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歡
湖南省胸科醫院外科,湖南長沙 410000
胸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創傷性較大且具有較強的專科性,護理人員工作繁重,實習護生需要學習的內容相對復雜,只有制訂良好的實習計劃才可完善教學方案。護理學的實踐性較強,更是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學科,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臨床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新形勢下的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在給予患者有效護理干預的同時還要充分滿足患者的需求,以此來提升護理質量[1]。 該次研究在 2017 年 10 月—2018 年 10 月期間的胸外科護理臨床實習中對50 名護生應用分階段目標教學法,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胸外科實習的護生100 名進行分組,觀察組 50 名,其中29 名男性,21 名女性;年齡最小 20 歲,最大 27 歲,平均年齡(23.52±2.53)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 16 名,大專 18 名,中專 16 名。 對照組 50 名護生中27 名男性,23 名女性;年齡最小 21 歲,最大 28 歲,平均年齡(24.55±2.54)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 18 名,大專17 名,中專15 名。 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式 實習第1 天帶教老師向護生介紹科室的環境及紀律,根據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為護生進行示范與講解,之后讓護生進行實際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并講解相關問題與措施,及時解答護生的疑問。
1.2.2 觀察組應用分階段目標教學法 ①制訂教學計劃。護理教學要求教師工作年限長且經驗豐富,所有帶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對教學重點進行總結,制訂階段性教學計劃, 根據制訂的教學大綱進行理論知識教學,1 次/周,方式為一對一教學,教學完成后教師要監督護生進行相關護理操作。
②第一階段教學。此階段教學注重對護生的適應與評估,是教學的前2 周,主要教學目標為教師帶領學生熟悉科室的環境以及規章制度,掌握常規護理項目與無菌操作技術,明確不同崗位的分工區域與職責,了解相關藥物、物品及器械的名稱,學會書寫病歷、使用吸氧及心電監護儀器。教師向護生演示醫療器械的操作方法后讓護生進行實踐[2]。
③第二階段教學。 此階段是教學的第3~6 周,關鍵在于實踐操作,主要教學目標為掌握科室的常見疾病、患者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使用藥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熟練掌握臨床操作技能、不同時期的宣教方式以及護患溝通技巧。 高年資教師要護生一起參與值夜班,對工作的習慣與流程進行熟悉,讓護生獨立完成相關操作,不斷提升其操作技巧與專業水平[3]。
④第三階段教學。此階段為教學的第7~10 周,重點為強化訓練,主要教學目標為強化護生的臨床護理與操作技能,讓其在實際護理胸外科患者的過程中能夠將整體護理程序應用其中,教師輔助護生對患者進行護理,主管護士對護生進行帶教,并安排其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對3 例或者4 例胸外科患者進行護理,并讓其參與白班與夜班的輪班,并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流程。在完成輪班之后總結護理經驗,每周參加護理與查房的培訓,護士長負責點評護生對患者的護理效果,了解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告知其實踐與理論中存在的薄弱點,并進行補充與鞏固[4]。
⑤第四階段教學。此階段為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11~14 周),注重情景模擬,主要教學目標為護生熟練掌握危急患者搶救的護理知識及實踐能力,教師在強化護生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每周為其開展情景模擬訓練并讓護生參與其中,主要模擬胸外科危急重癥的搶救工作與護理工作,教師進行示范之后護生進行角色扮演,要保證操作流程與評估步驟迅速準確、人員動作敏捷,將各個崗位的責任與工作需求充分體現出來,通過模擬找出其中的問題并進行討論,在反復演練之后教師評價護生的專業知識、熟練程度及適應能力,并提出針對性指導意見,更加完善護生的相關知識[5]。
分析教學前后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踐操作成績。理論知識成績主要包括術前訪視內容、常見疾病、發病機制以及出院宣教 4 項,總分為 100 分,85~100 分為優,75~84分為良,60~74 分為合格,60 分以下為不合格。實踐操作成績主要包括臨床應變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護患溝通能力以及無菌操作技術 4 項, 總分為 100 分,85~100 分為優,75~84 分為良,60~74 分為合格,60 分以下為不合格[6]。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教學前理論知識成績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觀察組理論知識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觀察組教學前實踐操作成績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觀察組實踐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胸外科患者病情較為嚴重且發展速度較快,并發癥發生概率較高,部分患者發病前期無明顯癥狀,在圍手術期病情會突然變化,護理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在圍手術期能夠快速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全力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傳統教學多為灌輸式,護生被動接受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對護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導致其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對其創新能力造成影響,難以提高護生的實踐技能、職業素質以及邏輯思維能力[7]。 而胸外科患者病情較為嚴重且發展速度較快,屬于高風險科室,患者發病前無明顯體征變化,護生需要嚴格掌握疾病相關知識,能夠快速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 進而配合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搶救,而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所以就需要實施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護生的相關技能,給予患者更好的服務[8]。
表1 兩組教學前后理論知識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教學前后理論知識成績比較[(),分]
注t、P 值為教學后組間比較的檢驗值
組別 時間 術前訪視內容 常見疾病 發病機制 出院宣教 總分觀察組(n=50)對照組(n=50)教學前教學后教學前教學后t 值P 值18.54±0.92 21.03±1.28 17.32±1.25 19.84±0.53 6.073<0.001 19.63±0.66 22.63±1.02 19.05±1.15 20.36±1.08 10.805<0.001 17.89±0.96 20.64±0.95 16.88±0.25 18.33±0.82 13.015<0.001 17.55±1.23 23.02±0.66 18.33±0.45 17.96±1.22 25.794<0.001 78.96±5.44 91.66±5.62 75.44±4.22 84.53±4.26 7.149<0.001
表2 兩組教學前后實踐操作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組教學前后實踐操作成績比較[(),分]
注t、P 值為教學后組間比較的檢驗值
組別 時間 臨床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能力 護患溝通能力 無菌操作技術 總分觀察組(n=50)對照組(n=50)教學前教學后教學前教學后t 值P 值16.42±0.06 23.62±1.05 15.48±0.05 16.84±1.26 29.230<0.001 17.84±1.41 22.67±2.02 17.23±1.02 19.55±2.48 6.897<0.001 17.66±1.32 23.18±1.95 16.55±1.22 18.53±1.87 12.170<0.001 18.99±0.63 22.38±1.97 17.84±1.56 19.52±3.68 4.844<0.001 75.43±2.98 91.68±3.66 71.33±1.95 79.86±4.38 14.642<0.001
臨床在帶教的過程中采用的傳統帶教方式教學形式單一,不具備規范性及系統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分階段目標教學法屬于全新的教學方式,其教學目標明確,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可使護生明確學習目標,盡早掌握護理技能,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習計劃進行教學可改變傳統教學的隨意性,保證教學的目標具有準確性及可行性,教師與護生共同掌握學習目標及流程,有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還可加深護生對護理知識的理解,并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9]。該種教學方式主要是將具體教學內容與護生的生理特點及心理特點相結合,進而制訂出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保證分階段目標教學的順利實施。另外,分階段目標教學法主要通過評估護生的學習能力,然后根據具體狀況為其制訂教學方案,全面提升教學水平,有助于兼顧學習能力及學歷在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也可制訂出個性化教學方案,讓護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及知識,護生學習的盲目性也會不斷降低,有助于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10]。 研究中對胸外科護生實施分階段目標教學法之后護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扎實性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也得以提升,表明分階段目標教學法的有效性以及科學性,在胸外科護理臨床實習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對于提升護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踐操作成績均具有顯著效果,這與陳茜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胸外科護理臨床實習過程中應用分階段目標教學法效果較好,可提高護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踐操作成績,進而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