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利娟
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的目的是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村干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參與者、組織領導者和帶頭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認為,村干部擔當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
(1)要充分認識村干部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村干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要緊緊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求,扭住發展不放松,集中農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推進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2)必須堅持底線標準。要按照村委會組織法的底線標準,制定村干部標準,要符合任職資格,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遵紀守法,品行優良,懂經濟,帶領農民大力發展農村經濟。(3)積極倡導上線標準。村干部的上線標準就是好干部標準,做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對黨忠誠,模范執行黨的錄像方針政策,熱愛農村,扎根農村,熱心為農民服務,有經濟意識和頭腦。具有創新精神,勇于開拓,能帶領農民大力發展經濟。
(1)擴大來源群體。在堅持農村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科技化的原則下,逐步擴大村干部的選拔范圍,把被選拔者的年齡、學歷、政治素質、履歷特別是發展經濟履歷作為選拔村干部的硬指標,從大學生村官、致富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以及農村“現代賢人”中選拔村“兩委”干部,讓會發展經濟的能人擔任村干部,引領農民發展經濟。(2)擴寬選拔范圍。對人口少、范圍小、村干部難選的村,積極爭取合村政策,整合力量,選優村干部。如我鎮鄒家許、郝家許、碑頭,可將其劃到相鄰的、經濟發展較好的姜家許村。再如我鎮以七岌村的發展帶動東老莊、西老莊、荊家莊的經濟發展,將四村合并,在原有四個村的范圍內優選村“兩委”班子,以強帶弱,帶動農民發展經濟。(3)創新推選機制。通過親情、鄉情等多渠道尋找村干部人選,建立優秀人才信息庫,納入民主推薦程序,擴大儲備。優化選人條件,寬口徑選人。利用戶口遷移、不設年齡上限等措施,放寬任職限制,讓賢人擔任村干部,引領農民發展經濟。
1.強化自身理論武裝, 提升發展經濟能力。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章黨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密切干群之間的聯系,堅持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提升村干部的公信力和發展經濟能力,把重心放在帶領農民發展經濟上。
2.切實做到忠誠擔當干凈,強化決策執行能力。村干部要強化“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看齊,不斷加強自身黨性修養、強化帶領農民發展經濟能力,把心思用在帶動農民發展經濟上。
3.健全培訓體系,經常性開展崗位培訓,培訓要體現出針對性和特色,要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通過摸底調查村干部的培訓需求,在把握村干部培訓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精準化的培訓方案。在培訓方式上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讓村干部挺在經濟發展的最前線,引導村干部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培育改革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能力,提高發展農村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強考核制度頂層設計。一是要構建多元化的考核主體。改革以往由上級政府單獨考核村干部的制度,把職能部門人員、村民代表、自治組織負責人等納入考核主體,合理劃分各考核主體的權重,優化考核主體結構,把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二是要構建層次化、明確化、清晰化、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在明確村干部責任清單的基礎上,以工作責任和經濟發展為導向不斷完善考核指標和子指標體系,通過量化指標來提升考核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減少考核的主觀性,提高考核結果的認同度和說服力。三是堅持考核過程陽光、透明。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考核結果要及時向群眾公示。四是運用好考核結果。在考核結果運用方面要強化經濟發展意識、堅持經濟發展導向,讓村干部帶領農民發展經濟的干勁更足。
2.完善獎懲制度頂層設計。考核人員要根據考核結果把被考核者劃分三六九等,列出“紅榜”和“黑榜”人員名單,對于帶領農民經濟發展好的優秀村干部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進行正向獎勵和鼓勵,給予充分的生活關心和政治關懷,對于經濟發展無起色考核成績一般者給予通報和誡勉談話,讓“捏耳朵扯袖子、紅紅臉出出汗”成為新常態。
3、完善監督機制。落實“村務公開”。凡涉及到重要項目建設、村級重大決策、各類補貼資金發放、集體資金使用等都要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讓群眾充分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讓一切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履職環境,讓村干部干干凈凈帶領農民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