之后,就要針對具體指標進行數據的搜集和分析 。數據搜集的方法包括案頭調研法、訪談法和專家小組討論等。
通過系統分析確定系統邊界后,需要對上海可持續轉型相關的主體(個人、團體和組織)進行分析,最終目的是為選擇TA的參與人員做準備,參與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轉型的成功與否。轉型團隊需要依據主體背景、主體能力和主體興趣三大類標準確定與轉型有關的初始主體名單,并在此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方法對名單中的主體進行分類。目前,行為主體的分類方法大多基于利益主體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立場分析法,然而這些方法都未充分考慮社會-技術轉型的特點,存在一定局限??沙掷m轉型和低碳轉型本身具有較強的政治特性,“權利和政治性”是社會-技術轉型中的重要議題。因此,本文建議采用Avelina and Rotmans(2009)提出的權利-域-映射(power-domain-mapping)模型來對相關主體進行分類(如圖5所示)。
3.3 TA的形成和轉型愿景的構建
轉型平臺本質上是一個開放的動態創新網絡,作為TM的一種元工具(meta-instrument),TA成立初期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創新者網絡,但隨著轉型的不斷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行動主體聚集在這一轉型平臺中。TA成員由轉型團隊依據相關標準選擇,由于轉型涉及不同維度和領域,而不同主體也擁有不同資源和利益訴求,持有不同的態度和預期,因此TA成員最核心的選擇標準就是差異化,包括背景的多樣化、能力的差異化、社會網絡的差異化等。其中,確定TV、低碳轉型議程和低碳轉性試驗是低碳轉型平臺成員最核心的任務,而溝通、協調和整合機制對于融合不同成員的觀點、期望和議題,進而實現上述任務至關重要。
在上??沙掷m轉型TA中,政策的形成機制具有獨特性:轉型目標往往是長遠的;平臺中所聚集的成員往往是創新者;強調的是系統創新;整個過程是問題—目標搜尋法,轉型的目標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在轉型平臺中不斷地被重新評估和調整。
上海TA成員首先需要通過大量會議討論和溝通形成共識,并確定轉型所涉及的主要變革領域和議題(變革議題可能會隨著轉型進程的深入進行重大調整)。根據諸大建(2011)、卓德保等(2014)的研究,可以看出上??沙掷m、低碳轉型的主要議題涉及工業節能減排技術、可持續交通、新能源、能源輸送效率、低碳電力、綠色建筑等。上海TA成員還要根據達成的共識制定出具有連貫性的TV。TV必須具有吸引力和想象力,以便充分調動社會各行動主體積極參與,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性和可實現性。TV的目的主要是為制定短期目標和評估現有政策提供分析框架。由于TV具有多目標性,所以可能存在相互矛盾或相互補充的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4 確定TP,制定轉型議程
現有的政策制定方式往往面向短期目標,具有單階段和滾動式特征,而TM面向長期目標,可以為短期目標提供長期視角。其中,后推機制(backcasting mechanism)是TM區別于現有政策制定方式的重要理念,它作為一種創新性理念對于上??沙掷m、低碳轉型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TA成員在確定未來TV后,可以通過引入后推機制來確定上海可持續轉型的中期目標。
基于轉型愿景和中期目標,TA成員還需要確立能夠實現未來愿景的TP,中期目標的制定有助于TA成員更好地描繪出實現每個TV的各種路徑。在制定TP時,需要考慮:上海哪些領域需要變革(包括組織、文化、技術、基礎設施等)?這些變革如何產生(后推機制)?推動這些變革需要哪方面的支持?推動變革需要哪些主體和聯盟,以及這些主體和聯盟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擔什么責任?支持性主體和聯盟在短期內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把TV及各種TP結合起來,就可以勾勒出上海可持續轉型治理的整體藍圖。需要注意的是,TP和TV之間并不存在一對一的關系。因為,上海可持續轉型治理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保持各種TP處于開放狀態,并且不斷吸納新的TP,同時還要根據TE以及經驗累積,對各種TP不斷地進行評估和調整。TP確定后,可將TA的成員分為不同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推進和落實某一條TP,并組織開展本小組工作,將TP逐步制定為議程,并付諸具體行動。
在制定議程時,TA成員需要考慮:應采取什么措施,開展什么TE以推動TP的發展?哪些主體的加入能夠推動轉型?如何將其他主體納入轉型網絡中?哪些已開展的項目和試驗需要進行調整?需要指定哪些政策支持TP?由于TA成員具有不同背景、能力和利益訴求,因此低碳轉型議程在目標、信念和期望上也不一定能完全達成共識。但從某種意義上講,轉型議程需要異議和沖突,這樣才有利于創新、競爭和學習。
3.5 建立轉型聯盟,開展TE
在運作層面上,要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轉型活動,只有在公眾的支持下才能順利實施各種TE和創新項目。因此,此階段的可視性和有形性對于維持TA成員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創建和維持外部主體的支持至關重要。轉型團隊需要對系統分析、轉型愿景、路徑和議程等內容進行整理,并在轉型平臺內溝通交流,同時向外界傳播可持續轉型理念,以期產生更廣泛的公眾意識,吸納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
該階段的運作能夠吸引更多主體參與進來,因此應順勢建立可持續、低碳轉型戰略聯盟??沙掷m轉型需要突破結構或制度上的障礙,包括規章、體制、經濟和技術條件,也涉及消費者習慣、基礎設施甚至消費文化等。消除這些障礙需要將不斷擴大的轉型網絡打造成強有力的行動者聯盟。此外,在該階段,以擴大、加深、規?;F有舉措為目的的TE將陸續展開。TE是具有較高風險的社會試驗,有失敗的可能性,同時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TE主要是為小生境層次的創新活動及其發展創造條件和空間,在試驗中不僅應該了解轉型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應該了解接受度、終端消費者需求以及市場等方面的問題,例如上海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示范運行項目即是推動低碳交通的創新試驗。不同轉型試驗之間往往具有內在聯系,因此需要加強不同試驗之間的聯系,并且廣泛動員公眾參與各種轉型試驗,變革碳基體制,進而實現“碳解鎖”。
3.6 對低碳轉型進行監測評估,積累經驗教訓
上海整個可持續、低碳轉型過程需要適時的監測和反饋,以便在戰略層面進行調整和完善。因此,在自反層面上,需要根據試驗和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對轉型目標、TV、TP以及TE和轉型過程本身進行不斷的評估和選擇。從上??沙掷m轉型角度看,對轉型目標和TP進行評估的標準主要包括:(1)所采取的行動和試驗是否有利于了解轉型中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和體制之間的一致性和連貫性;(2)創新的可能性和轉型路徑是否是通過所采取的行動和試驗探索出來的;(3)所采取的行動和試驗是否包含了學習的潛力;(4)其他行為主體是否把低碳轉型的目標作為自己行動的目標。
根據TM相關理論以及上海城市化發展實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上??沙掷m、低碳轉型的監督&評估模型框架(如表3所示)。該模型適用于可持續轉型進程中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適用于轉型的不同階段,分別從轉型方法、轉型結果和轉型發生的場地三個方面對轉型進行監督和評估。
監督和評估整個轉型試驗以及目標愿景,是上??沙掷m轉型治理的關鍵環節,原因在于學習是整個轉型進程中的核心要素。在整個可持續轉型過程中,要持續關注通過創新試驗學到了哪些可以促進轉型的內容,哪些是最重要的經驗,是否能進一步促進新的知識積累和新的環境出現。需要強調的是,上海低碳轉型治理是一個周期性和持續循環的過程,轉型愿景、路徑和試驗等都可能根據學習經驗和評估結果進行調整,上述轉型管理活動也并不存在完全固定的順序,可以并行、隨機排列,甚至只開展部分活動,并且轉型管理周期會依據轉型進程和學習結果重復循環。
4 結論
TM作為一種面向復雜系統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治理模式,對上??沙掷m、低碳轉型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和借鑒價值。因此,應積極借鑒轉型管理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海城市化發展實踐,建立多主體參與的可持續轉型治理方式。
首先,政府應積極承擔TM過程管理角色。各級政府部門要致力于激勵和組織各類低碳轉型進程,動員社會相關人員,為低碳轉型參與者創造機會,并且創造邊界條件,使得整個轉型過程可以在邊界內有效運行。
其次,應摒棄政府作為解決公共問題單一主體的認識,可持續、低碳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見效,必須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低碳轉型發展機制,創新政府、市場、公民三方互動的低碳治理模式。
再次,可持續、低碳轉型治理方式應面向長期思考,充分考慮多領域、多行為主體、多層次的復雜性,以及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轉型與創新變革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AVELINA F, ROTMANS J. Power in transi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to study power in relation to structural chang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2009, 12(4): 543-569.
[2] CHAPPIN E J L. Simulating energy transitions[D]. Delft: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2011.
[3] GROSSKURTH J, ROTMANS J. The scene model: getting a gri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licy making[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 135-151.
[4] KEMP R, AVELINO F, BRESSERS N. Transition management as a model for sustainable mobility[J]. European Transport\Trasporti Europei, 2011(47): 25-46.
[5] LOORBACH D A. Transition management: new mode of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Utrecht: International Books, 2007.
[6] ROTMANS J, KEMP R, ASSELT M A. More evolution than revolution: transition management in public policy[J]. Foresight,2001, 3(1): 15-31.
[7] SMITH A, VO J P, GRIN J. Innovation studies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the allure of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its challenges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 435-448.
[8] 畢曉航. 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機制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 2015(10):97-106.
[9] 范基平. 低碳城市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478-481.
[10] 李宏偉. “碳鎖定”與“碳解鎖”研究:技術體制的視角[J]. 中國軟科學, 2013(4):39-49.
[11] 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8):66-78.
[12] 蔣金荷. 中國碳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J]. 資源科學,2011,33(4):597-604.
[13] 汪臻. 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D].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14] 薛奕曦, 畢曉航, 尤建新,等. 荷蘭能源低碳轉型管理及啟示[J]. 中國軟科學, 2016(7):56-65.
[15] 趙敏,張衛國,俞立中. 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 環境科學研究,2009,22(8):984-989.
[16] 諸大建. 上海大都市低碳發展的戰略思考[J]. 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1, 9(2):1-5.
[17] 卓德保, 吳玉海, 潘植強. 碳減排視角下上海低碳城市發展路徑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4, 21(11): 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