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化
(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連云港 222002)
傳統文化的距離感:職校學生多以學習專業學科知識為主,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文化知識掌握不夠、文化素養不高,忽略對中華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且,傳統文化的講授多為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形式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并對其進行應用。
外來文化的沖擊力: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主觀上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網絡文化和外來事務充滿興趣,較多感性沖動,較少理性思維。
知味:學習飲食文化,體會“一日三餐”承載的家鄉味、故土情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對“飲食文化”有深層次的共鳴。
食意:辨析舌尖現象,剖析“舌尖百態”的社會問題,感悟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和風俗,激發學生“食之有道”的共情。
煉技:樹立榜樣示范,堅定文化自信,技能與文化并重,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達成“技能與文化”的共享。
根據烹飪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學習飲食文化、辨析舌尖現象、展示技能風采等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技能訓練與文化學習的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為成為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班會開展設計路徑圖
教師播放國宴視頻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國宴中的美食究竟美在哪里?讓學生明確中國美食既講究“色香味”,更注重“形意雅”。中國的國宴,品嘗的是文化,傳遞的是禮儀,表達的是情感,蘊涵的是哲學。以“小食”魅力展現“大國”風范,引起學生興趣,烘托氣氛,突出主題。
接著開始互動活動“古文詩詞里的煙火氣”以及“市井人家中的好滋味”,通過討論分析和游戲互動,明確飲食文化的內涵,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距離,讓學生對美食所承載的文化、文明、文藝產生共鳴。
在學生達成心理認識之后,通過正反案例對比及中外飲食差異,激蕩學生思想交匯。教師可通過列舉若干關于飲食的社會現象及案例給學生分析,如袁隆平的貢獻、星巴克貓爪杯的大打出手、李子柒手作美食網絡走紅、野味之爭等。
通過辨析舌尖現象,討論明確,認知飲食安全和飲食禮儀的重要性,樹立以技報國的意識,提升內涵發展。讓學生樹立中國的飲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盡心、盡力、盡責的工匠意識,而作為新時代烹飪專業的學生,更需要扎實技能,提升文化內涵,將缺失的飲食文化用自己的技能豐富起來。并且,進一步認識到飲食安全的重要性,飲食有律。結合自己的專業,明確職業操守,在飲食制作中應該恪守規章制度,為社會及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舌尖食糧。
學生在達成認知和思辨環節之后,立足自己的專業學習,將傳統文化與專業技能有效融合,相互促進。開展“誰解其中味之紅樓美食賞析活動”,播放紅樓美食中的特色食品,引導學生認識到與其他文化一樣,美食文化也需要傳承和創新。讓學生樹立技能與文化并行的使命感,滿足人們的多樣需求,吃出品位,吃出個性,吃出實打實的獲得感、幸福感。緊接著開展“誰知盤中苦之金牌學長示范”,學生結合自己與榜樣之間的差距,找差補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美味共享。以技為媒,講好中國美食故事,傳播中華美味情愫。
課后,可讓學生立足專業,為父母長輩或者親朋好友量身定制一份營養餐,并評選出最具創意的時令養生餐,在學校食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