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 煒
新年伊始,開啟新的奮斗征程。1月15日至20日,在民主、團結、求實、奮進的熱烈氣氛中,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在世博中心隆重舉行,這同時也打開了在“人代會時間”觀察上海的重要窗口。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主體,讀懂了他們,就讀懂了人民利益和意愿如何表達傳遞,也就讀懂了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和巨大優勢。
本次大會期間,800多名市人大代表積極履職盡責,共商上海改革發展大計。代表10人以上聯名共提出44件議案,其中有關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增設獨生子女家庭護理假等42件議案被確定為正式議案;共提出1000件建議,內容涉及面廣,建議操作性強,民意基礎扎實,有關推進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優化本市養老服務工作、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改善交通通行能力等建議被多次提及,對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審議各項工作報告是大會的主要議程,也是代表的主要履職方式。會議期間,代表們圍繞落實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建設“五個中心”、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和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保障民生等積極建言,提出很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一些代表認為,臨港新片區要聚焦產業發展生態圈建設,通過行業龍頭企業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推動產業集群集聚;一體化示范區內的產業規劃和發展,要避免重復投資和同質化競爭;要在示范區建立跨行政區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協同推進機制。一些代表提出,要完善上海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加大對P2P、預付卡等互聯網金融行業,以及外地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在滬營銷行為的監管;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要加強數據共享、確保信息安全、加快流程再造,建立統一的管理標準和制度。有的代表建議,要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養老服務,加大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政策支持,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并完善長護險政策;要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教育培訓市場,擴大小學生愛心暑托班辦班規模,并通過舉辦校內興趣班等措施,降低家庭教育支出負擔;要繼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做實做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改善醫護人員從業環境,激勵他們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次大會的會期僅五天半,但背后是代表們365天不停履職的積累,是他們對國情國策的透徹了解,以及對民情民意的深度觀察和鮮活體驗。
人代會年年開,議程看似相同,實則各具深意。可謂“歲歲年年題相似,年年歲歲解不同”。本次會議期間,審議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院”工作報告等,審查批準了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市級預算,通過了《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補選和通過了有關人事事項。每一項議程都關系著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凝聚著推動全市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可以說,讀懂了這些信息,就讀懂了人代會與上海、與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今年的市人代會是在重要時間節點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海既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要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上海對新一年工作如何確定目標,如何謀篇布局。對此,政府工作報告給予了明確解答,有幾點讓人印象深刻:在總體把握上,突出了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四個中心”等節點性任務;在工作部署上,突出了推進三項新的重大戰略任務、強化中心城市功能等關鍵性任務,同時也強調了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增進民生福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長期性任務;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提出“努力使企業和市民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堅持節用裕民”,充分顯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提交本次市人代會審議表決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采用了大會立法這種地方立法的最高形式。該條例按照基本法、保障法和促進法的定位,系統集成本市科創中心政策舉措,圍繞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優化創新環境等作出制度安排,著力構建本市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同時,條例重點體現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自貿試驗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等聯動發展,將“金融環境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獨立成章,體現“上海特色”,有利于以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制度效能。在3天的審議討論中,共有392人次代表提出684條意見和建議,為修改完善法規貢獻了智慧。
每年的專題審議都是市人代會的“重頭戲”之一,常常金句連連、妙語頻出,偶而還帶有點“火藥味”。今年的專題審議,確定了“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工作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等六大議題,代表們爭相建言、共商發展,充分反映了對這座城市當下與未來的愿景與期盼。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專題審議,報名代表創下近年專題審議新高。代表們從交通、醫療、教育、法治、營商環境、人才培養等方面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言。嚴偉代表關注到了長三角物流網絡、聯運體系,他建議要強化江海河聯運,優化區域貨運樞紐和貨運通道的規劃,加快港口鐵路專用線和進港支線建設。王振代表表示,上海除了要聚焦浦東新區、虹橋商務區外,還要借蘇浙皖的需求之力和長效之力來增強服務功能。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審議的關鍵詞是“創新”和“引領”。毛辰代表認為,國有資本應該在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發揮主導作用,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他以處于布局重要窗口期的上海航空產業為例,建議加大和央企合作,形成航空產業鏈,從而提供可觀的增量。朱柯丁代表在發言中呼吁,政府部門應該改變過去“抓大放小”的理念,支持一批本土中小企業,特別是潛在的小巨人獨角獸公司,在資本市場、人才等方面給予同等機會。
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工作專題審議中,“提高末端處置能力”成為重大關切。時筠化代表提出,要進一步在末端發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循環產業發展。張正權代表建議,在選擇濕垃圾資源化處置技術時,要充分考慮更加環保、投入更少、資源利用率更高、用地更少、建設周期更短等因素,真正通過先進技術把垃圾變成資源。
在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專題審議中,公共數據安全問題引起了很多代表的共鳴。金晶代表呼吁建立公民個人信息收集規范,明確各部門可以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范圍。李飛康代表提出,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應該被打破,城市管理應該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避免“九龍治水”。還有代表在發言時指出,如今城市運行、政府決策越來越依賴大數據,如果數據庫遭到攻擊或篡改,可能會造成重大損失。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專題審議更關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操作路徑和解決方案。劉海燕代表說,目前,上海持證鄉村民宿已達500家,但實際上農民真正參與運營的并不多,“牌照怎么獲得?應該具備什么資質?很多農村老百姓不清楚,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蔡雷英代表調研發現,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相關產權登記難以落實,不利于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建議盡快研究出臺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相關產權登記管理工作辦法。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審議,出現了有關公共文化布局“集聚”和“均衡”兩種觀點的交匯。“在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文化設施相對集聚。”陳宏代表建議,要對標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中心,在土地規劃、設施配套、項目用地、稅收優惠等方面,為文化網絡建設提供支持。彭嵐代表則指出,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需要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市級層面合理優化文化設施布局,將文化活動吸引到遠郊、下沉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