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靜
企業作為投入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各種經營管理活動中太過追求經濟效益,缺少法律意識。但是企業不僅要服從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還要接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和保護,企業是自由競爭的平等主體,務必得到國家法律的調整與保護。法治的根本原則同樣適合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運行中進行使用。
1.企業建設的法律風險。企業在成立階段遺留下來的法律風險,通常是企業未來經營管理中形成法律風險與法律糾紛的重要原因。在企業設定協議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書面設立協議、約定不妥善、缺少投資者約束制度的原因,為企業的發展留下安全隱患。在制定公司章程時,假如未按照企業的實際狀況與經營特征制定公司章程,致使公司章程缺乏操作性,以此為后續經營活動中的企業和股東、股東和股東的爭議留下安全隱患;在出資階段,如果投資沒有實際出資,也將使投資者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導致企業資金不足的法律風險。
2.合同的法律風險。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經營行為往往都是通過合同來實現的,合同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指因為合同中的不利條款或不利的履行而使合同的目的喪失以及受到經濟損失的危害。現如今,由于經濟制度革新的影響,使得市場環境越來越復雜,導致一部分組織或者是個人往往會使用合同中出現的一些紕漏來謀取利益,如此,在簽訂合同的時候出現的一切錯誤都會損失公司利益。
3.勞動關系的法律風險。在中國,《勞動法》是和企業人力資源密切相關的法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有招聘企業職工到簽訂勞動合同再到員工離職,包括職工在職的工資待遇、保險繳納、工傷處理等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實施,如果企業違背了法律中的相關規定,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勞動爭議,給企業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1.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法律顧問隊伍。企業通常會選擇法律顧問來提供法律援助與法律服務。但是,法律顧問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職位,在中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在制度管理與內容規范上還具有一定的瑕疵,尤其是大部分企業法律顧問的職能,唯有在企業發生糾紛的時候充當訴訟代理人時才凸顯出來,這樣不利于企業做到事前防范,提前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這也是現如今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企業想要建立法律風險防范制度,首先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法律顧問機制,調整法律顧問的工作方式和職能。最為關鍵的是,法律顧問必須和企業的管理相聯系,只有參與到企業的管理,清楚企業的管理狀況,才能在后續發展趨勢中預測企業將會面臨的法律風險,否則就沒有預防風險的事實基礎和理論基礎。
2.創建系統的風險防范制度。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制度存在的價值是對企業將會發生的風險實施預防,以此來為企業提供相應的建議,幫助公司更好地面對和處理將來的風險。為了能夠實現這項目標,應該創建一個具有科學性與系統性的風險預防制度,把這個工作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與階段,并根據步驟來實現最好的目標。主要是經過風險分析與監控評價系統管理,對風險排查、監測、更新、防范等最為關鍵的幾個階段實施法律風險防范。對法律風險控制的分析和評估是最初階段,風險分析與評價的成果會直接明確法律風險防控的目標是否合適,防控手段是否有效。風險的管控是給予最初階段風險分析,設立公司法律風險管理策略,其主要作用是應對法律風險的綜合指導方針,包含了風險控制的原則與能夠承擔的限度。對風險的監督和控制革新是風險分析與防控兩個環節的設計與效果,企業應該定期進行監測、評價和更新前兩個環節的實施過程與結果。更新風險監控是法律風險防控的重要環節。有利于確保該制度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3.創建完整的法律風險防范制度。企業所面對的法律風險通常都存于企業發展的整個周期中,由企業的設立到最終的結束,都會面臨法律風險。因此,創建全過程的風險防范制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所謂整個過程的風險制度主要是指企業對實施的經營決策,每個階段都有嚴格的風險防控。要降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法律風險,首先應該由源頭上清除障礙,竭力減少因為不合理的決策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因此要求企業在做出重要經營決策的時候應該對程序進行嚴格的控制,此外,法務人員的職能應從事后向事前轉變,在審核重大經營決策、合同、規章制度等內容的過程中,預測到未來發生的法律問題,開展討論協商,將法律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保障每項決策合法合理,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