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全方
目前,財政、稅務、國庫、銀行、人社與機關事業單位間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社會保險費信息“孤島”現象突出,稅務、國庫經收處之間的稅銀系統不夠健全,信息化傳遞辦理業務的機制尚未建立。據調研,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由于掛靠財政零余額賬戶沒有獨立開設基本賬戶無法簽訂三方協議,只能通過“待報解社會保險費”專戶匯繳入庫。在此情況下,絕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需多渠道資金到位合并后繳納社保費,完成征繳需要跑人社、財政、稅務、國庫經收處等多個部門。來回“奔波”于各個部門,導致繳費單位未能享受到改革帶來的便利。
稅務與國庫經收處賬務核對信息渠道不暢通、賬戶核對不及時、多渠道資金合并的不同步、“待報解社會保險費”賬戶資金來源的復雜,導致社保費資金在各指定銀行過渡賬戶內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形的滯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資金繳納不同步。部分機關事業單位財政撥款與單位(個人)自繳社保資金不能在同一日內繳入“待報解社會保險費”賬戶,部分資金在專戶滯留時間較長,造成待報解專戶長期掛賬。二是繳費期控制不嚴格。部分繳費人對每月1日至25日繳費期不知曉,導致繳費人在征繳期外繳納社保費現象頻繁發生。三是信息傳遞不及時繳費單位在進行完稅申報時,稅務部門需要與人社部門、經收銀行進行信息核對與資金對賬工作,但在實際情況中,傳遞信息不及時,導致資金已到賬無法完成申報并扣繳入庫。
為保障社保征繳工作,我國多部法律法規對社保征繳糾紛解決機制進行規范和調整,從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到各級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對社保征繳作了規定。但是,由于各種行政主體職能、職責的界定不夠清晰,紛繁復雜的法律規定反而助推了當前社保征繳糾紛處理的亂象。
“暢通無阻”。盡快制定統一的繳庫流程,細化操作步驟、嚴格操作方法,為各環節準確辦理社會保險費征繳入庫業務提供制度依據和操作指南;稅務、人社部、國庫、國庫經收處應加強協作溝通,加強政策宣傳,對繳費時間段、繳費流程等內容進行廣泛宣傳與培訓,為機關事業單位和廣大群眾解讀政策,培訓繳費技能;針對多渠道資金合并繳納社保費的預算單位,結合考慮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的初衷,鼓勵預算單位采取代扣代繳方式將資金合并環節前移,著力解決開設財政零余額賬戶的預算單位匯總所繳社保費資金的問題;嚴格退付流程,進一步規范社保費退付操作。
“高速平臺”。一是積極探索財稅庫銀信息系統的升級換代,提升系統承載能力,將社保、繳費人全部納入系統服務對象,實現信息互通、共享;二是不斷加強系統建設,推動稅務部門完善社會保險費管理客戶端、電子繳費廳、自然人網廳等系統繳費功能,改進掌上APP、手機銀行、微信支付等繳納方式,有效解決繳費人“跑腿多”的問題,不斷提高繳費便利性與包容性;三是積極解決經收處“待報解社會保險費”賬戶劃轉國庫不及時的問題,完善稅銀系統的功能,加強信息傳遞與對賬功能,盡早實現“實時劃轉、實時入庫”。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對社會保險費的征繳管理實行監督檢查,其應承擔對應保未保的單位實施處罰的相關行政責任。地稅機關主要負責依法核實、征收社會保險費,查處瞞報工資、漏繳少繳行為,履行包括處以滯納金在內的強制及處罰等的行政責任;同時,地稅機關應將已進行稅務登記但未參保的單位情況及時通報社保經辦機構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社保經辦機構主要負責社保申報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以及發放待遇等服務工作,應承擔相應的審核、核算、給付的行政責任。
針對目前存在的地方舊法規與國家新社保法存在的沖突以及地稅與經辦機構二元化征收機制導致的法律問題,應及時修訂地方法律規定,理順地方規定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廢止沖突條款,嚴格依照國家法律精神來規范地方的社保征繳法律規定。應統一規定社保征繳執法主體及職權和職責,避免人為地將社保不同險種割裂開來分別管理,防止將社保辦理、服務、征繳、處罰、強制等不同性質的行政職責相互混同,從制度設計上杜絕各執法部門相互推諉的問題。
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工作,是社會保險體系中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保障制度能否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建立科學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機制,保證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順利開展,對于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進一步為社保征繳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