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伶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湖南郴州 423000
在當今臨床醫學中治療胃癌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在術后幽門括約肌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使得患者術后經常會出現膽汁反流性胃炎以及發生合并傾倒性綜合征等現象,如若這些情況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那么就會造成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或是體重驟減等現象,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患者病情復發,影響患者康復速度[1-2]。但是,隨著患者病程的延長,患者就會出現上腹部疼痛加重、 乏力以及食欲日漸下降的現象,甚至還會出現吞咽困難等癥狀。當今,我國臨床醫學中對于胃癌疾病的早期診斷率相對較低。將品管圈護理管理應用到胃癌患者術后護理中,對于改進護理手段、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等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基于此,該文于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選取20 名護理人員行品管圈護理管理對胃癌術后患者32 例的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院在2018 月4 月對護理人員進行品管圈護理管理,故將該院在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以及2018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患者中分別選取32 例胃癌術后患者以及該院20 名護理人員進行分析,該次試驗研究中,共有男性患者36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齡在34~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28±2.14)歲。 另外,參與該次研究的所有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在25~40 歲,平均年齡為(34.58±1.59)歲。
①成立品管圈護理管理工作小組。選擇科室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5 人組建品管圈護理管理小組,以小組組長為品管圈核心。 確定品管圈護理活動工作主題,工作小組內部會議探討品管圈護理管理工作主題。
②現狀分析。組長組織小組內工作成員對胃癌患者術后實際情況調查,充分掌握患者接受護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將其作為會議討論的核心問題,從而制定針對性護理對策。
③護理管理改進措施。強化小組工作成員對品管圈活動主題的認知程度,制定確切的護理工作流程,同時確認小組工作成員能夠詳細掌握并且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執行操作。 另外,品管圈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員需對本人工作進行分析和匯總, 按照圈會討論要求進行不斷整改,圈長對標準化執行后措施進行持續性監控,同時轉化成為常規的管理項目。
對比所有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護理管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從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生理功能、活力4 個方面分析,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對比參與該次研究的20 名工作人員實施品管圈前后最終護理管理質量,主要從服務態度、操作技能、安全管理以及健康教育4 個方面分析,分數越高說明護理人員護理管理質量越高,計算管理質量合格率。對比參與該次研究的20 名工作人員行品管圈活動前后操作不規范發生概率,包括護理管理記錄不規范、護理管理記錄缺失以及無菌操作不合格3 項;護理服務滿意度分為3 級:一級:患者對護理情況持不滿意態度;二級:患者對護理情況持一般滿意態度;三級:患者對護理情況持很滿意態度,總滿意度計算公式:總滿意度=(患者總例數-持不滿意態度例數)/組間總例數×100.00%。
實驗數據分析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使用()表示,比較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患者生活質量均好于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品管圈管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品管圈管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
實施品管圈后工作人員最終護理管理質量各項指標均優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工作人員行品管圈前后最終護理管理質量對比[(),分]

表2 工作人員行品管圈前后最終護理管理質量對比[(),分]
組別 服務態度 操作技能 安全管理 健康教育管理前(n=20)管理后(n=20)t 值P 值90.04±3.81 97.52±1.21 8.368<0.001 91.54±3.48 98.08±1.13 7.994<0.001 90.12±3.69 97.69±1.04 8.831<0.001 89.78±3.91 96.98±1.36 7.778<0.001
行品管圈活動后操作不規范發生概率低于行品管圈活動前操作不規范發生概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44,P=0.013<0.05),見表 3。

表3 工作人員行品管圈活動前后操作不規范發生概率對比[n(%)]
管理后管理質量合格率相比于管理前,管理質量合格率結果具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工作人員行品管圈前后管理質量情況對比[n(%)]
管理后滿意度數據相比于管理前,滿意度數據存在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行品管圈前后患者滿意度結果情況比較[n(%)]
品管圈護理管理主要是一種找出問題且針對性解決問題的護理方式,這種護理管理方法實施主體主要是由擁有相同或相似工作內容工作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將其稱之為品管圈團體。這一工作團體內的成員均會充分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按照標準工作流程解決實際問題,目的是為了能夠最大程度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3-4]。
胃癌主要是發生于人體胃黏膜處上皮的惡性腫瘤,我國的胃癌疾病發生率較高,但是胃癌疾病的發病情況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尤其是我國南方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發病率較高[5-6]。胃癌疾病的多發年齡是50 歲以上,且男性發病人數較多。胃癌疾病可能會發生于胃部任何的部位,但是通常情況下會發生于人體的胃竇部位或是胃大彎、前后壁等位置。患者發病后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會出現上腹部不適及噯氣等現象,與胃炎等疾病癥狀相似,因此大部分患者容易忽略該疾病[7-9]。
通過該文研究發現,經統計學軟件分析行品管圈管理后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行品管圈管理前(P<0.05)。 實施品管圈后工作人員最終護理管理質量各項指標優好于實施前(P<0.05),管理后管理質量合格率相比于管理前管理質量合格率結果具有優勢(P<0.05),管理后滿意度數據相比于管理前,滿意度數據具有優勢(P<0.05),利用品管圈活動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提升服務的滿意度,同時利用品管圈,能夠實現更加人性化及多元化的臨床護理,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
行品管圈活動前工作人員護理操作不規范事件發生概率45.00%高于行品管圈活動后工作人員護理操作不規范概率 10.00%(χ2=6.144,P=0.013<0.05)。 這與韓博[10](2017)對50 例患者進行研究中,行品管圈活動前工作人員護理操作不規范事件發生概率高于行品管圈活動后結果類似;行品管圈活動前患者最終生活質量好于行品管圈活動后實施品管圈后;工作人員最終護理管理質量好于實施品管圈前工作人員最終護理管理質量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行品管圈護理管理對胃癌術后患者效果顯著,患者生存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同時護理滿意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