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宜興市和橋醫院普通外科,江蘇宜興 214211
急性闌尾炎為外科常見急腹癥,可發生于各年齡階段,患者癥狀表現以下腹部劇烈疼痛、發熱、壓痛、反跳痛及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為主,發病前并無特異性癥狀,患者多為疼痛 難忍后就醫[1]。研究顯示[2]急性闌尾炎多因闌尾管腔阻塞或細菌入侵所致,未及時診療可發展為闌尾穿孔、彌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嚴重事件。臨床對該病患者多以闌尾切除手術治療為主,開腹手術為臨床以往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常用術式,伴隨微創技術水平的提升,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在該病中得以應用。該文就此展開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與價值探討,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急性闌尾炎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急性闌尾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經由CT檢查確診,患者及家屬均知情該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合并功能性疾病患者及免疫系統缺陷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36.58±3.6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14 h,平均時間(6.69±1.21)h;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2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8例、壞死及穿孔性闌尾炎5例、闌尾周圍囊腫3例。研究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6.64±3.7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16 h,平均時間(6.75±1.24)h;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3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7例、壞死及穿孔性闌尾炎4例、闌尾周圍囊腫4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參照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常規術前檢查,術前排空膀胱,椎管內麻醉后于腹直肌處行5~7 cm手術切口,吸除腹腔內積液后實施闌尾系膜雙重結扎,切除闌尾后消毒縫扎殘端,行荷包樣包埋,沖洗腹腔后逐層縫合切口,術后給予常規藥物抗感染。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麻醉后于臍下行10 mm弧形切口,經由氣腹針穿刺后及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11~14 mmHg,置入腹腔鏡并于左側反麥氏點建立10 mm操作孔,在恥骨上區5 cm位置行5 mm輔助操作孔,探查腹腔情況后吸除膿液并松解粘連,沿盲腸探查闌尾后借助鉗子提升闌尾,保持一定張力并游離闌尾根部系膜及闌尾動脈,夾閉后實施電凝切斷處理,電凝灼燒處理殘端,無需包埋,取出闌尾后給予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視情況放置引流管,術后常規抗感染。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兩組術后12、24 h時刻切口疼痛情況,分值同疼痛嚴重程度呈正相關[3];檢測對比兩組術前、術后24 h血清CRP炎性指標水平;統計兩組腹腔膿腫、感染、腸粘連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及術后恢復相關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參照組(n=28)研究組(n=28)t值P值組別57.31±4.26 42.25±3.57 14.338<0.001手術時間(min)36.81±5.92 27.57±4.62 6.511<0.001術中出血量(mL)31.64±2.86 23.17±2.55 11.697<0.001 7.06±1.23 5.83±1.36 3.549<0.001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
兩組術后12 h、術后24 h時刻VAS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血清CRP指標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時刻血清CRP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及治療前后血清CRP指標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及治療前后血清CRP指標水平對比(±s)
參照組(n=28)研究組(n=28)t值P值組別5.64±1.25 4.18±1.16 4.530<0.001 4.87±1.03 2.25±0.64 11.433<0.001 53.47±5.82 53.39±5.78 0.052 0.480 13.16±2.05 8.87±1.02 9.914<0.001 VAS評分(分)術后12 h 術后24 h血清CRP(mg/L)術前 術后24 h
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5.00%(7/28),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57%(1/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手術治療是當前臨床用于急性闌尾炎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法,以往長期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病變闌尾切除,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存在手術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痛感強烈、并發癥多等缺點,對整體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質量產生較大影響[4]。且在當前人們對于微創水平的高期待要求下,傳統開腹手術用于外科常見病并不被廣大患者及家屬所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借助微小切口入路及輔助性操作孔,減少了開腹手術對內環境穩態造成的影響,并不影響胃腸道功能,故患者術后痛感小,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及縮短住院時間具有重要意義[5]。且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中,借助腹腔鏡放大手術視野并增強視野清晰度,便于術者操作的準確性,在范圍探查及視覺探查方面更具準確性,且有報道[6]稱腹腔鏡下手術治療中可發現急性闌尾類型同臨床診斷結果的差異性,病灶暴露更明顯。
臨床對于急性闌尾炎的治療,原則上除黏膜水腫型可選取藥物保守治療外,均建議盡快實施闌尾切除手術。腹腔膿腫、切口術后感染、腸粘連為闌尾切除手術治療后常見并發癥類型,該次結果中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借助腹腔鏡技術可全面觀察腹腔內膿液清除情況,可有效減少膿腫殘余導致的術后腹腔膿腫并發癥。且腹腔鏡屬微創治療方法,小切口治療方法降低了發生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而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多同手術操作損傷有關,腹腔鏡下手術視野更為清晰,減少了操作損傷風險,對降低腸粘連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血清CRP為環狀五聚體蛋白,廣泛應用于不同炎癥狀態及炎癥治療效果的監測。且研究顯示CRP不僅作為非特性炎癥標志物,其亦直接參與了炎癥反應過程,在機體感染或組織損傷情況下,血清CRP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且表現成倍增長趨勢。故該次將血清CRP作為兩種手術方法判斷急性闌尾炎切除治療效果的重要觀察性指標。對急性闌尾炎患者而言,手術切除且炎癥反應有效控制后,血清CPP迅速降至正常值(0~10 mg/L)。該次結果中,研究組術后24 h血清CRP指標水平低于參照組且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范圍,而參照組為(13.16±2.05)mg/L,并未回歸正常范圍,考慮可能同腹腔膿液吸除不完全及操作性損傷有關。張素燕等人[7]在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13.14±10.41)mL,低于開腹組的(22.04±31.95)mL,同該次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另有報道稱[8],在腹腔鏡下小兒急性闌尾炎切除治療時,術中CO2氣腹的建立可能會影響小兒呼吸循環系統,而在成人急性闌尾炎腹腔鏡手術中則無較大影響,后續亦將加強該方面的對比性研究。
綜上所述,同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輔助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優勢更明顯,手術創傷小且術后并發癥少,更具推廣使用價值。但該次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受研究時間限制,所選取的樣本病例資料過少,后續將逐步延長研究時間并加大病例資料數量,以進一步提升結果數據統計學差異上的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