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春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健全,以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府會計制度不能夠完全適應當前的發展。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環境以及政治體制還有管理的需要都在不斷的變化,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政府會計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會計制度不能夠適應財政體制的變革。國家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就需要政府會計能夠滿足其要求,因此政府會計需要改變原有的管理制度,需要對會計核算模式進行變革,使其運營模式能夠不斷的適應新形勢下的財政體制。
(2)政府會計制度的建立不能滿足政府會計實務的要求。2019年全國實行了新的政府會計制度,但有些地方政府的經濟管理責任沒有辦法落實;不能夠準確科學的預測當期的成本,導致不能準確進行績效管理的情況;會計核算不能提供不能夠滿足社會和公眾提供更準確的信息的需求。
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此需要事先進行規劃和設計,實施過程中進行分部分項,同時要保證各項改革措施相互之間能夠配套使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重新制定政府會計的目標。鑒于當前的準則下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夠簡潔、準確的反映當前的國家財務資源的使用,因此就必須要將為社會公眾、監督機構和績效評價提供有效的、準確的會計信息作為政府會計的最終目標。
(2)圍繞最終目標制定相適應的會計準則體系。重新確立會計目標后要建立與政府會計目標相適應的準則體系,會計體系要堅持“科學合理、先后有序、統一規范”的原則。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9個具體準則,現在還缺少與建立廉潔政府高效政府相適應具體準則,建立行政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相適應具體制度準則,滿足績效評價考核的需求。
(3)以政府為特定會計主體,加入成本核算概念,為做好績效管理評價建立前提。政府會計是以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為基礎的,實現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需要以一級政府為中心,核算整個政府的財務狀況和收支情況。需要將現行的財政預算會計系統與行政范圍會計系統進行整合,形成新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通過政府會計信息反映一級政府的運營業績和財務受托責任,提升單位內部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夯實績效管理基礎。成本核算是指對完成某項具體的工作對象所發生的資源耗費,包括人力資源耗費,房屋及建筑物、設備、材料、產品等有形資產的耗費,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耗費,以及其他耗費。單位對實現其職能目標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和成本項目進行歸集、分配,計算確定各成本核算對象的總成本、單位成本等,并向有關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活動。 單位進行成本核算應當滿足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特定成本信息需求。為滿足績效評價需求,單位應當設置與成本相關的績效指標并加以準確核算,以便衡量單位整體和內部組織部門運行效率、核心業務實施效果、政策和項目資金使用效果。單位應當以權責發生制財務會計數據為基礎進行成本核算,財務會計有關明細科目設置和輔助核算應當滿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單位可以根據成本信息需求、成本核算對象等確定成本核算周期,并按照成本核算周期等編制成本報告,全面反映單位成本核算情況。單位應當根據其職能目標、所處行業特點,以及不同的成本信息需求等確定成本核算對象。單位可以多維度、多層次地確定成本核算對象。單位按照維度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主要包括:按業務活動類型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按政策、項目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按提供的公共服務或產品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為滿足內部績效評價需求,可以項目、內部組織部門、業務團隊等作為成本核算對象;為滿足外部績效評價需求,可以政策和項目、單位整體等作為成本核算對象。單位應當根據成本信息需求設置成本項目,并對每個成本核算對象按照其成本項目進行數據歸集。成本項目是指將歸集到成本核算對象的成本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的反映成本構成的具體項目。單位可以根據具體成本信息需求,按照成本經濟用途、成本要素等設置成本項目。單位可以根據需要在本條前款規定的成本項目下設置進一步的明細項目或進行輔助核算。不屬于成本核算對象的耗費,不計入該成本核算對象的成本。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不斷發展和變革,我國政府的會計制度也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首先應當調整當前的政府會計職能目標,然后在新的會計目標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與目標相適應的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時,以政府為主體,正確、科學、完整的反映政府財務資源的使用情況和使用結果,最后,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對收付實現制進行適應性調整,引進基金會計等一系列的措施,不斷完善我國政府的會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