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京靈 何培元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突破和實現技術變革、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必不可少的“國之重器”。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設施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是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其重要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有利于加快學科和學術的相互融合,帶動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深遠。中科院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中始終發揮著引領和骨干作用,截止2018年底,建設完成并投入運行的設施20個,在建設施8個。在設施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為了實現其原創性的科學技術目標,往往需要發展新型技術或把已有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因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就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中科院運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了大量的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數據和科研產出,設施建設和依托其進行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多次獲獎。(2)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專業科技人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研群體的基地。從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先進經驗來看,在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出一支高效建設、技術過硬的工程技術隊伍。在運行過程中逐步成為所在學科領域的科研基地,凝聚了一批國內外高級專業科技人才,同時也成為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業科技人才的必要途徑。每年下半年,中科院還組織召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年會。會上各設施將匯報運行情況及工作計劃,評議專家組依據各設施運行情況、運行性能、共享程度、共享成果、管理水平五個方面具體指標評選出年度優秀運行設施。會議還邀請優秀用戶代表介紹利用相關設施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方面,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形勢較為嚴峻。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剛性不減,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為突出,在這種形勢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顯得更加迫切。面臨下行壓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何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家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習近平提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根據要求,各設施要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目前部分設施仍然存在績效目標設定不科學、指標籠統不具體、定量指標缺乏、定性指標不可衡量、指標與預算資金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設施績效理念尚未牢固樹立,績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不足,績效激勵約束作用尚待加強。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三個面向”為我國科技創新指明了主攻方向。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進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推動運行經費管理從重數量、重過程向重質量、重結果轉變。各設施需大幅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開展績效目標監控及評價,健全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制度和績效問題整改責任制,加強結果應用。另外,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績效目標設定需指向明確、細化量化、合理可行、相應匹配,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以成果產出為導向,進一步促進設施重大成果產出。
綜上所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及時發現經費管理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對策提高設施運行經費的管理水平,發揮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重要作用,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